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延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重要論斷,并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整體部署,更加突出了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和作用。新征程上,全省教育系統將躬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快把教育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人才優勢、發展優勢,奮發有為辦好具有中國特色、彰顯龍江擔當的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決落實廳黨組會“第一議題”“第一時間”學習制度,發揮中心組學習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系統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做到及時到位、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用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引領使命,推動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帶動教育系統認識把握“國之大者”對教育工作的要求,深入思考、系統謀劃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推動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貫穿教育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扎實推動龍江教育工作與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深度對接、有效銜接,與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用“四個體系”完善創先爭優機制,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教育系統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到位。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一體化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質量,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構建大師資體系,堅持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戰線、教育師生,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術、進學科、進課程、進培訓、進讀本,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重大專題研究專項,推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發揮教育增信心、聚民心、暖人心、鑄同心的重要作用,大力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用好紅色資源,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龍江優秀精神,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學生,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學生,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鋪就人生堅實底色,引導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堅定歷史自信、走好中國道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培養一批又一批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健全政策體系,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堅,打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品牌,提升高中教育多樣特色水平,構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體系,推進高等教育多元內涵轉變,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理念嵌入課程改革和育人方式中,加快推進“五育”融合課程、融合課堂和融合評價等系統性建設,筑牢學生全面發展、人人出彩基石。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推動教學模式由“齊步走”向“個性化”轉變,讓孩子們留下童真、童趣和童年印記。全力推進高等教育“雙一流”“雙特”高質量建設,加強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構建“基礎+應用”的復合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批重點領域急需緊缺的基礎學科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技術人才。推動部省共建國家級現代職業教育示范合作區,著力提升職業教育“雙高”“雙優”建設水平,全面開展貫通融通培養,緊密對接新業態、新職業,增強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和吻合度,提高繼續教育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上線”和“下沉”,賦能教師和學習者。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對外交流合作,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著力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強化教育督導權威性實效性,以數字化為杠桿撬動教育整體變革,圍繞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聚力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的橋頭堡。
更好統籌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全面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使教育系統成為創新人才的“蓄水池”、科技攻關的“新高地”、思想理論的“供給源”,源源不斷為龍江振興發展儲能、賦能、提能。貫徹落實《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要求,做好精準引才、系統育才、科學用才、拴心留才四篇文章,深入實施“頭雁”“春雁”“龍江學者”等省級人才支持計劃,立項資助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支持優秀青年教師開展基礎研究,切實提高青年人才攬蓄與高層次人才培養水平。著力打造聚集一流人才、先進要素的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工程師學院、網絡安全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高水平人才培養試驗示范區,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持續涵養創新人才、創新項目和創新成果。用好高校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積累,深度對接“4567”現代產業體系,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促進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一體聯動。瞄準國家和我省戰略急需,加強有組織科研,大力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骨干企業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好助力“創新龍江”建設。積極構建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深化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推動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做成產品、變成企業、形成產業,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推進學校建設標準化、城鄉教育一體化、師資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數字化和學生關愛制度化,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實施龍江教育名師工程,拓寬補充鄉村教師資源渠道,完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推出更多強師惠師舉措,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持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強化就業、創業、專業、企業“四業”聯動,有效提高高校畢業生留省就業率。深化推進“雙減”落地實踐,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推動課堂內外“雙規范、雙提質”。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最大程度方便師生群眾。持續深入轉作風提能力,以機關帶戰線,努力建設清明政風、清凈校風、清正教風、清新學風,營造良好育人環境。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省情育人、技能培訓、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全鏈條體系,推動形成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雙促進、雙循環”的工作格局,以教育鑄牢共同富裕之基。
不斷增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的政治意識、斗爭精神和處置能力,善于從政治上認識風險,善于以機制應對風險,善于在前端識別和化解風險,以確定性工作應對風險挑戰的不確定性,全方位守住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底線。盯緊守牢校園疫情防控陣地,深入細致做好精準化防控、一體化管理和動態化調整工作,堅決扛起校園疫情防控的政治責任、防疫責任、安全責任。強化校園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健全網格化管理機制,探索數字化治理方式。筑牢教育戰線意識形態安全屏障,全面加強陣地管理、內容管理、隊伍管理,保持政治平安、導向平穩、輿情平靜的穩定局面,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全省教育系統將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設“六個龍江”、推進“八個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為推動實現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龍江新篇章而拼搏奮斗、不懈奮斗、艱苦奮斗、團結奮斗,以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