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琪
學習《傷寒論》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豬膚湯”方子。豬膚湯用于“少陰病,下利,咽痛,心煩證”,具有滋陰潤燥、清浮火、潤咽喉、止血等作用。方中共3味藥,均為藥食同源,分別為豬膚(豬皮)、白蜜、白粉(米粉)。該方以“豬膚”為名,是為君藥。
豬膚即豬皮。豬皮是廉價易得的食材,在餐桌上常見。故而在讀到“豬膚湯”這個方子時,我頗感新奇。于是在網絡上進行了查閱,得知豬膚這味藥從元代開始即有記載,其味甘,性涼,入足少陰腎經,具有清熱養陰、利咽、止血的功效。同時發現歷代醫家對于“豬膚”的實質為何,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是豬“附皮薄黑膚”;有的認為指豬“膚外之垢”或“皮上白膏”。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豬膚實為豬肉,但大多醫家認同的還是“豬皮”這一說法,通常刮去其表面的白油使用。本人認同此觀點,“豬膚”即為脫毛去油后的豬皮。
說起取用動物的皮膚入藥,最常見的要數驢皮。阿膠就是驢皮煎煮濃縮后的固體動物膠,是現代常用的滋補佳品。近年來,阿膠價格奇高,非普通百姓常用。《黃帝內經》有云:“援物比類,化之冥冥”,提示了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豬膚與阿膠取材部位均為動物的皮膚,其功效作用大抵也有相通之處。
阿膠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在《傷寒論》少陰病篇中同時出現了阿膠和豬膚的使用,兩者皆有滋陰之功效。既如此,那么在中醫藥治療時,何不使用廉價豬皮代替阿膠來降低成本,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驢皮緊缺,曾有人用豬皮代替驢皮制成“新阿膠”,且研究表明,新阿膠所含成分與驢皮阿膠相似。在中醫藥的治療中,用豬皮來代替阿膠從理論上來說具有可行性。
豬皮與阿膠功效雖有相同之處,但二者偏重有所不同,若用豬皮替換阿膠入藥,則需考慮二者功效差別。阿膠重在補血養血,通過補血以滋陰;而豬皮長于解少陰客熱,功在清熱養陰以滋腎陰。若患者發病病機為少陰腎中虛火,用阿膠以滋陰降火,則可用豬皮直接代替阿膠;若取阿膠補血滋陰的功效,則可將阿膠替換為豬皮后再加入其他養血補血的藥物,如四物湯之類,以彌補豬皮相較于阿膠缺少的功效。入藥時豬皮需清洗干凈并脫毛去油后與其他藥一同煎煮,用量與替換前阿膠用量相同。
此前,筆者家中一親戚患重病,其自述曾患有腎結核,現腰部疼痛,無法直立,小便不利,膝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時而心跳劇烈,心煩心慌,夜不能寐。觀察發現其腿部有輕微變形,略呈O型,左側脈象表現為寸脈數而有力,關脈弦細,尺脈虛數。診斷為心腎不交,肝血虛,伴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擬用豬苓湯、黃連阿膠湯、四物湯、獨活寄生湯合方。考慮到患者經濟條件較差,恰好其腎中虛火,符合豬皮清熱養陰,解少陰客熱的功效,且方中加有活血養血的藥物,便用豬皮代替了阿膠這一價格稍貴的藥物。謹慎起見,先開1副藥,以作嘗試,服后無不適癥狀,身體較之前輕松。于是又開5副,并每日詢問其身體狀況和感受。5劑后復診,癥狀均有緩解,腰可挺直,可行走,但腿部仍有屈伸不利、蹲起不便的情況;小便通暢,心煩不寐狀況有所好轉,心跳劇烈情況減輕且次數減少,左寸脈較初診稍緩力度減弱,左尺脈較之前緩和且較為有力。后按原方又服5副,除行走時腿腳稍有不便,其余身體不適感均消退。
此病例中進行了豬皮直接代替阿膠的實踐,患者狀況好轉,證明其確有可行性。用豬皮直接代替阿膠,是一個既能保證療效又能降低價格的好方法,體現了中醫治病的經濟性、方便性、及時性、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