曹越 季曉昕 王春暉 (正高級會計師)(南京醫科大學 江蘇南京 211166)
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教育體系的新導向,對貫徹落實政府會計制度下的高校財務工作提出了更嚴格、更細化的要求。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在財會領域的快速融合,財務共享、智能財務等工具的廣泛應用,使得高校財務人員得以從繁瑣重復的財務報銷等工作中解脫出來,向管理會計轉型,更多地投身到以預算、成本、績效管理為側重的管理會計工作中。這迫切需要高校與時俱進,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構建、完善新時代高校財會隊伍建設框架,推動隊伍結構調整與發展轉型。
(一)時代的機遇和制度保障。一方面,我國已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廣大會計人才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升會計服務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助推人才發展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全面引進、培養我國會計人才建立起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也為我國會計人才創造出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環境。另一方面,自2013年11月財政部提出將管理會計列為我國會計改革發展的重點方向以來,有關部門陸續下發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校直屬單位財務隊伍建設的意見》《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為管理會計視角下的會計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新政策的出臺對高校財務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新政府會計制度以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并存的雙體系為核心,意味著高校的會計核算功能和財務報告模式發生了變革。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催生了會計領域的新模式,深遠影響了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方式、會計職能、會計工具手段等諸多方面。因此,會計工作者需要在夯實研究會計理論的基礎上,深入應用新技術,加強會計數據相關標準建設。另外,雖然大量重復性勞動已逐漸被分散給會計工廠或者代理記賬機構,會計人員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上,但是高校財務工作仍需要在人員培養和組織架構上進行適當調整,從長遠推進實施管理會計的角度出發,強調財務部門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獲取更具價值的信息并用于預算管理、績效考核管理等,切實提高財務數據對高校管理層決策的支撐性,從而最終實現服務于高校的教育教學、科研創新等經濟決策的戰略目標。
(一)更多的財務工作需求與高校會計人員專業技能不匹配。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外部財務環境越來越嚴格,高校財務工作面臨著會計核算更加精細化、經費預算管理更加嚴格、財務決策需求更加廣泛、財務管理制度更加規范等多方面的考驗。然而,目前財會人員隊伍專業技能的提升速度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高校財務業務需求。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初級、中級、高級累計持證人數分別為670.2 萬、242.02 萬、20.57 萬,共計932.79 萬人;而僅2021年報考全國會計專業技術初級、中級、高級資格考試的人數就分別為462.6萬、214.1 萬、5.3 萬,合計高達682 萬人。由此可見,雖然報考隊伍十分壯大,但是從持證情況來看,考試通過率較低,實際工作需求與專業技術資格存在不匹配問題。
管理會計作為財務轉型中高校的重點關注對象,更加強調的是業財融合,即要求高校財務人員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熟悉高校業務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控制、決策、規劃等方面實施有效管理。然而,高校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管理能力尚未有效結合。目前,高校財務工作的重點依然圍繞著業務是否合法合規展開,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局限于相關的會計制度,目光也囿于個人所承擔的某一崗位,少有與其他部門建立長效溝通機制,缺乏高校內部多部門間的融合意識,從而忽視了對內部控制、成本核算等管理會計要求的職能鍛煉,最終阻礙了管理會計的發展和應用。
(二)高校缺乏管理會計人才的管理體系。
1.在選拔會計人才方面,會計從業資格的放寬為高校財務吸納綜合性人才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將會計從業的要求更新為只要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即可,不再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作硬性規定。但高校吸納綜合性人才的意識薄弱,鮮有對過去固有的招聘模式進行調整,因此高校管理會計人員隊伍對財會技能不高但具有管理會計方面特長的人才仍存在較高的準入門檻。
2.在人數供給方面,高校財會人員比例依然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日益增加的業務量和不充足的人員配備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財務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進行理論學習與技能提升,適時更新和拓寬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仍以傳統的財務會計專業培養為主流,達不到高校管理會計的內在要求。高校管理會計工作因其內容的廣泛、操作的復雜,拉長了培養合格管理會計人才的周期,造成高校財會人員整體的財務管理、分析決策能力仍處于較低水平。
3.在崗位配置方面,如何將通過選拔、培養后的人才安排到適合的崗位,使其能夠充分地發揮才干,也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就目前高校財務部門對崗位的設置來看,常見的崗位有報銷崗、資金崗、收費崗、工資崗、稅務崗等,一般不設置專門的管理會計崗,導致管理會計所要求的職能無法得到應用,且不利于管理會計人才的長期培養和提升。
4.在人員管理方面,除了在選拔、培養、使用方面把握好方向,人員的退出環節同樣不能被忽視,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目前普遍存在“能上難下”現象,未能形成一種動態的進出模式,導致人崗不匹配、崗能不匹配的惡性循環。考慮到管理會計在統籌高校財務決策、內控管理等方面擔任的重要角色,除了對人員能力素養本身的要求外,在離職或輪崗前也應嚴格按照規章要求和工作流程執行交接或離任手續。
(一)問卷設計。關于財務人員的職業勝任能力,國內外學者已做了大量研究,考慮到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本文綜合現有文獻構建了高校管理會計人才的職業勝任能力評價體系,從專業能力、綜合能力、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專業能力主要考慮財務會計能力(X1)、戰略管理能力(X2)、預算管理能力(X3)、成本管理能力(X4)、營運管理能力(X5)、績效管理能力(X6)、投融資管理能力(X7)、風險管理能力(X8)、管理會計報告能力(X9);綜合能力主要考慮思維創造能力(X10)、信息技術應用能力(X11)、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創新能力(X12)、溝通協調能力(X13)、團隊建設能力(X14)、組織能力(X15);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X16)單列為一項進行調查。
綜上,本文擬構建的高校管理會計人才的職業勝任能力評價體系共包含3 個一級評價指標和16 個二級評價指標。問卷設計參考“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要求每個受調查者對每個問題在“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選項中做出唯一選擇,分值分別記為5、4、3、2、1。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高校管理會計人才的職業勝任能力評價的調查指標。
(二)樣本選取。為確保問卷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針對性,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范圍主要為高校財務工作者、會計領域教學科研人員、高校教職工等,這些受訪對象或長期從事財務會計教學科研和實務工作,或經常接觸財務工作,對財務人員應具備的職業勝任能力有著深刻見解。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60 份,最終有效回收58 份,有效回收率為96.67%。
(三)調查結果分析。本次問卷調查的16 個項目中,問題1—9 評價高校財務人員專業能力,問題10—15 評價綜合能力,問題16 評價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調查結果詳見表1。經統計計算,克隆巴赫Alpha 信度系數為0.832,說明問卷結果可信。根據表1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本次問卷調查的16 個問題的平均調查得分在4 分以上,且每個問題的分值波動較小,說明調查結果分布集中,無明顯異常值。這些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高校財經領域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以及教職工等群體對高校管理會計人才的職業勝任能力的要求與期望。

表1 評價指標描述性統計結果
(一)在思想層面提高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身處高等院校的大環境,管理會計隊伍的健全和完善除了財務部門本身的積極改革,更離不開校領導層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管理會計只有在物力與人員配置方面得到了保障,才能為推行管理會計鋪平發展道路。高校領導層應為管理會計人員創造參與重大規劃、決策的機會:在學校的重大規劃和決策中鼓勵運用管理會計,理順業務流程、明確責權利,切實提升學校規劃、決策水平以及管理績效。
(二)在能力方面明確管理會計指標要求。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發布的《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系統性地對高校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與衡量提出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及評價體系方面的建議。本文以此為指引,結合問卷調查結果,設計了一套相對全面可行的高校管理會計人員能力框架,按照專業能力、綜合能力、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三個層面劃分,并進一步細化。詳見表2。

表2 高校管理會計人員能力框架
初級職業能力是指財務會計能力達到助理會計師水平、熟悉并正確執行財經方針、擔負某個重要崗位的人員。中級職業能力相較于初級,除了財務會計經驗更加豐富,管理籌劃能力和綜合能力也逐漸向深層次拓展。高級與特級職業能力更注重高層次的組織統籌與管理,從而在宏觀層面統領整個財務隊伍。由此可見,高校管理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綜合提升不僅要在財務會計能力方面得到加強,而且要在管理籌劃能力、創新能力、領導力方面同步得到鍛煉。
(三)在實踐方面提供業財融合的學習平臺。全面的綜合能力、宏觀視野是從事管理會計工作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多元化、專業背景廣泛化,是管理會計工作的地基,是推動工作不斷前進的人員基礎,不同專業背景的管理會計人員之間加強互相學習,學會從更多角度思考、處理問題,成長為會計知識扎實、掌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備溝通協調能力的合格的管理會計人才。
高校管理會計的本質是摒棄孤立的思考方式,以學校全局發展為著力點,提出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輪崗學習制度是管理會計人才建立全局觀的一種有效方式,學校可嘗試專業技術崗、管理崗、教學崗定期輪崗,讓管理會計人員深入地參與到學校各類業務活動中,加強業務部門之間的聯系,從而打破部門壁壘,持續不斷地積蓄管理會計人才后備力量。
(四)在考核方面建立科學的激勵獎懲機制。健全有效、透明公正的績效考核管理機制和職稱職務評聘機制能夠充分調動高校財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效發揮財務人員在管理會計方面的智力效應。高校財會人員考核由“人事+財務”雙部門在確立全面可行的評價維度與激勵指標后進行綜合性評價,高校對管理會計工作的考核 權重應當逐漸增強。對于綜合表現突出的人員提供薪資獎勵和晉升機會,對于未達標人員給予適當處罰或警示并加強培訓。只有確保權責一致、獎罰分明,才能兼顧高校財務隊伍在財務和管理方面同步提升,有效發揮管理會計在高校高質量發展中的價值創造和增值作用。
建立具有合格職業能力的高校財務隊伍任重而道遠。首先,高校財務人員應順應新形勢下政策對管理會計的新要求、抓住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先從主觀意識上逐漸轉型。其次,在高校管理層助力管理會計隊伍建設的同時,財會人員應加快熟悉管理會計技能的應用。最后,結合高校實際情況,探索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高校管理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并以健全的考核機制監督實施,建立業務型財務、管理型財務、復合型財務,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高校價值創造中的重要作用,服務高校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