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宇
(甘肅農業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近年來我國金融支持“三農”力度持續加大,涉農貸款規模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截至2020年年末,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38.95萬億元,同比增長11.2%,連續多年實現持續增長。在十年的時間里,2020年涉農貸款規模是2010年的3.3倍,涉農貸款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0%。截至2020年年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余額10.34萬億元,同比增長12.1%,比上年末低1.8個百分點,增速有所放緩[1]。雖然涉農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規模持續增長,但增速呈現下降趨勢。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興起,其金融需求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除了傳統的普通農戶外,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也日益旺盛。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周期長,致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流動性約束影響較大,對生產性貸款的需求較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在不斷增大,除了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中長期信貸、基礎設施信貸、消費型信貸、投資創業信貸需求也日益增加[2],投資理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農業保險、人身財產保險等也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需要[3]。
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也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分散性。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對期限與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產生效益周期相匹配的信貸產品呼聲較高。
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強烈,但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意愿不高、能力不足。根據調查了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資金約80%是自有資金或向親戚好友籌集,向金融機構貸款比例不足20%。除龍頭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有資金需求時,有近70%比例的企業會向銀行或農信社等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合作社、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該比例較低[2]。總體來看,有資金需求但并未向銀行或農信社等金融機構申請過貸款的主體數遠超過了該主體的50%。同時,農業合作社收益普遍不高,特別是傳統糧食種植和畜禽養殖業[3]。目前,合作社一般可以承受的利率水平在5%以內,但農村貸款平均利率普遍在8%以上。
銀行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的方式主要是抵押、保證、聯保,其中保證類貸款最多。
近年來,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都進行了改善,不斷推出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需求的創新金融產品和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信貸產品可選擇的范圍逐漸增多[4]。
2015年以來,我國大力推動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運營,目前,全國農擔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各地農擔業務積極發展。部分省級農擔保公司主動配合農業農村部門和基層政府工作,增強與金融機構的協同合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需求提供擔保。并且公司擔保更加關注企業的發展前景和成長性,逐步探索開辟不以抵押物來確定擔保的新型融資渠道[5]。
2017年貼息幅度為貸款費率(包括貸款利率和擔保費率)的60%,以種植業合作社在農商行一年期貸款為例,貸款基準利4.75%上浮30%為6.175%,加上1.5%的擔保費率,合計為7.675%,扣除政府貼息的60%,經營主體自行負擔3.07%,已經低于同檔次正規理財產品收益率。另外,對于國家特殊扶持項目,由政府部門提供風險補償金,農擔公司的擔保費率會下調0.5個百分點[6]。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缺乏抵押物和保證擔保。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日益增長,呈現額度增加、時限加長的特點,僅憑信用貸款早已無法滿足信貸需求。而金融機構普遍要求提供抵質押物或保證擔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擁有資產主要是大棚、動物圈舍等農業設施以及農機具等生產設備,因存在一定的流動性、毀損性風險,金融機構很難將其納入可抵質押范圍。同時,農村擔保機構缺失、準入門檻高,也限制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擔保服務的能力。雖然目前我國已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階段工作,但尚未推廣至完全實施,且土地流轉中心、評估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緩慢。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短期內仍面臨信貸抵押物缺失的問題[7]。
2.行業可持續經營風險較大。農業是弱質性產業,具有風險高、收益低的特點,農業經營風險無處不在,除市場風險外,還有自然災害、動植物疫病等自然風險,對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的穩定性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雙重風險疊加伴隨生產規模的擴大,由此帶來的損失可能大幅增加,影響了經營主體的穩定性、持續性。
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建設不足。新型農業主體經營管理者主要以農民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經營管理、金融知識,缺乏信用、銀政企的意識,經營管理能力相對較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管理的需求[8]。并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向金融機構申請信貸資金時,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出信貸決策需獲取其有效的生產經營數據,測算生產經營的產銷、成本、盈利等,由此判斷風險,這就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務管理規范性提出相應的要求。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管理不規范,主要體現為財務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內部財務制度尚未健全完善,財務核算管理不規范,無法滿足金融機構的貸款要求。
1.金融機構支農力度不夠。部分金融機構在鄉鎮網點較少,鄉鎮服務人員數量有限,有的未設立專門的普惠金融服務部門。并且機構在支持農業產業發展方面還存在“不敢貸、不愿貸”的問題。
2.金融服務產品和模式創新性不足。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等開發和創新的金融產品還不夠豐富。并且當前金融科技在涉農金融領域的應用開發不足,農業金融線上業務模式不夠優化,推廣程度不高。
3.授信審批管理程序有待優化。當前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程序復雜煩瑣,業務審批技術和風險管理模型優化更新程度不足以完全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
1.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有待完善。政府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對貸款貼息、保費補貼、擔保費用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力度還有待加大。
2.信息共享不足制約金融支持效率。目前涉農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滯后,極大影響了涉農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和效率。并且政府關于農業農村的項目信息和農業企業融資需求信息的定期發布機制還有待完善,政銀企之間還不能實現信息的及時共享和精準有效對接。
1.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育培訓體系。搭建專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平臺,對家庭農場主、返鄉農民工等人進行生產經營、農業科技、金融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同時完善專業人才引進機制。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等投身農業;積極探索與農業專業院校、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
2.健全內部管理體系,建立完善內部章程。健全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尤其規范財務管理,可聘請專業財務人員做好財務記錄和會計流水,保障生產經營財務數據的準確性、有效性。
3.提高新型農業可持續經營能力。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農產品規避自然風險,增強核心競爭的能力。利用現代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綠色生產,提高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防控疫情的能力,從而保證相關產品的產量。并且加強農產品質量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質量監測、把控,保證可持續經營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增強特色品牌意識,聚焦產業特色,形成品牌效應,提高產業附加值。
1.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創新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屬金融產品和服務。面向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等涉農經濟主體發行專項優惠產品,并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在涉農金融領域的應用。研發農貸大數據應用平臺,著力打造基于數據驅動、數字畫像、智能風控的普惠信貸線上產品,推進農業金融線上業務,實現自動審批和自助放款的“一站式”服務。
2.強化信貸管理。加強授信管理,通過推進農戶信息數據治理、引入第三方專業技術指導、明確批量授信標準、加強批量授信模型應用等手段,實現精準授信評估,切實提高授信效率。立足風險管控,持續加強信貸全流程系統后續開發,確保對相關風險的精準識別、精準鎖定、精準攔截、精準處置。
3.優化資源配置。首先,向縣域傾斜人、財、物資源。適當增配金融機構鄉鎮網點和人員,在縣域支行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統籌小微企業、農戶和個人貸款金融服務。其次,完善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做實“敢貸愿貸”的機制體制,進一步完善健全金融機構涉農信貸的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適度擴大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
1.強化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建議政府完善相應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為農村企業和項目釋放更多政策紅利。進一步加大貸款貼息、擔保費用等補貼政策力度,如出臺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專項扶持政策措施、融資擔保降收費等,進一步降低涉農主體融資成本。同時,建立完善信貸擔保基金與風險補償機制。由政府部門牽頭設立專項風險擔保基金,通過健全增信機制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農戶覆蓋能力有限、信用評級不夠、風險社會分攤等問題。
2.加強農村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地方政府建立完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財政、農林業、氣象、價格、保險監管等涉農數據,加強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逐步探索實現動態監測、審核分析等在線管理。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與銀行保險機構涉農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為供需雙方提供在信息查詢、抵押辦理、供需對接等方面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