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
寒冷的冬季,不少中老年人會出現腿部疼痛、酸麻,還以為是年紀大了,肌肉骨骼老化,受不得冷,也有的以為是關節出現問題了,實際上,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下肢血管出了問題。
“如果出現腳酸麻、冰涼、疼痛,走一段路就痛得需要停下來休息,排除關節、骨質疏松以后,很可能就是下肢血管出現了問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張艷介紹。
受年齡和基礎疾病等因素的影響,人體血中脂質大量沉積在血管壁上,就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管狹窄或血栓,引起血管閉塞。動脈硬化閉塞的情況好發于下肢,這是因為下肢動脈血管離心臟比較遠,平時人體活動時承重多,因此有60%~70%的動脈硬化閉塞發生在下肢,稱為下肢動脈閉塞癥。
張艷介紹,動脈硬化閉塞的癥狀多見于以下特征:腳總是冰涼,冬天的時候腳會更涼,這種冰涼不一定是雙側對稱的,而且與氣溫低肌體冰涼的感覺有所不同。
“很多人以為患了下肢動脈閉塞癥就應該讓腳多休息,盡量坐著不動,這是不對的,我們提倡科學鍛煉。”張艷表示,患者可在能夠承受的速度下快走,記錄步行的距離。如果路程越走越短,說明病情很可能在進展;路程越走越遠,說明血管供血在完善。運動時間以每次50分鐘為宜,一周至少三次。
“冬天很多人喜歡睡覺前泡腳,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是不適合泡腳的。”張艷提醒,熱水泡腳時遠端血管擴張,組織新陳代謝加快,需要更多有養分的血液,但是由于閉塞造成養分供應不足,會加重缺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