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俊玲
“戲燈穿花”源自元朝,流傳于棲霞市臧家莊鎮泊子村一帶,是集音樂、舞蹈、民歌、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民間表演藝術,是膠東乃至山東民間舞蹈的一個瑰寶和“活化石”。“戲燈穿花”極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學藝術價值,2013年,棲霞“戲燈穿花”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戲燈穿花”產生于元朝,由當地“民間小戲”(也叫“草臺戲”)發展而來。據傳,它的產生與棲霞濱都里村人丘處機有關。丘處機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宗師,以74歲高齡抵達大雪山勸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于世,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丘處機在家鄉修建的傳道之所濱都宮,被金章宗賜名“太虛觀”,是當時極負盛名的道教從林之一。丘處機去世后,為了紀念他,人們便每年在他生日那天(農歷正月十九)于太虛觀舉辦“燕九節”廟會。傳說,這一天誰有幸遇見長春真人,就能驅除百病,延年益壽。明《帝京景物略》記載:“相傳是日,真人必來,或化冠紳,或化游仕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結圜松下,冀幸一遇之。”于是人們便在廟會上敲打著鑼鼓,跳起舞蹈,歡迎“丘神仙”的到來。到了夜晚,舞蹈的人便舉著內置蠟燭的木花盆為“丘神仙”引路,后來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戲燈穿花”。
“戲燈穿花”自元朝始,歷經明、清的發展,到清末民初時,興盛于泊子村,并輻射到其周邊十多個村莊。直到今天,泊子村的幾百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會跳穿花舞的人。村里從領導班子到老藝人,都大力支持和關注著“戲燈穿花”的傳承發展。“戲燈穿花”在每年正月初一就開始演出,先是在本村,初二后開始竄鄉,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有時延續到二月初二。
“戲燈穿花”的表演者一般由24人組成,男女各12人,包括“燈頭”一人和數十名身著不同戲裝、扮演不同角色的男女“燈花兒”。演出時,在正式表演前后,還有“開臺”和“收臺”兩種形式。“開臺”就是在開演前,戲班班主帶領已經化妝好的全體演員,手持花燈在臺前廣場跑“戲燈穿花”,之后將燈懸掛于舞臺四周的木柱上或布置在舞臺臺口前,然后演出正式開始。“收臺”就是在演出結束后,戲班班主帶領全體演員和樂隊隊員到當地村莊再跑“戲燈穿花”,并唱“燈歌”以表達對人們的美好祝福。
“戲燈穿花”的表演道具主要是花燈,花燈由花盆、蠟燭、簇花組成。花盆為木條制成,呈上大下小的梯形,以各色彩繪紙裱糊,燈后固定木條,以便手握;蠟燭固定在花盆底部的十字形木架上;簇花由人工扎制而成,主要有迎春花、荷花、牡丹、菊花、百合花、月季花等。
表演過程分唱歌和舞蹈。唱的歌是《十二月對花》,又稱“燈歌”。舞蹈要求表演者右手擎花盆在胸前,左手有節奏地橫在胸前,隨著激越的鼓點分男女排成兩列,在笙、二胡等樂器的伴奏下,一男一女成對兒扭著、跳著出現在中間,對唱“燈歌”。對唱的形式是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每個月都有一種代表性的花兒,回答時也恰切地說出一個與花兒有關的典故或傳說。例如,問“正月里是什么花人人所愛?什么人手扯手走下山來?”答“正月里是迎春花人人所愛,梁山伯祝英臺走下山來。”問“二月里是什么花披頭先老?什么人背書箱定下乾坤?”答“二月里是老公子花披頭先老,孔夫子背書箱定下乾坤。”問“三月里是什么花滿園所紅?什么人在桃園結拜弟兄?”答“三月里是桃花滿園所紅,劉關張在桃園結拜弟兄。”……歌詞風趣而富有哲理。
“戲燈穿花”的表演步法有嚴格要求,要做到步幅小而輕,使花盆平穩,花兒顫動,而燭火不滅。舞步和隊形變化復雜多樣,主要有剪子股、“8”字、四門斗、龍擺尾、雙菱花、蛇蛻皮等,花燈隨著舞蹈者進出起伏,變化多端,顯得分外美觀。演出的劇目一般是《打漁殺家》《武家坡》《鋸大缸》等,表演者以生動傳神的扮相、惟妙惟肖的表演,將戲劇中的各色人物特點演繹得淋漓盡致。
穿花舞的伴奏主要是鑼鼓和樂器,舞蹈時主要由鑼鼓打點,指揮著舞蹈的快慢和節奏的急緩,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奏形式多變、風格明快緊湊、氣氛感染力強等特點。對唱時,則鑼鼓停,二胡、笛子、笙等器樂奏響。
“戲燈穿花”作為山東省獨具一格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其流傳至今,仍然保留著古代戲曲的印記,為研究明清時代“民間小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資料,也填補了山東省“民間小戲”中“跑戲燈”的空白。
“戲燈穿花”集合著流行于膠東民間的幾乎所有門類的表演藝術,充分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是研究膠東地區傳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發展史的鮮活素材。同時,作為膠東地區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戲燈穿花”體現了濃郁的民俗風情,寓含著膠東人的精神境界和價值取向,尤其是《十二月對花》歌詞,生動形象,富含哲理,使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戲燈穿花”歷經數百年滄桑,已深深扎根于棲霞民眾之中,成為群眾祈求安康、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2013年,“戲燈穿花”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確立了代表性傳承人。棲霞市也進一步建立了有利于“戲燈穿花”傳承發展的新機制,深入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加強保護,積極推廣,擴大社會影響,以更好地傳承弘揚這一膠東乃至山東民間舞蹈的瑰寶。
Originating from the Yuan Dynasty and spreading around Bozi Village, Zangjiazhuang Town, Qixia county, “Flower Lantern Dance" is a comprehensive folk performance art integrating music, dance, folk songs and art. It is a treasure and "living fossil" of folk dance in Jiaodong area. “Flower Lantern Dance”is rich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s. In 2013, Qixia county’s “Flower Lantern Dance" was selected by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