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山南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作為中國詩歌的源頭之一,它記錄著兩千多年前中原大地上的悲歡離合,是中國人無可替代的精神原鄉。
梁啟超在論及先秦古籍時說:“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薄对娊洝匪浽姼瑁蠖紱]有華麗的辭藻,更多的是內心情感的直接表達。它似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描述著對天地萬物的初始感知;又像一個返璞歸真的智者,述說著心事、情事、趣事、世間事……
生命的百般形態,平凡的人間煙火,如草木鳥獸、農事生產、奇異風情、七情六欲等,都可在《詩經》中找到原點。通過《詩經》,兩千多年前的遙遠地域變得“可觸摸”,如齊國的海,宋國的河,秦、晉的高山……
正如孔子所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人人都能在《詩經》中找到與生俱來的歸屬感和精神故里。
在時光的洗滌下,無數為后人銘記的人、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風靡時代的文學現象、永不消亡的精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共識,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液中。這些滋養過我們的文化,成為無數人無法忘卻的精神故里。
80 多年前,魯迅逝世時,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魯迅精神也因此被稱為中華“民族魂”。
魯迅出生、成長在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歷史階段。終其一生,無論是日本學醫期間的“幻燈片事件”,還是后來的棄醫從文;無論是“救救孩子”的吶喊,還是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魯迅始終在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和未來而彷徨、而吶喊。
魯迅的精神也一直陪伴著我們,激勵著當代青年。當代青少年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感受童年的妙趣生活;從《藥》中,體味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在《故鄉》中,感受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在《紀念劉和珍君》中,體悟當時的民眾對黑暗社會的憤慨……
魯迅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如一條涓涓細流,從未間斷。其文字間流動的智慧與勇氣,那些鮮活的思想,滋潤著我們的精神故里。
“守護精神故鄉,是文學作品的不變使命?!爆F實主義作家梁曉聲曾這樣詮釋文學作品與精神故鄉的關系,“精神故鄉還包含另一個思想維度,它能夠促使人們保持自省、自戒,洞察家國人生,直面社會現實。”
梁曉聲用《知青》一書,不斷劃出認知上的界限,找到更加符合人性、人格的人生坐標;用《人世間》向現實主義致敬,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描寫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起起伏伏,展現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
在梁曉聲的筆下,精神故里并不遙遠,它存在于我們身邊。我們被它影響,我們也在創造它。確實,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中,有一個沒有出場的人物,“他”就是“時代”。時代中的我們,最終融匯成集體敘事,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時代注腳。
每個人將個人成長融到國家發展之中并直面現實時,就是在不斷創造屬于自己的精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