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詩穎
明明身材已經很苗條了,還是覺得自己要繼續減肥;總怕報的班不夠多,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掉的頭發多了些,瞬間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重病……在生活、工作壓力逐漸升級的今天,大部分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根據復旦發展研究院發布的《 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 2009-2021 )》,近七成網民明確表示自己存在焦慮感,僅有0.3%的網友認為自己不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心理僵化
有時候,人們感到壓力重重好像沒有很確切的原因,但這種氛圍又彌漫在社會、文化中。比如,因為難以維持渴望的身材而產生“形體焦慮”,有調查稱90%女性和20%男性對自己身體不滿意;勞動力市場中也存在隱形的“年齡焦慮”,如媒體大肆渲染“超過35歲就要被淘汰”;到了一定年紀,還沒有“相稱”的權勢而感受到“地位焦慮”;還有的人不滿意自己的工作,覺得工作沒尊嚴、沒意義而引發“職業焦慮”;現在事事講求高效,一部分人一旦放松就有危機感,而導致“效率焦慮”;還有的人覺得無法成為完美父母而充滿“育兒焦慮”……
似乎個人生活、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都能觸動我們焦慮的神經。若剖析其中原因,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測評主管肖震宇認為,焦慮的產生固然有社會、經濟、文化等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但具體到個人,焦慮的本質,是心理的僵化。一是“脫離當下”,對尚未發生的事緊張擔憂;二是“經驗性回避”,不愿再面對挫折,遇到困難就回避,不正面解決它們;三是“認知融合”,脫離事實,自己腦補一大堆夸張的負面后果;四是“思維定勢”,比如給自己貼標簽,覺得“我就是個胖子”“我就是個失敗者”,對個人和周遭都積極不起來;五是“缺乏行動力”,甚至破罐子破摔,“反正改變不了就全都放棄吧”,但擺爛后發現事情越來越糟,焦慮不斷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學會與焦慮“和平共處”
肖震宇表示,焦慮的體驗確實不好,但它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短暫的焦慮甚至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警惕、未雨綢繆。我們要做的,不是趕跑焦慮,而是能平和與之相處,減少其對情緒認知、生活工作等的影響。緩解焦慮,從根本上來講要增強心理靈活性,不妨嘗試以下方法——
1.想想自己有什么。找張紙,列出自己的工作經驗、學習過的知識、擁有的財富、人脈等,多看看自己現在已經“有”的資源,專注當下,少看社交網絡里面“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也別總是想“我以后會失去什么”。
2.從旁觀者角度看自己。“身在此山中”的人看問題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妨在遇到糾結時,把自己想象成某個親友,他們會如何來分析這件事,又會如何安慰你?
3.和“現實”做朋友。容易焦慮的人,“現實感”比較弱,總是拿當下和大腦中的理想狀態比,那么你肯定哪哪都不夠好。多一些就事論事,認清自己在能力、資源、地位上處于什么位置,根據現實設定合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