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眉凌 李卓曦

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張裕葡萄酒的品牌早已世界聞名。正是因此,它的創始人——愛國僑領張弼士也成為了“煙臺十大歷史名人”里唯一一個非煙臺籍的“他鄉客”。
1892年,著名的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先生為了實現實業興邦的夢想,先后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序幕由此拉開。
在煙臺市芝罘區的張裕公司舊址院內,當年的西式老門樓依然佇立,漢白玉的條石上刻印著“張裕釀酒公司”的金漆名號素樸遒勁。而今天的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已然成了世人了解葡萄酒文化的一張名片,是中國第一家世界級葡萄酒專業博物館。
舊時的廠房都已重新修繕,綜合大廳中,三面巨大的浮雕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影響張裕發展的二十件重大事件及十位重要的人物。最醒目的,是孫中山先生于1912年為張裕釀酒公司親筆題寫的“品重醴泉”的匾額。而張裕釀酒公司之于中國近代發展史的意義,也由此凸顯出來。
出生于廣東大埔縣的張弼士18歲時只身遠赴南洋,他從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一家米店的勤雜工干起,經過艱苦打拼,終于有了自己的墾殖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等地都有產業。其后,張弼士又在馬來西亞地區開辦了遠洋輪船公司,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廣州開設藥行,家業不斷壯大,最終成為了“南洋首富”,而其事業鼎盛之時財產達到8000萬兩白銀,比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還多。
那時候,張弼士已然成為晚清政府的紅人,是見了慈禧太后都可以免跪的紅頂商人。但是,張弼士對從政毫無興趣,他只一心一意地撲在實業救國的道路上。張弼士常對人說:“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于中華民眾。”為此,他不惜把大量資金移歸祖國,在各地興辦現代工業企業。
1871年,三十歲的張弼士在雅加達應邀出席法國領事館的酒會。一位法國領事講起咸豐年間他曾隨英法軍隊到過煙臺,發現那里漫山遍野長著野生葡萄。駐營期間,英法的士兵們便采摘了這些葡萄,用隨身攜帶的小型制酒機榨汁,釀出的葡萄酒竟然口味很醇正。

這原本只是一個說者無意的小故事,卻在張弼士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二十年后,當張弼士應邀回國共商實業興邦大計時,他便親赴煙臺考察,隨即決定投資300萬兩白銀,開辟出3000畝的葡萄園,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葡萄酒工業園基地。而釀酒公司的“張裕”之名,則取自張弼士的姓,另以“裕”字表達了國家昌隆興裕的心愿。
1905年,亞洲最大的地下大酒窖——張裕釀酒公司酒窖終于建成,前后歷時十一年。這座酒窖深達七米,盡管距海岸線不足百米,卻至今沒有出現滲漏的現象。這是因為最初修建時,酒窖的頂部采用中國傳統燒制的大青磚發碹,墻壁則用大青石砌成,再以洋灰扎墻縫、抹墻面,使窖體異常堅固。而窖體內外還設計了巧妙的隱蔽排水系統,其精密的設計構造及上乘的工程質量堪稱中國建筑史上一絕。
我沿著極為狹窄的旋梯來至地窖中,陰涼之氣透入肌骨,但心頭又很快地被那百年的酒香熏暖了。窖內四季恒溫,始終保持在12~18攝氏度,在供來賓參觀游覽的同時仍舊擔負著陳釀貯酒的生產任務。酒窖中共有八個拱洞,縱橫交錯,猶如迷宮,上千只橡木桶整齊排列,蔚為壯觀。其中7號洞存有百年桶齡的老桶,乃是建廠初期由歐洲引進成型的橡木板材加工而成。特別是三個容量為15噸的大型橡木桶,桶高3米,寬為3.1米,兩端直徑達2.6米,而桶身更因歷經歲月而呈現出一種紅黑油亮的色澤。
據說,這些制桶的木材都是法國林茂山所產的橡木,砍伐時樹齡已達百年之久。鋸開的桶材需陳放三年,經日曬雨淋,直至寄生出野山蘑菇并呈黑色才可被選用。而當年用這三只大桶釀出的張裕葡萄酒曾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甲等大金獎和最優等獎狀,讓外國酒商看到了中國葡萄酒的蓬勃力量。
在出席慶祝宴會時,張弼士曾激動地說道:“只要發奮圖強,后來居上,祖國的產品都要成為世界名牌!”而這三只酒桶便是張弼士留給后世的“珍寶”,它們伴隨著張裕葡萄酒的發展,走過了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產的漫漫歷史。
1916年,張弼士病逝于雅加達荷蘭皇家醫院,享年76歲。當他歸葬故里,靈柩行經新加坡、中國香港時,當地都為之下半旗志哀,港督更是親往憑吊。孫中山先生則特派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呈上挽聯,贊道:“美酒榮獲金獎,飄香萬國;怪杰贏得人心,流芳千古。”而在歷盡百年滄桑之后,張弼士打造中國葡萄酒世界名牌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如今的張裕葡萄酒集團早已躋身全球葡萄酒業十強。
走進亞洲最大的葡萄酒城——煙臺張裕國際葡萄酒城中,但見一片片新墾植的葡萄樹在陽光下努力地生長著。廠房里,先進的葡萄酒生產線正在井然有序地運行。作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現代大工業釀造示范區,張裕國際葡萄酒城每一道工序、每一步流程、每一個細節、每一次把關,都給人一種無可挑剔的秩序感,而張裕葡萄酒產業由制造到“智造”,已成為近現代工業文明迭代史中的典范。

今天的張裕葡萄酒企業,在國內外一共擁有25萬畝葡萄園、21家葡萄酒生產工廠(國內13家、國外8家)和14座酒莊(國內8座、國外6座),不僅早已完成國內市場的整體布局,更開啟了全球化的戰略,讓張裕這一民族品牌,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煙臺的葡萄是大自然的饋贈,而肇始于煙臺的張裕葡萄酒業,是一種品牌力量,更是一種地域精神,是無數煙臺故事中,令人回味無窮的百年傳奇。
至于這座依山望海的煙臺城,就像是一壇老酒,在漫漫的歲月里沉淀下最甘醇的滋味,一經開啟,便馥郁芬芳。

As the largest wine production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even in Asia, Changyu’s brand has long been world-famous. It is for this very reason that its founder, pa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leader Zhang Bishi, was the only non-Yantai native resident in the list of “Yantai’s Top 10 Historical Celebrities”.
In 1892, Mr. Zhang Bishi, a famous pa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industrialist, invested 3 million taels of silver to set up the "Changyu Wine Brewing Company" in Yantai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dream of prospering the country through industry, which opened the prelude to win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yard of the former site of Changyu wine company in Yantai’s Zhifu District, the old western style gatehouse still stands, and the golden lacquer name of "Changyu Wine Brewing Company" is engraved on the white marble. Today’s Changyu Wine Culture Museum has become a landmark for people to learn about wine culture, and is the first world-class wine museum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