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英

掖縣滑石雕刻是原產于山東萊州的一個以當地特產“萊州玉”為原料進行手工雕刻的工藝品種,它在中國滑石雕刻工藝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藝的發祥地,也是萊州民間美術工藝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藝術沉淀。
萊州,位于膠東半島西北部,西與北瀕臨萊州灣,東及東南和招遠、萊西接壤,南依大澤山與平度市為鄰,浩瀚的渤海縱貫西北東南山嶺連綿,中部丘陵起伏。春秋時代,此地煮鹽業發達,漁鹽之利聞名遐邇,黃金產量為全國之冠。漢魏時代,已為全國重要商埠,是南北貿易、商務往來的繁榮之地,有漢錢莊和云峰石刻為證。萊州屬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風調雨順,礦產豐富,素有“齊之福地”“山東糧倉”“中國石都”“掖縣滑石之鄉”之美譽,尤以“掖縣滑石之鄉”之稱由來已久,飲譽海內外。
1988年掖縣撤縣改立為萊州市,盛產滑石雕刻原料。這里的福祿山、黑山、毛家山、粉子山及優游山盛產鎂石和滑石,二者相同,相伴而生,近鄰的西青山,所產凍玉,質地柔潤細膩,色澤翠綠如凍晶瑩似玉,其它還有漆黑如炭的鳥玉石,花紋酷似豹斑石,流云石、竹葉石、毛公石、翠星石等均為本地獨有石種,也是這里民間美術藝人們雕琢佳品的絕佳原料。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礦產資源、氣候條件和人文環境為掖縣滑石雕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和物質基礎,聰慧的人民群眾、優越的社會環境,發達的社會經濟和燦爛的文化傳統為掖縣滑石雕刻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和條件,使得這一優秀的民間美術工藝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追溯掖縣滑石雕刻的歷史,在記載中有在蒜園子村遺址發掘的 4000-5000年前的石雕片,在史志中曾有記載:“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取萊郡紋石、貢牛黃、海藻、牡蠣、石器(即雕刻工藝品)”之說。在墓葬中,也曾發掘出許多滑石雕刻隨葬品,最早有北齊河清三年(563年)的佛造像,精美絕倫。到清末,縣城絕大部分村莊興起了以雕刻小型擺件為業的滑石雕刻藝人,經營方式多為家庭作坊式,農時為農,閑時為藝。此時的刻品集中為滑石猴、獅、兔之類小動物擺件,無規模化生產,以極廉的市價散售,貼補家用。但至民國初年,由于戰亂頻發,掖縣滑石雕刻業急劇頹萎,雕刻作坊只剩兩家,各有工匠一二人,年耗原料不過5000多公斤。掖縣滑石雕刻的重新興起是在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后期,國家開始勘探開發粉子山鎂礦和西青山滑石礦,埋在深層的優質滑石被挖出地面,從而為這項民間美術工藝的崛起提供了先決條件。1958年成立了掖縣雕刻廠,一大批技藝精湛的滑石雕刻藝人被匯聚起來,從優選材料、設計造型到雕刻加工、對外銷售均有專門科室負責,滑石雕刻業迅速發展到100多個品種,數千個花樣,成為當時全國屈指可數的滑石雕刻隊伍。在此形勢下,各鄉鎮村莊紛紛建立自己的雕刻廠,僅僅幾年時間,迅速形成大小滑石雕刻廠、作坊百余家,從業人員數以千計,真是“家家有巧工,戶戶出佳品”,掖縣滑石雕刻成為當時民間最具影響力和規模的產業,并且形成了獨具北方特色、萊州風格的作品系列。這里流傳著“絕凡塵、琢一品”之說,足見當時民間藝人們對藝術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這些身懷絕技的工藝師們創作了一大批風格迥異、技法獨特的滑石雕刻精品,其中有價值連城的宏構巨制,也有巧奪天工的精妙之品,有的曾被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可謂民間工藝中的“絕世佳作”。而在平常百姓中,則有“夫制巨作、婦雕花鳥、兒女小刻”的景象,在掖縣多數村莊內,有“祖輩相傳、婦孺皆能”的普遍性,充分體現出當時掖縣滑石雕刻的繁榮景象。
掖縣滑石雕刻屬文化藝術范疇中的民間美術類的一個工藝品種。選料、設計、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驟,獨到的視角、巧妙的構思、創作的靈感、深厚的功力成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縣滑石雕刻的關鍵,主要技法有“圓、立、鏤、透、襯、浮、線、巧,對比、分層、呼應,均衡、穿插”。上述技法靈活運用,準確到位,恰到好處,才能創作出好的雕品?!吧瞎狻薄按蛳灐笔且纯h滑石雕刻工藝中的最重要環節,這一工序起到了潤色、提神作用,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無窮的活力和光彩。據考,早期藝人們并不知運用此工藝,所雕作品大都經水洗風干后完成,但作品色彩暗淡無華。后來,經歷代工藝師反復試驗、琢磨,發現石蠟的特殊作用,采用融蠟上光法對滑石雕刻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近年,由于水蠟、霧化蠟的運用更是大大地方便了美術藝人們的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精致度,為掖縣滑石雕刻平添了幾分姿色。
掖縣滑石雕刻的作品種類大致分為:爐瓶(含盒)、人物、動物、花鳥、 山水、鈕章、文具、器皿七大類,共有12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樣,因石料千差萬別,所以民間美術工藝師們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藝,同類不同態、同品不同型、同型不同神,作品極少雷同,妙不可言。
根據原料材質不同,掖縣滑石雕刻所用石料分原產地和外來石料兩種。原產地石料包括:綠中泛黃、晶瑩透明、有玉的質感的綠凍石,漆黑如炭的黑角石、花似豹紋的豹紋石、黃花石、竹葉石、泥瑙石、條紋石、雞肝石、萊石及毛公石等品種。這些品種或巨或細,軟硬兼備適中,可雕琢各種色澤、形態的人物、花鳥、器皿等,特別是萊州美術工藝大師們成功地運用原料的天然不同紋理、色澤,創作的“巧色工藝品”更是“品中佳品”,為許多行內、藝術界人士當成珍品收藏,愛不釋手。除本地原料外,近年隨著經濟發展,流通便利,這里也引進了部分外地石種,如臨朐石、凍石、巴林石、壽山石等,但因價格偏高而難以普及。

掖縣滑石雕刻的傳統雕刻工具除工作臺外,大都是簡單實用的錘、鑿、 鏟、銼、刀、鉆鋸、銼之類。掖縣滑石雕刻至今約2000余年的歷史,經歷代藝人祖輩相傳沿襲至今從而形成帶有濃重地域特色。
掖縣滑石雕刻是萊州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作的藝術精華,是經萊州歷代藝人嘔心瀝血提煉、完善而綻放的藝術之花。掖縣滑石雕刻對美化人們的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保護和挖掘這一文化遺產,對于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Yexian talcum carving is a crafty variety manually carved with Laizhou jade, a local specialty, as the material. With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talcum carving, it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northern school of talcum carving art. It is a bright pearl of folk fine arts craftsmanship in Laizhou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weighty artistic sedimentation.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 Laizhou borders on Laizhou Bay in the west and north, Zhaoyuan and Laixi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nd Dazeshan and Pingdu City in the south. The immense Bohai Sea runs through the northwest, mountains wind its way in the southeast, and the hills undulate in the middl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alt boiling industry was very developed here with proceeds of fish salt known widely and the production of gold topped in China.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Wei Dynasty, it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national commercial port and a prosperous land for the trade and business exchanges, which is testified by money shop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stone carvings in the mountains. Belonging to continental climate in East Asian monsoon area of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Laizhou enjoys four distinct seasons, ample sunshine, favorable climate and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