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玉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龍江縣作為全國聞名的產糧大縣、畜牧養殖大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始終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堅定不移走縣域經濟工業化道路,工業經濟基礎不斷夯實,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地區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新一輪振興發展也要靠實體經濟。龍江縣始終堅持從講政治的高度抓經濟工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縣域經濟工業化引領實體經濟發展。堅持持之以恒抓工業,歷任領導班子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以貫之抓落實;堅持腳踏實地上項目,一個企業一個企業研究,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推動,在真抓實干中推動項目落地;堅持融入大局抓經濟,將縣域經濟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既為一域增光,也為全局添彩。近三年,龍江縣縣域經濟綜合排名始終位居全省前五位,規上工業增加值穩居全省縣域第二位,工業企業稅收占比80%,縣域經濟保持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跑出了縣域經濟工業化的“龍江速度”。龍江縣的發展實踐證明,堅定不移抓工業、上項目,是推動縣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龍江縣堅持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找準自身定位,立足傳統優勢產業基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玉米全株、現代畜牧、環保新能源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堅持向龍頭核心企業上下游配套要項目,既抓現有核心企業做龍頭,推動產業鏈條延伸集聚,做到喜新不厭舊;又注重培育小微企業做龍尾,實現產業鏈配套服務,做到抓大不放小。依托中糧生化,配套景西農機、翔源玉米胚芽油等鏈上企業,全力打造玉米全株“種、收、儲、加、銷”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依托飛鶴乳業,配套建設金源牧業、美特容器等鏈上企業,加快形成“養加銷”奶乳一體化發展模式;依托龍江元盛,發展從牧場到餐桌的全鏈條模式,企業上市穩步推進,總部經濟做大做強,現有龍頭核心企業成為引領縣域經濟工業化、產業化的重要引擎。堅持向玉米、風光、畜牧養殖等優勢資源要項目,堅定工業化理念、產業鏈思維,做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文章,依托風光資源優勢,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進程,一重上電、中廣核、遠景風電、陽光電源等一批新能源企業落戶龍江縣,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到2026年,龍江縣預計地區生產總值邁上200億元新臺階,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將在主動融入全市乃至全省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中做出更多貢獻。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強調,堅定不移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翻身仗,全力培育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龍江縣始終堅持把新產業、新經濟作為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新優勢的關鍵領域,立足省委“4567”現代產業體系,搶抓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發展新機遇,推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加快打造“換道超車”新優勢。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持續鞏固壯大工業經濟根基,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引導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全縣“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到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8家,擁有核心專利技術149項,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實現深度融合。堅持用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建設飛鶴乳業、中糧生化數字化標準車間,培育數字化示范標桿中小企業,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堅持發展生物經濟,緊盯國家戰略導向和縣域產業需求,強化重點產業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引導華牛生物科技、豐吉種業、金源牧業等重點企業實施良種培育工程,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堅持圍繞“四新經濟”精準招商,引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項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成勢,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經濟發展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龍江縣始終堅持把營商環境作為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做實全省機關“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把服務企業作為檢驗作風建設成效的試金石,創新實施“全產業鏈謀劃、全要素推進、全方位服務”工作舉措,做到“引得來企業、留得住人才、拴得住人心”,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堅持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強化資源要素保障,落實“容缺受理、聯審聯辦、拿地即開工”機制,實行領辦代辦和“保姆式”服務,打造“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分類審批”服務模式,為企業落戶、項目落地創造條件,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2小時,項目從申請到落地平均用時壓減三分之二以上,一重上電、翔源玉米胚芽油等一批重點項目成為“承諾即開工”樣板工程,龍江縣政務服務大廳被評為全省“十佳”。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尊重和關愛企業家,把企業人當作家里人、把企業事當作分內事,確保“幫忙幫到點子上,解難解在緊要時”,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做到親而有度守底線,清而有為敢擔當,努力用高質量的發展成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龍江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