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茹
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病等是臨床上常見的口腔疾病,患者會出現面部局部腫脹、疼痛等癥狀表現,損害軀體健康,如果長期沒有進行對癥治療,可能誘發嚴重并發癥。治療口腔疾病時可供選擇的療法較多,抗厭氧菌藥物便是其一。當前臨床可供選擇的有多種抗厭氧菌藥物,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及取得的效果均有差異。
以硝基咪唑類抗厭氧菌藥為例,常見的有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其作為抗厭氧菌類藥物之一,以殺菌劑的形態存在,不良反應發生幾率較低,給藥途徑較多,抗菌性較強,吸收較快,治療效果顯著。治療口腔類疾病時,選用硝基咪唑類藥物,可以讓藥物快速進入到患者的組織當中,對于患者身體的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應用這類藥物時,應該明確禁止同時應用抗生素,以防發生二次感染。
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是甲硝唑,一般分口服和靜脈滴注兩種不同的給藥方式,12歲以下的患者,口服劑量為每千克體重20~50mg,每天3次;12歲以上的患者口服劑量為0.6~1.2g,每天3次。選擇靜脈滴注的話,12歲以上滴注0.5g,8小時1次;兒童靜脈滴注量為每千克體重7.5mg,8小時1次。但不管是哪種方式,一般都要連續治療7~10天,如果治療沒有效果,則需要在對患者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為其更換藥物。
甲硝唑是第一代硝基咪唑類藥物,替硝唑為第二代,而奧硝唑是第三代。它們藥理作用機制相似,都主要用于各種厭氧桿菌的治療。替硝唑對各種常見的致病厭氧菌的殺滅作用比甲硝唑更加明顯,活性比甲硝唑強2~4倍,而奧硝唑的作用效果更強。在臨床療效方面,三者在口腔中厭氧桿菌的治療方面效果均比較好,其中甲硝唑起效慢,并發癥較多,而奧硝唑和替硝唑一周內就有明顯的療效,而且不良反應比較少。奧硝唑治療厭氧菌的療效要比其他兩種更為突出。
在不良反應方面,3個藥物均可能會出現消化系統(如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神經系統(如頭痛、眩暈等)的反應,還有過敏反應等。其中甲硝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而替硝唑的不良反應少見而且輕微,在高劑量使用時也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或者周圍神經病變。奧硝唑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可能會引起白細胞的減少。同時要注意,甲硝唑和替硝唑可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導致雙硫侖樣反應,而奧硝唑無此作用。總體來說,甲硝唑的不良反應要大于替硝唑和奧硝唑。
但無論選擇哪種藥物治療,用藥過程中,醫護人員都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監視,避免意外情況的出現。一旦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礙,那么體內的藥物消除速率就會大大降低,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幫助患者進行藥物的釋放及排除,避免藥物在發生蓄積作用的基礎上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以及頭疼等癥狀。另外,在用藥之前,醫護人員也需對患者的病史以及身體狀態進行檢查,進而在綜合考慮藥物副作用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用藥的合理性。
總之,口腔作為人體的一個較開放的環境,存在著十分復雜的病菌,感染以及患病幾率的提升,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臨床醫生在治療口腔疾病時,一定要綜合分析各種因素,選擇最適宜的抗厭氧菌藥物劑型,合理設定用藥途徑、劑量以及方法等,并注意到和其他抗生素的聯合用藥問題,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有效性,盡早改善患者疾病癥狀,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