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若涵
本文以中班說課活動“家”為例,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活動延伸七個方面介紹了幼兒園說課活動的設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應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詩歌是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中班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進步,他們能在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的特點和結構,并嘗試進行仿編或續編。
《家》這首詩歡快、清新,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深受幼兒的喜愛。詩歌內容既源于生活,又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讀起來朗朗上口,句式結構易于仿編,詩歌中的角色比較簡單,事物之間的關系也都是幼兒所熟知的,特別適合中班幼兒練習。因此,筆者選取這首詩開展了一次語言教育活動,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讓幼兒通過替換詩歌中的角色,仿編詩歌的內容,樂意表達自己仿編的詩歌,進一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詩歌《家》全文如下。
“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魚兒的家,
紅紅的花朵是蝴蝶的家,
快樂的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家。”
筆者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語言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以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內容,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一是知識目標,幼兒通過說、看、聽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二是能力目標,引導幼兒嘗試更換“白云”“小羊”等詞仿編詩歌,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三是情感目標,鼓勵幼兒參加詩歌欣賞活動,樂意在同伴面前分享自己仿編的詩歌。
結合活動目標和幼兒的學習水平,筆者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通過說、看、聽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筆者將圍繞活動重點展開教學,通過情境創設法、視聽結合法和啟發提問法完成重點目標。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結合作品的格式和多重復句結構,引導幼兒嘗試更換“天空”“白云”等詞仿編詩歌,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并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法、體驗法和講述法突破難點。
為使活動順利進行,讓幼兒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中,在活動開展之前筆者做了以下準備。一是經驗準備,讓幼兒對詩歌中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二是物質準備,準備帶有詩歌《家》的背景圖、情境盒子、角色卡片。
因為中班幼兒的思維還處于直觀形象階段,所以筆者采用了情境創設法、視聽結合法和啟發提問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預設的活動目標。一是情境創設法。在整個活動中,筆者始終以“幫助朋友找家”為主線,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詩歌仿編。二是視聽結合法。通過生動鮮活的卡片和生動有趣的模擬,筆者將詩歌內容完整形象地呈現給幼兒,使幼兒在看、聽的過程中對詩歌產生興趣。三是啟發提問法。活動中,筆者運用啟發性的提問啟發幼兒的思維,幫助幼兒學習仿編詩歌,這是解決活動難點的有效方法。
科學的學法能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活動使用的學法如下。一是觀察法,活動中幼兒通過認真觀察卡片,根據事物特征尋找卡片,并將卡片進行匹配對應,實現感知作品內容的目的。二是體驗法,為使幼兒更好地感知作品,筆者設計了讓幼兒尋找作品中角色的環節;為使幼兒更好地理解作品,筆者還設計了引導幼兒做動作學念詩歌的環節。三是講述法,講述法是語言學習的主要方法。活動中,筆者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幼兒提供了講述空間,啟發幼兒進行講述,并為每名幼兒提供講述機會。
整個活動過程筆者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將活動過程分為四個環節,由淺入深地引導幼兒實現活動目標。
首先,筆者以一種神秘的口吻向幼兒發出邀請:“今天老師請來了幾位好朋友,但是他們好像遇到了困難,我們一起看看發生了什么吧!”以此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其次,筆者會出示情境盒子,進行情境模擬。筆者會這樣模擬:“白云,你知道你的家是什么嗎?”白云說:“我的家是藍藍的天空,但是我迷路了。”“小羊,你知道你的家是什么嗎?”小羊說:“我知道呀,我的家是綠綠的草地,但是我迷路了,我找不到它在哪兒。”最后,筆者會故作神秘地對幼兒說:“剛剛老師得知了一件事,老師的朋友們雖然知道他們的家是什么,但是他們卻迷路了,找不到他們的家在哪里,你們愿意幫助他們找一找嗎?”以此創設作品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本環節以“幫助困難的朋友”為導入話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又通過創設“幫助朋友找家”的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引出詩歌中的角色,為下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本環節通過讓幼兒操作尋找作品中的角色,感知作品內容。具體分兩個步驟進行。
步驟一,筆者會在創設好的情境中依次模擬白云、小羊的聲音,引導幼兒尋找與之匹配的“家”的卡片。模擬方式如下。白云說:“我的家是藍藍的天空。”“請小朋友們在卡片中找出藍藍的天空,把它放在白云卡片的前面。”小羊說:“我的家是青青的草地。”“請小朋友們在卡片中找出青青的草地,把它放在小羊卡片的前面。”本步驟通過傾聽對話、尋找卡片、匹配卡片的活動順序,讓幼兒在聽、看、做的過程中找到藍天、白云、草地、小羊這些事物之間的歸屬關系,為接下來掌握詩歌內容奠定基礎。
步驟二,筆者采用視聽結合的方法,在音樂背景下,結合卡片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讓幼兒初步感知詩歌內容。筆者會這樣做出引導:“謝謝小朋友們幫助我的好朋友們找到了家,他們非常高興,現在我們把他們的‘家’連起來,就是一首完整好聽的詩了,我們一起學一學吧。”
本環節主要幫助幼兒初步感知了詩歌內容,讓幼兒通過聽、看、做感知詩歌中事物之間的歸屬關系。
首先,筆者會概括性地提出問題,如“詩歌中描述了什么事”,引導幼兒嘗試用詩歌中的話進行表述,以加深對詩歌的印象,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其次,筆者會引導幼兒以互動的形式理解詩歌。本步驟筆者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引導幼兒看卡片學念詩歌。例如,筆者會邊指卡片邊念:“藍藍的天空是……”請幼兒接念:“白云的家。”這種方式既能增強學念詩歌的趣味性,又能使幼兒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結構。二是引導幼兒做動作學念詩歌。筆者會讓幼兒自由扮演白云、小羊等角色,大膽地用肢體語言展示詩歌內容,通過展示既能使幼兒體會詩歌意境,又能使幼兒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最后,筆者會引導幼兒發現詩歌規律。筆者會再次作出引導:“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首詩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他們有一些地方是一樣的,請你們看一看,他們有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將引導幼兒逐步發現詩歌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都是“家”,每句的結構都是“……是……的家”。
此環節是本活動的重點,筆者通過采用看卡片學念詩歌和做動作學念詩歌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并引導幼兒觀察詩歌結構,讓幼兒抓住詩歌結構的關鍵點,從而準確掌握詩歌的結構,為幼兒進行仿編奠定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給幼兒創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積極應答的語言環境。在詩歌的仿編練習中,筆者會通過拓展想象、示范仿編、練習仿編三個步驟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首先,筆者會提出仿編要求,每句詩的前半部分內容不變,只需更換后半部分的內容,例如,藍藍的天空不變,只需更換“白云”。筆者會運用啟發式教學依次向幼兒提問:“藍藍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還可以是誰的家?”引導幼兒思考和表達,為下面的仿編練習提供幫助。
其次,筆者會向幼兒示范仿編,如“藍藍的天空是星星的家”“綠綠的草地是小牛的家”,讓幼兒更加明確詩歌的結構。
最后,筆者會先請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仿編的詩句,再請幼兒大膽在集體面前朗誦,并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此環節是本活動的難點,本環節為幼兒創設了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幼兒在拓展想象、示范仿編、練習仿編的過程中,通過替換詩歌中的角色、仿編詩歌的內容,體驗到仿編活動的樂趣。
為使活動獲得更好的效果,筆者將活動延伸部分設計為兩個環節。
筆者可組織幼兒運用活動中用到的背景圖、卡片等材料布置詩歌《家》的墻角專欄。將活動延伸到環境創設,既增強了幼兒的環境創設能力,又鞏固和強化了活動內容。
筆者可組織幼兒到美工區將自己的家畫出來,并向同伴展示。筆者通過這一活動將語言領域活動與藝術領域相結合,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本活動很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其設計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活動設計創設了“幫助朋友找家”的情境,并以此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使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也讓幼兒在活動中變得更加熱情。活動中,教師遵循互動、開放的教學理念,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幼兒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能夠積極地觀察、思考、操作和講述,這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實現活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