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賽賽
情緒理解能力是個體發展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是需要后天培養才能具備的一種能力,也是幼兒進行情緒交流和人際互動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將培養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并積極探究影響這一能力發展的因素,以便開展針對性指導?;诖?,筆者結合自身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觀察所得,探究了影響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以供參考。
情緒理解能力是指個體對自我及他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的認知能力,屬于情緒智力的一部分,對幼兒的認知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情緒理解能力也是幼兒社會性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性格和品質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良好的情緒理解能力,能使幼兒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宣泄自身情緒,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讓幼兒在日常相處中能敏銳地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準確理解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家庭是幼兒主要的成長環境,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能推動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反之,則會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幼兒自身的性格與習慣也是影響其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性格內向的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缺乏主動性、膽小安靜、獨來獨往等特點,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類幼兒在與同伴出現矛盾時會主動退讓或回避,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后也不會用恰當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因而無法形成良好的情緒理解能力。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其教導方式和言行舉止都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情緒的表達和情感上的包容都會影響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幼兒,并在日常交流中采取尊重、平等的態度,耐心幫助幼兒深化對各種情緒的認識和理解。在幼兒遇到困擾或苦惱的事情時,教師要給予幼兒科學合理的指導,疏導幼兒的消極情緒。
受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影響,幼兒對情緒理解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部分幼兒可以識別他人的表情、區分外部情境,并能做出相應的反應,但對于愿望、信念、情緒調節等方面的情緒理解不透徹。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在尊重幼兒的前提下,設計一系列的訓練活動,并給予幼兒恰當的指導,以增強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
每名幼兒的成長環境不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性格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培養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幼兒的性格特點出發,引導幼兒掌握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讓幼兒學會正確表達和調節情緒。
例如,明明是筆者班上新轉來的幼兒,他的性格較為內向,在自由活動中多是躲在一旁搭積木,很少會主動與其他幼兒交流、玩耍。某天,明明剛搭好的積木被其他幼兒不小心碰倒了,明明只是平靜地看了一眼,便開始重新搭積木。在看到明明的這一表現后,碰倒積木的幼兒也沒有道歉,只是匆匆地走到了另一側。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明的性格較為內向,且不善于與其他幼兒進行交流,在具體情境中的反應也不明顯,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不利于其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對此,教師應從明明的性格特點出發,設計一系列情緒培養方案。例如,教師可以與明明進行談話,關心其到了新環境是否適應,詢問明明有什么興趣愛好,讓明明感受到關心和愛護,愿意敞開心扉大膽交流,以了解明明更多的基礎信息,更加準確地把握明明的情緒理解能力,從而為后續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此外,在組織集體活動時,教師應多關注明明的情況,在看到明明一個人搭積木時,可以引導和鼓勵其他幼兒主動加入明明的游戲,幫助明明交到更多的朋友,并鼓勵明明在交往中表達出真實的情緒。
教師應關注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行為表現,鼓勵幼兒與同伴交往,讓幼兒在交往中學會表達情緒,從而逐漸增強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例如,在某次集體活動中,小麗插隊到小明的前面,兩個人發生了矛盾,小麗不認為自己有錯,小明因被插隊而感到委屈。這類情況較為常見,班級幼兒的性格不同,在相處中難免會發生矛盾。教師要認識到在同伴交往中發生沖突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有著輔助作用,并利用其培養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針對此次事件,在化解雙方矛盾時,教師應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幫助小麗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鼓勵小麗給小明道歉。如果小麗仍然認為插隊的行為沒有錯,教師可以引導小麗站在小明的角度換位思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為幼兒提供情緒識別的機會。
在化解幼兒之間的矛盾時,教師應注意方式方法,讓幼兒留心觀察同伴的表情和語言,綜合多方面線索來推斷同伴的情緒,并在交談中引導幼兒主動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幫助幼兒恰當地識別和處理情緒,積累更多的情緒理解的相關經驗,從而增強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
繪本是當前幼兒教育階段常用的教育資源之一,其色彩鮮明、畫面豐富、語言生動有趣,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教師合理運用繪本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意識到良好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了解繪本的教育作用,并給家長推薦合適的繪本故事,鼓勵家長與幼兒一同閱讀繪本,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的閱讀環境,提供一個交流想法的平臺,以增強幼兒對繪本中人物情緒的理解,為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例如,思思是家里的老大,她還有一個2歲的弟弟,由于弟弟年齡小,父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弟的身上,難免會忽視思思的感受。某個周末,思思的母親答應陪思思去海洋館,但周末那天又反悔取消了外出計劃。對于這件事情,思思既生氣又傷心,認為母親偏心弟弟且說話不算話。對此,教師可以先與思思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再與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了解思思在園內的表現,引導家長重視思思的想法和內心感受。最后,教師可以為家長推薦一些主題溫馨的繪本,鼓勵家長利用休息時間與思思一起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導思思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以增進親子關系,促進思思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
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愉悅、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并與幼兒展開平等的對話,向幼兒呈現更多積極、正向的內容。同時,教師要給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表現出積極的情緒,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強化對情緒的認知和理解。例如,每個班級都會有調皮的幼兒,他們可能會給其他幼兒起外號。對此,教師要重視這種情況,并與幼兒進行溝通,幫助幼兒改正這一不良的行為習慣。在聽到班級中有幼兒給其他幼兒起外號時,教師應關注這一事件中雙方的反應,并及時走到被起外號的幼兒身邊,用手溫柔地摸摸他的腦袋,給予其安慰和關注。在集體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主動與給他人起外號的幼兒談話,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該幼兒表示自己并沒有惡意,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教師就可以通過分析和指導,讓該幼兒認識到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并教導其正確的交往方式,如叫同伴的名字或輕拍同伴的肩膀。教師還要與被起外號的幼兒談話,讓他認識到同伴的真實目的,并鼓勵其大膽與同伴交往,正確理解同伴的情緒,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
當前,大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培養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并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反思和進一步完善。
在加強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培養后,大部分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能在不同的場合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并與同伴進行友好的交往。任何一名幼兒都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并非每名幼兒都會表現出來。在傳統教育理念中,部分教師更傾向于表揚這類隱藏消極情緒的幼兒,夸贊其乖巧、懂事。實際上,將消極情緒積壓在心中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對此,教師在未來教學中應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幫助幼兒正視內心的各種情緒,并引導幼兒通過合理恰當的方式宣泄出來,以保證幼兒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兒形成積極、活潑、向上的生活態度。
總的來說,情緒理解能力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重視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培養,理解幼兒之間的差異,關注幼兒之間的交往,并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幼兒感受到尊重和關懷,促使幼兒主動理解和正確回應他人的情緒,以增強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