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泳杏 (副教授)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7)
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要素有機地結合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作用,打造整體課程教育模式(陳中斌、杜春華,2021),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020年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思政建設的載體,不同專業課程應該結合其自身特點、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對于管理類專業,要幫助學生了解有關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等,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誠信服務的職業素養。
管理會計學課程是財會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財政部印發的《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應適當增加管理會計學課程內容的比重,以加快我國管理會計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而《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指出在未來“十四五”時期會計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加強對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推廣,以促進我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管理會計學課程作為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必須加快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為國家輸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如何在現有的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內容是接下來教學改革的難點。財會類專業課程眾多,分配到管理會計學課程上的時間非常有限,很多高校的管理會計學課程是45 或者54 個課時,然而該課程的專業知識點本身就非常多。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普及,帶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眾多專業課程中的應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下課時不足、教學手段有限等問題。因而,為了提高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本文將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
學生普遍認為學好財會類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技能水平是今后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所在。因而,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大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是非常高漲的,而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則出現了應付了事的現象。教師所講的思政內容并沒有真正地進入到學生的內心去,難以產生共鳴。高校作為培養未來會計人才的搖籃,不能只重視專業知識、職業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頻頻出現注冊會計師、會計人員不遵守職業道德,出具虛假審計意見、會計行為造假或者與公司管理層合謀進行財務舞弊,進而損害公眾利益,影響資本市場的效率與公平。只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德育,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些不良行為的出現。
由于缺乏系統性培訓,加之平時儲備的思政知識不足,專業課教師并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話語體系,不能發現蘊藏在專業課程內的思政元素(陳中斌、杜春華,2021)。在管理會計學課堂上,教師重點講授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概念、框架、假設等),預測、決策、預算、規劃、績效評價、成本控制等管理職能知識,對于如何將會計領域代表人物及事跡、會計發展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與法治意識、中華傳統文化、宏觀經濟環境、管理會計人員職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到管理會計學課程中去,認識非常模糊。有的專業課教師自身對思想政治基本理論學習不夠透徹,思路不清晰、引入時機及方法不得當,對思政知識生搬硬套,強行加入到相應知識的講解中,學生難以領悟到教師所要傳達的思政思想,育人目標的實現也就變成紙上談兵。
一方面,很多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夠充分,主觀意識不強,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范疇,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積極。在教學過程中,這種不積極的心態也會傳染給學生,導致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管理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落后,沒能將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熟練運用到教學過程中,較少使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局限于單一的課堂講授法,教學效率不高,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講授理論知識點,不僅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而且直接導致有限的課時被理論知識大量占用,專業課教師沒能在課堂上分配合理的時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考核應該是針對課程思政主要參與主體的考核,也就是既包括對教師的考核也包括對學生的考核。然而,現有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機制主要面向教師,針對學生的課程思政評價普遍不足。另外針對教師的課程思政評價主要來源于學校督導員的教學評價,督導員對教師的課程評價更多地從專業知識的運用熟練程度、PPT 制作水平以及師生互動率、課堂的組織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思政內容的講解并沒有成為重點評價部分。在學校層面,較少組織思想政治課教師參與到管理會計學課程的思政教學評價中,使得課程思政的實施缺乏專業性評價,對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并沒有明確的考核要求,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從而直接導致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主動性不強。同時,在對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評價手段,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了思政內容,學生對此掌握與否?思想動態如何?教師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反饋,也直接影響到了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實施的效率,很難實現德育目標。
思政元素融入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德行,進而將其轉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現實能力或者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張淑慧,2021)。對于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而言,其關鍵在于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管理會計各章節的知識點之中。基于管理會計學的發展歷史、課程特點、思維方法等有關特征,可以融入課程的思政元素有多個方面,主要包括: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國家的政策法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企業社會責任、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新發展理念、理論聯系實踐、職業道德及素養、家國情懷、創新創業能力、代表性人物的先進事跡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依據管理會計學各個章節知識點的不同特點,選擇若干思政元素進行融合,實施全過程、多層次的課程思政。各個章節知識點的思政元素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元素設計
一方面,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教師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專業精神會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到自己的言行舉止上,這些無形的知識深刻影響著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所以教師首先必須強化自己對課程思政的重視,意識到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師德培養,以德施教,加強自身思想道德知識學習,積極參加各種師德交流活動,提升思政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應該正確教育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才,不僅專業水平要達標,更應該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使命感、有責任擔當,不以一己之私利影響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必須充分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提高思政水平。教師在施教時也應該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特征,積極探索合適的思政教育方式,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課程觀,其突出特點是融合性,即將思想政治理論融入各類課程的課堂教學和改革環節。專業課教師首先需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對思政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對管理會計學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加工,通過講故事、看短視頻、小組討論、經典案例引入等技巧和多元化方法,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管理會計知識的講解中。此外,應該與時俱進,要根據學科發展特點以及知識更新情況,動態地調整思政元素的融入時機、方式,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及認知差異,實現潤物無聲。
“大智移云物區”時代,教師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信息化教學平臺眾多。這樣的教學環境,給了專業課教師更多的實施課程思政的時間與空間,因而打造生動、靈活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程教學,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幾個關鍵點:首先,教師應選擇一種合適的網絡教學平臺,如超星平臺、雨課堂、職教云、騰訊課堂等。其次,課前,將蘊含思政思想的管理會計案例分析題、教學視頻以及教學課件等提前發布在教學平臺上并設置為必須完成的任務,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的方式,提前學習相關內容并積極思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思政小問題并通過教學平臺發布,要求所有學生針對教師給的討論主題發表簡短評論,以帶動大家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有效避免了“搭便車”現象。課后,教師可以針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教學平臺上傳一些拓展學習的資料供學生課后閱讀,拓展知識面。通過線上線下以及課前、課中、課后等三大環節的有序切換,大大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增加知識面,并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變得更為靈活。
對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同時進行,雙管齊下,多方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從教師角度,對教師課程思政開展情況的考核評價是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應該建立包含學生、督導員、學校、社會等四個層次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第一,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最為熟悉,因而應該重視學生的反饋及評價,可以通過設置問卷調查的方式調研教師是否將核心價值觀教育、傳統文化以及職業道德教育等融入到課堂,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融入是否適應等,以便及時修正思政教學方式。第二,教學督導員的評價,應該邀請督導員參與到思政教學研討當中,可以使教師直觀地了解思政教學的不足并及時改進。第三,學校層面的考核,可以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納入到教師的職稱晉升、評優評先、年終考核、培訓提升之中,有利于提升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自覺性以及關注度。第四,增加社會評價的內容,收集學生進行管理會計師工作實踐的企業評價,了解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素養,來自用人單位的評價相對客觀,對于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較大幫助。
從學生角度,為激發學生對思政內容學習的熱情,對管理會計學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考核,也應該實施“平時成績(注重過程管理)+期末考試+思政創新實踐成績”的多維度綜合評價,而不應以單一的專業知識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習效果。首先,在線上線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針對融合了當今經濟、社會熱點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環境、法律法規,社會責任履行,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的案例分析題、主題討論等發表觀點,針對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念等,作為評價平時思政學習效果的依據。其次,在期末筆試的試題設計上,引入以特定情景或者經濟現象為背景的論述題,考核學生的思政知識。最后,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管理會計案例大賽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在相關比賽中取得成績可以提高期末綜合成績。
課程思政是管理會計學課程實施教學改革的新方向,通過將思政資源全方位嵌入到各個章節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感人至深的先進人物事跡、激勵人心的民族企業案例、緊密聯系實際的社會熱點問題,配合生動形象的多元化、可視化教學手段,使得本來枯燥乏味的專業課程講授變得活潑、有趣,較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拓寬了知識面、提升了教與學的雙重效率,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是培養專業水平過硬、具有愛國情懷、有擔當、價值觀正確以及遵守職業道德的管理會計人才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