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錢婧,杜思思,劉曉麗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太原 030062)
移民安置主要指國家考慮到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防災減災、社會福利等公共事業的發展需求,或者水利、水電、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針對特定地區的居民組織并實施搬遷的一項系統性工程。[1]這群因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而搬離家園的人,被稱之為“移民”。移民安置注重“以人為本”,旨在保障移民的合法權益并滿足其生產生活需求,其主要方式有本地安置、異地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復合安置等多種形式。
但是,移民安置并非一勞永逸,移民不僅要努力適應新的生活節奏,更要積極謀生,這個過程需要移民、政府、社會三方共同配合,否則容易導致發展失衡或停滯。此外,移民安置也會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區間帶來挑戰。一般而言,縣域經濟的產業布局、資源規劃、勞動力需求都處于平衡狀態,一旦輸入大量勞動力,必然會導致供需失衡。這樣一來,政府必須針對縣域經濟進行拓展與擴充,尋找更多的經濟發展增長點來滿足移民的就業創業需求。
傳統的移民安置方式僅僅保障移民的居住需求與基本生活需求,對于后續的發展規劃并未形成完整體系,移民如果難以適應搬遷當地的發展節奏,與社會環境脫節,易對新環境產生抗拒與排斥心理。另外,若是移民安置點與當地社會資源形成脫離狀態,長此以往,移民發展沒有足夠的后續推動力,很可能導致移民流失。[2]
因此,只有針對移民真實處境與實際需求去考慮,采取有效的安置策略,才能確保移民安置政策落地實施,促進移民生活發展。
在進行移民安置工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周邊居民的真實意愿,在尊重民眾意愿的基礎上采取移民措施。首先,政府機構應確保居民對于建設與搬遷事宜處于知情狀態。其次,政府機構應該針對周邊居民的搬遷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全面掌握移民情況。再其次,地方政府要與居民簽訂合理的移民安置合同,基于合同來開展移民搬遷與安置工作。此外,政府機構與工程施工方應針對移民安置工作制定完善的應急處理機制,推進移民安置工作的平穩開展。
在移民安置過程中,針對民眾安撫與移民搬遷等工作,需要制定相應的補償政策,以確保其后續生活的正常運轉;針對移民安置后的就業發展情況,政府應該制定標準合理的移民安置就業條例,針對不同情況的移民家庭安排對應的就業崗位,在保障移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為當地的就業需求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此外,針對因搬遷導致的移民心理狀態不平穩等問題,政府機構應組織安排相應的心理調節隊伍,針對安置過程中的移民心理問題一一進行開解與處理,確保移民安置工作的落地實施以及移民生活的平穩銜接。
為切實保障移民的就業情況,政府機構應該根據當地的就業需求制定相應的發展措施,把移民技能培訓作為當地人才培養的重心,在促進移民扎根本地就業的同時,促進經濟不斷發展。[3]促進移民就業,一是通過組織講座、發放傳單等方式幫助移民迅速了解當地情況,融入當地發展。二是針對當地產業化發展的需求,積極開展第三產業相關技能的培訓,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三是政府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動員當地企業向移民群體傾斜釋放就業崗位,同步滿足企業的勞動力需求與移民就業發展需求。四是搭建移民就業勞務輸送渠道,促進移民就業率提升,加速勞動力與經濟要素的內外流通。
縣域經濟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行政區域經濟,主要是指在縣域空間范圍內開展的經濟活動。縣域經濟受特定地理空間的限制,只有走特色發展道路,才能確保其不會被龐大的市場所淘汰。例如浙江安吉縣發展竹資源并形成特色竹業品牌、四川綿竹市借助大熊貓國家公園和沱江流域開展生態建設,這些縣域經濟正是因為明確自身特色,才能迅速打造集商品、勞動力、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縣域經濟的特色性是地域環境、自然資源、產業結構賦予的,只有因地制宜,不同的縣域經濟之間形成相互支撐關系,才能確保市場經濟發展欣欣向榮。
縣域經濟的綜合性,一是指該經濟體的社會生產功能完備,不僅包含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還涵蓋了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二是指縣域范圍內的經濟形式豐富多樣,既有公有制經濟,又存在個體、私營、外資等民營經濟以及合作經濟,不同的經濟形式相互制約、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共同構建了縣域經濟。[4]三是指縣域范圍內有豐富的經濟活動,不同縣域范圍內針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產業布局各有不同,但正是不同縣域的綜合產業布局側重點各不一致,才反過來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特色性。
縣域經濟的局限性體現在資源整合能力差、資源浪費較嚴重、資源共享性差三個方面。受限于地域環境,縣級行政區域在進行產業引進與布局時,往往會遭遇建設用地不足、建設規模較小等問題,從而導致產業鏈條布局短,不同區域之間的資源無法整合。另外,縣域行政區劃規劃不具前瞻性,縣與縣之間的產業規劃有所重疊,導致縣級之間存在同類產業的競爭,無法實現資源互補與協同發展。此外,縣域經濟發展較封閉,不同城市之間的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無法流通與輸送。
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大多來源于產業特色性與經濟活動多樣性,移民安置工作則是發展經濟多樣性的一大外力。當大量移民勞動力涌入當地時,一部分會進入當地企業填充就業崗位空缺,另一部分會自主開拓經濟活動,還有一部分成為當地勞務資源被輸送到外地勞動力密集區域。這些移民會刺激固定化、平穩化的縣域經濟市場,原本安于現狀的市場從業人員也會因此產生一定的危機感,促進縣域經濟活動朝多樣化、新穎化方向發展。因此,政府應牢牢把握住移民安置落地的初期階段,基于實際政策支持大力鼓勵移民就業創業,從而促使處于疲懶狀態的縣域經濟煥發新生活力。
在常規的產業結構分類中,農業和工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發展力,而服務業則是主要驅動力,涵蓋了食宿、旅游、房產、金融、物流、科技、電商等多個領域,也囊括了市場上大部分經濟活動。[5]在縣域經濟中,由于部分縣級行政區域受到交通物流不便利、建設用地不足、農業耕地不足、特色產業發展緩慢等限制,比之工業和農業,服務業才是核心發展產業。移民安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服務業發展欠缺的勞動資源不充分的問題。如果政府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技能培訓與創業支持政策,擁有一技之能的移民群體便會投入第三產業市場。如此,在提升當地就業率的同時,還能大力提升縣域經濟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
移民安置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契機。其一,外來勞動力會刺激當前平穩的縣域經濟市場,激發市場從業人員的競爭活力;其二,人口與信息的流通可以打破不同經濟活動市場之間的區劃壁壘,使得不同縣域經濟之間的輻射影響能力向外滲透擴散;[6]其三,政府可以嘗試建立健全跨縣域的經濟聯合協調機制,促進信息、技術、勞動力等市場要素的流動,從而增加經濟活力。這些契機具體體現為——原本發展旅游特色的縣域經濟,可以同步發展民族特色手工業,以旅游經濟帶動民族經濟;原本發展特色手工業的縣域經濟,可以積極發展物流運輸業,從而促進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產業鏈條的延伸布局等等。
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閉環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縣域經濟傳統化、固定化,如果沒有外力推動,很難進行自主優化與創新。移民安置不僅能打破縣城內部原有的勞動力資源結構,還能拓寬信息溝通交流渠道,促進縣域經濟與外界的交流與接觸。對傳統經濟產業而言,外來的勞動力流入會加劇當地的經濟市場競爭力,對于原有經濟產業形成沖擊,這種沖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良性的外力,可推動傳統產業的優化與創新。當縣域經濟內的傳統產業開始了自主性或被動性的創新時,能增加產業競爭優勢,不斷推動產業發展。[7]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不僅可以推動國家公共事業的建設進度,更能促進不同縣域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對于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