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雨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陽 550025)
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收入也已有了大幅的提高,一部分居民已不再僅僅滿足于日常需要,而更多地傾向于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熏陶,鄉村旅游的時代已經來臨,鄉村旅游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大重要方式。鄉村旅游把服務業與傳統農業相結合,是實現農業多功能性價值與游客體驗需求多元性精準對接的重要方式,對鄉村各方面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1]。所以民族地區利用自身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在新常態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為載體,將傳統村落保護起來,以鄉村旅游為媒介,從而推動我國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但目前我國仍處于疫情防控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下發展好鄉村旅游也是值得去思考的一大問題。
我國歷史文化是一個漫長悠久的過程,生生不息,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眾多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地區分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集中的,多數分布在北部、西部、南部的邊疆地區,所以受地理位置、交通和地形地勢的影響,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在產業發展上比較單一,無法支撐鄉村的發展,經濟相對來說比較落后,所以大多數鄉村存在年輕人外出務工,村子“空心化”的現象,還有多數村民追求城市現代化,亂建違法建筑,影響原有特色村容村貌,這些也都成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大部分民族地區有著自然和人文方面的雙重優勢,民族地區多數依山傍水,自然風景秀麗,在人文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建筑風格迥異,并且大部分少數民族目前仍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習俗等極具民族風格的東西,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巨大,很多村落抓住了商機,利用其自身資源優勢大搞旅游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近年來,我國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隨著網絡平臺的宣傳,民族地區的旅游業頗受關注,發展條件越來越成熟。所以發展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是發揮了地區的比較優勢,對于鄉村振興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選擇。
貴州是少數民族分布較為集中的省份,并且全省地形以山地為主,相對來說不適合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在近幾年貴州大力開發旅游業,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旅游已成為貴州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所舉下司鎮位于黔東南州凱里市開發區西北部,在2021年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也進入了全省100個重點示范鄉之列,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馬場村、花橋村成為1 000個示范村之一。下司鎮憑借優秀的自然條件和自身的文化底蘊以及民族特色建筑成為了旅游勝地,充分挖掘豐富的區域資源,以古鎮旅游發展為示范,實現經濟發展的大飛躍,從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產業發展方面,農村競爭力相對來說較弱,尤其是對于位置相對較偏的民族地區來說,主要還是依靠發展農業來維持生活。發展產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農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相關產業是形勢所需,更是大勢所迫,民族地區重視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給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帶來機遇,旅游業的發展還能夠輻射周邊,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如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共同發展。目前下司鎮將以馬場村、花橋村為核心,打造草莓種植基地,帶動周邊多村種植,擴大種植面積,目前草莓基地種植在2 000畝以上,產量1 500公斤左右,平均畝產值能夠達到45 000元,吸引游客進行草莓采摘。此外,下司鎮對農產品加工產業進行了整合,以下司面條產業為主,將面條進行創新,生產出各種口味的面條,如紫薯面條、藍莓面條、雞蛋面條等等,這些已經成為景區內炙手可熱的旅游產品。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以及規模的擴大,多種農產品品牌逐漸建立,促進了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業興旺指日可待。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建設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發展旅游業對于生態的要求和標準較高,旅游業本身就是要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具體的經濟效益。開發和經營鄉村旅游會增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愛護,推動農村生態資源的保護,特別是有利于草原、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資源的治理與保護,進一步將農村生態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2]。近年來,下司鎮為了更好地發展旅游業,構建全新的交通格局,陸續建成了許多主干道,目前還有不少路橋項目正在實施,為旅游的出行和景區的進出創造便利的條件,使下司鎮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進一步得到完善。下司鎮為了發展鄉村旅游對古屋進行改造,修建沿山景觀步道,對裸露山體進行復綠建設,對污水和管線全面整治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態得到了修復,既美化了旅游環境,又提升了旅游品質。此外,隨著村民參與到旅游建設中,環保意識逐漸提高,村民們齊心協力打造出干凈衛生的鄉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整治,共同為美麗鄉村和鄉村旅游助力。
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要注意對鄉風文明的建設,現代社會信息化多元,文化內容形式豐富,并且隨著科技進步,各國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正在遭受沖擊,甚至會逐漸消失,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就變得極為重要。而鄉村旅游的發展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這不僅能夠保護當地的傳統文化,也能進一步推動當地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建設。近年來,下司鎮政府為建設特色小城鎮做了很多努力,對景區內十多處文化古跡進行了整體修復,例如陽明書院、廣東會館、兩湖會館等文物古跡已修復完畢,讓傳統與現實對接,歷史優秀文化與現實需要相結合,延續鄉村文脈,推進文明建設。此外,下司鎮成立了七處平臺,例如“道德講堂”“講習所”“新時代大講堂”等有關道德文化傳播的平臺,利用這些平臺進行宣講,開展系列評選活動,以此提高村民素質。當地老百姓通過服務意識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參與當地的旅游業,讓游客感受到更好的服務。這同時也是對當地軟資源的充分利用,將鄉風文明的培育融入村民的生活各方面,改善當地的村容村貌,農村文明程度提高,為建設美好鄉村助力。
隨著社會進步,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已經漸漸失去了效力,目前的鄉村治理強調多主體共同參與與合作,鄉村治理機制要符合發展大勢。隨著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村民自發地參與到旅游業的發展中,對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要求和標準會進一步地提高,基層黨組織會越來越有活力,農村地區基層治理機制會進一步完善,無論是治理方式還是手段都會更加有效。隨之共同發展的還有農村地區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村民們主人翁意識也逐漸增強,村民之間的互動增加,各主體之間共同合作,鄉村治理更加有效。近年來,下司鎮整頓各村的黨組織工作,對履職能力相對較弱的村實行支書主任“一肩挑”,從優化服務、建設干部隊伍、基本制度的抓起,打造創新基層黨組織。此外,下司鎮實施“黨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黨建產業園+”模式,走融合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些都需要村民參與到其中,能夠有效地促進村民進行自治和自我管理,從而進一步完善農村治理機制。
鄉村振興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人們的共同富裕,核心就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發展旅游業可以擴大就業,使一部分村民直接獲得了景區的崗位,得到工資性收入,并且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周邊衣、食、住、行各服務行業的發展,村民可以依托景區,進行創業從而獲得收入,許多下司鎮的村民在景區周邊開起了特色民宿以及各式的農家樂,不僅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下司鎮的飲食文化,例如酸湯魚、狗肉、月亮粑粑等也得到了大力傳播。此外,村民充分利用傳統技藝在景區內進行表演獲得收入,既保護和發展了農村技藝,又吸引了游客的眼球,留住了游客,從而拓寬了村民的收入渠道。另外,景區的修建、擴建以及維護從而使得被征地村民獲得分紅,這也成為這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之一。還有不少村民抓住機遇打造農產品旅游品,通過旅游業宣傳自己的商品,例如下司鎮小型面條加工廠就有兩百多戶,戶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鄉村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逐漸成為當地村民的收入支柱,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常態化,防疫一刻都不可松懈。人們的心態也會隨疫情發生變化,如果沒有必要選擇不出門,旅游更是不會放在計劃之內,在疫情下的鄉村旅游無疑是巨大的挑戰,這對政府、景區以及村民自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決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驅動問題就要解決鄉村振興主體的缺失問題,需要構建市場主體、地方政府、當地村民“三位一體”合作機制,三者要緊密聯系、環環相扣[3]。
政府在疫情面前要掌控全局,做出全面具體部署,要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制定出臺有關旅游防控的常規以及特殊措施,并注重細節和落實情況,地方也應隨著當地疫情最新進展情況對防控措施進行完善和更新,并及時下發通知到位。政府在疫情期間對旅游業進行扶持,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持久戰,政府扶持政策要精準、持續且連貫,要根據受疫情影響程度的不同,對景區實行具體的扶持措施,從而減輕旅游企業的負擔,幫助景區企業得到快速恢復使其得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旅游景區應聽從上級安排,需嚴格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關政策規定,每天都要把防控措施每一項落實到位。景區一定要做到游客提前預約、限制人流量兩個基本前提,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景區內部進行流量預警和實時監控,最大限度地保證游客的安全。堅持對游客進行全面的檢查,包括兩碼和核酸報告,不能夠因疫情的暫時緩解而放松警惕。鄉村內部每天應堅持消毒,保證衛生和清理工作。景區要掌握內部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同時提高村民的疫情防控意識,管好自身。整個地區只有多主體共同努力,多方面、全方位做到細致,打造安全和令人放心的內部環境,才能有效增強游客的出行信心,游客才敢放心來,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林菁(2021)提出,可以從兩方面完善和優化鄉村旅游發展機制,一是農民的參與機制,二是利益分配機制[4]。目前,鄉村旅游多半是開發商對鄉村風景秀麗之處或者歷史悠久的古屋進行開發進而打造成旅游景區,這就要讓農民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旅游建設這個大項目中,讓農民成為鄉村旅游主體之一,成為主力軍,將農民自有的土地資源、勞力資源以及技術要素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從而參與對鄉村旅游的開發與經營,實現要素的高度整合。再有就是要保證鄉村旅游的發展要惠及農民,能夠真正地起到助農作用,對農民和農村地區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然后針對鄉村旅游所產生的真實利益進行合理的分配,對利益分配機制進行細致優化,各主體間的利益分配要保持均等和公平,以此來維護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每個旅游地都具有其顯著的文化屬性,旅游業的內涵挖掘與外延拓展,必須得到旅游文化的有效指導[5]。目前來看,國內旅游項目同質化較為嚴重。例如各省都在打造古城、古鎮、古寨旅游,要想突破這個瓶頸,將鄉村旅游開發項目逐一科學規劃,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絢爛的文化,深挖其內涵,讓游客對本土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旅游主題要形象和鮮明,各村寨要合作做好規劃,不要千篇一律。旅游產品和業態要不斷進行創新,并且要符合當地特色,部分游客反映多數景區存在售賣批發的假冒當地特色產品,這無疑會極大地影響游客的游玩興趣,各景區要開發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產品,使鄉村旅游產品擁有自己特殊的藝術格調和專屬的文化品位,讓游客眼前一亮。游客需求由于年齡、審美、價值取向、消費水平的不同也會有所不同,需建立多層次、多種類的產品供給機制。產品類型要豐富多樣,不局限于目前多數景區所有的產品,設計多種產品組合,整合特有文化資源,改變目前鄉村旅游產品內容相似、檔次較低的情況,從而形成自己的固有風格,滿足各層次的游客消費需求,達到產品的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