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健康不僅關系老年人的利益,同時也關系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黨的二十大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戰略位置上,特別是“健康中國”戰略成為六大強國舉措之一。為此,我們更應該關注老年人的健康!2022年11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明確提出健康老人的9大要求。可以說——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2%。在當今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健康不僅關系老年人的利益,同時也關系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健康老人是什么樣的?2022年11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指出,健康老年人是指60周歲及以上生活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在軀體、心理、社會三方面都趨于相互協調與和諧的狀態。
本次發布的《標準》,通過完善的衡量指標,以更適老的方式去理解健康的含義,希望傳遞更積極的生活理念——老年人帶病生活是常態,只要能有效控制,就是一個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
《標準》規定,中國老年人健康標準應滿足9項要求,看看你符合幾個:
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2.重要臟器的增齡性改變未導致明顯的功能異常;
3.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控制在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
4.營養狀況良好;
5.認知功能基本正常;
6.樂觀積極,自我滿意;
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8.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
9.社會適應能力良好。
從《標準》可以看出,并不是一點疾病都沒有,才算健康老人。解讀《標準》提出的“要求”,可以說,只要我們稍作改變,就可以成為一個“標準的”健康老人。
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排在老年人健康首位,意味著社會觀念的轉變——不僅要求生命的長度,更要求生命的質量。
建議:老人自理能力是身體健康的直接體現,也是多項能力的綜合表現。保護好自理能力,要從多方面努力,比如勤動腦、少操心、平衡膳食、鍛煉身體、學會獨處等。
2.重要臟器的增齡性改變未導致明顯的功能異常。《標準》承認老年人與年輕人身體狀況的差異,只要重要臟器功能未改變,就不應視為病理性改變,再一次強調功能的重要性。對于一些可糾正的功能改變,仍然可以視為健康,比如老視、聽力障礙等。
建議:每個人都需要正確認識并面對衰老,不必把衰老當病治,更不必和年輕人比數據。
3.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控制在與其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老年人“多病共存”是一種常態,哪怕有疾病,只要指標能控制在與年齡相適應的范圍內,就符合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要求。
建議: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少吃動物內臟和甜食,有助控制膽固醇水平;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慢跑、快步走、打太極拳等都不錯。
4.營養狀況良好。營養對老人至關重要,缺鈣易發生骨質疏松、缺鉀會導致低鉀血癥,這兩者會增大跌倒概率;缺蛋白質可能導致小腦萎縮,增加老癡風險。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代謝能力下降、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等。
建議:三餐定時定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尤其晚上不能吃太飽;多蒸煮,少油炸;營養搭配;堅持活動都對改善營養有益。營養不良或有營養不良風險的老年人,可遵醫囑服用營養補充劑。
5.認知功能基本正常。認知功能對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性、晚年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因衰老帶來的感知覺減退、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只要不影響日常獨立生活能力,不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可視為認知功能基本正常。如果是疾病引起的認知退化,如心腦血管疾病,則需藥物治療、康復訓練以及有效的護理。
建議:保證充足的睡眠,學會靜心;多吃些深海魚、綠葉蔬等;培養一個休閑愛好,如養花、學習樂器;適當進行益智類活動。
6.樂觀積極,自我滿意。老年期大多有很多負面事件和疾病困擾,這是自然生命規律。良好的情緒會對老年人的整體健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提高晚年幸福感。
建議:除了老年人自我調節,家人也應給予積極引導和鼓勵,幫助老人改變觀念,擁抱老年生活。
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這樣描述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因素:生活方式占60%,遺傳占15%,環境因素占17%,醫療條件占8%。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教授于普林認為,老人罹患慢病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控制慢病也要長期堅持,從小事做起,而當務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養。
建議:注意休息,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參加有氧運動如羽毛球、飯后散步、游泳等,多吃蔬菜水果,戒煙戒酒。
8.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社會隔離,這包括主動隔離(心理因素)和被動隔離(身體因素)。研究發現,不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患心臟病、腦卒中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而那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老人,常常會有一種自豪感,以及“我還行”的幸福感,有利于延年益壽。
建議:家庭和社會都應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作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老年人自己也要建立積極的老齡觀,主動融入社會。
9.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如今不少老年人進入酒店不會掃健康碼,上街購物不能刷手機支付,這都是沒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體現。
建議:提升老年人社會適應能力,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支持,細化老年健康服務。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要培養主動學習的心態,活到老學到老,成為與時俱進的時髦老人。
實際上,上面說的9大要求,包含了健康的3個維度: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而在一般人更關注的軀體健康方面,還有8個“硬指標”一定要控制好!
1.“兩圍”不超標:腰圍,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頸圍,男性<38厘米、女性<35厘米。
俗話說“腰圍越長,壽命越短”。2018年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上的一項涉41萬人的研究分析發現,腰越粗,發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此外,頸圍過大也暗藏多種疾病風險。曾經有一項研究把調查對象分成兩組,一組頸圍平均32厘米,一組35厘米。結果發現35厘米組的血糖值明顯高于32厘米組的,血壓血脂也是如此。
那么,怎么量腰圍呢?站立,皮尺沿肚臍上緣和肋骨以下的部位圍繞腰部1圈,在常態呼吸下進行測量。那怎么量頸圍呢?微微張口呼吸,請他人幫助,用軟尺經過頸后較為凸起的隆椎(第七頸椎)上緣和喉結下緣繞一周,即為頸圍。
2.三指標正常:血壓方面,收縮壓<12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血糖方面,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3.4毫摩爾/升。
《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指出,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我國70%的腦卒中患者有高血壓。此外,《正確認識膽固醇科學聲明(科普版)》指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造成血管“堵塞”的關鍵因素,其增高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河北省人民醫院老年心臟科主任郭藝芳提醒,“三高”老年人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按照“嚴、中、松”原則治療。
(1)膽固醇控制嚴格:高膽固醇血癥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重要前提,而粥樣斑塊又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基礎。
(2)血壓控制要適中:80歲以下的老人可先把血壓降到150/90毫米汞柱以下,若無不舒服的感覺可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80歲以上老人,降到150/90毫米汞柱以下就可以了。
此外,《強化血壓控制中國專家建議》中提到,對于一般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人,更低的血壓控制目標是安全的、可耐受的,例如收縮壓<130毫米汞柱,不會伴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增加。
(3)血糖控制要寬松:一般糖友應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爾/升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毫摩爾/升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老人可以適當寬松一些。
3.走路速度快:步速>0.8米/秒。
北京老年醫院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研究室主任宋岳濤指出,健康成年人的步速大約為每秒鐘1.3~1.4米,老年人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步速大約在每秒鐘0.8米。如果老年人的步速低于0.6米/秒,就可以說“走得慢”;如果老年人的步速超過了1米/秒,就算得上是走得快。
2021年發布的一項《湖南麻陽長壽鄉老年人長壽的體質學特征研究》發現,湖南麻陽長壽鄉各年齡組男女老年人步行速度均顯著大于1米/秒。走路快慢可預測壽命長短有一定道理,走得快說明心肺功能好,肌肉和骨骼健康。
那么,如何判斷或計算步速?老人可以在地板上畫一條4米線,以正常速度從起點走到終點,記錄下所用時間,再除以4,就可得出走路速度。建議老人每年自測一次走路的速度,然后記錄下來與上一年的數據進行比較。
4.握力不流失:握力體重指數>50。
握力是成年人健康指標之一。握力不足,表示上半身血管功能下降,血管彈性不好,容易得高血壓,也反映了心臟功能下降。另外,握力不足還標志著人體的松擴力量不足,對肺不利。而握力好的老人,也證明本身的肌肉水平良好,在日常生活行動中也更靈活。
航空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董鵬介紹:握力體重指數=握力(千克)÷體重(千克)×100,一般正常握力指數應大于50。
一般40歲左右男性握力在43~50千克為合格,女性27~31千克之間為合格。一旦發現握力下降,就該考慮是不是心臟功能下降,或者出現了全身性的動脈硬化,應去醫院心內科做個檢查。
5.心率穩定:60~100次/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鐘赟指出,心率過快或過慢,都容易造成血壓波動。不僅如此,如果心跳過快,還會導致心臟做功增加,造成心臟肥厚、心力衰竭等嚴重問題。適當增加運動,保證規律作息、減少熬夜,少動怒、保持心態平和等都有助于心率穩定。
6.牙齒數量夠:老人健康口腔的目標是“8020”,即80歲人嘴里至少還有20顆牙齒能夠正常咀嚼。
美國研究人員曾證實,掉牙可能與老年癡呆癥有關。通過對144名75~98歲老人進行長期調查后發現,以往沒有老年癡呆癥癥狀的老人,如果能保有10顆或更多牙齒,就會比只有9顆牙或更少牙齒者患上老年癡呆癥的概率小。
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王興教授說到:“牙齒的咬合活動,對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有重要的生理刺激作用,如果沒有這種正常的生理刺激,很多重要的腦功能區的血液供應就會逐漸減少,導致腦組織萎縮,一些重要的腦功能喪失,老年癡呆及一系列神經、精神系統的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所以,每天好好刷牙,掉牙后及時補牙非常必要。
7.肺活量高:男性>3500毫升,女性>2500毫升。
北京博愛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李壽霖表示,人體內部的氧供給全部靠肺的氣體交換來獲得,肺活量大就說明每次呼吸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量就大。而人體的各器官、系統、組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氧,機體只有在氧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才能正常工作。肺活量下降,內部機體活力也會隨之下降。堅持運動,如游泳、慢跑、騎車、爬山等,對肺活量保持很重要。
8.尿酸不超標:男性<420微摩爾/升,女性<360微摩爾/升。
尿酸高被稱為“第四高”。《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將高尿酸血癥的診斷定義為: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微摩爾/升,女性>360微摩爾/升。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張華東指出,高尿酸血癥會引起痛風發作和關節損害,還會導致血管內皮和腎臟的慢性損害、加重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發生的風險。建議少進食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火鍋等高嘌呤的食物,每日保證足夠飲水攝入。
【編后】健康老年,人人有責。沒有健康老年,就沒有健康中國。促進老年健康,不是單一個體或者主體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整合政府、社會組織、個人等多元主體為老年人提供多維度、全方位的健康支持,從而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質量。健康老齡化的實現是一項戰略性、全局性的綜合系統工程,應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包括個人在內的各方力量,形成全民參與、積極應對的新局面,才能真正有效推動健康老齡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