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創新衍進模式研究

2022-12-22 13:00:18羅仕鑒張德寅沈誠儀盧楊
包裝工程 2022年24期
關鍵詞:文化

羅仕鑒,張德寅,沈誠儀,盧楊

【專題:面向智能交互產品的創意服務設計】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創新衍進模式研究

羅仕鑒,張德寅,沈誠儀,盧楊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杭州 310027)

對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現狀及進展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文化產業的深層內涵與價值為基礎,從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衍進邏輯、文化產業數字化構成維度、文化產業數字化新發展路徑、文化產業數字化創新模式及文化產業數字化面臨的挑戰等層面,對當今中國文化產業如何數字化發展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構建了“進化方式層+激活媒介層+重塑服務層+開拓業態層”的創新模式,闡述了文化產業“數智重構、繁榮共生、美美與共”的數字化發展路徑。社會的發展與數字技術的更迭,推動了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場景衍進。產業數字化對于推動文化產業升維與價值增殖,促進文化產業良性持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融合與共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文化產業;產業數字化;創新模式;發展路徑

作為一個全球性創新領域,文化產業被認為是經濟及文化發展的新增長點,是全球主要國家必須爭搶的戰略高地。如何讓中國文化產業長久繁榮發展;如何帶領文化產業進行數字化產業創新;如何煥發華夏千年傳統文化的活力以促進文化產業的價值增殖……這是當前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1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衍進

1.1 文化與文化產業

《周易》最早闡述了漢語中“文化”一詞的內涵:“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古以來,“文化”二字一直蘊含著文明與教化的雙重內涵。從“文化”到“文化產業”,這一過程經歷了上千年。具有社會屬性的“文化產業”最初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哲學家馬克思·霍克海默和狄奧多·問多納在其著作《啟蒙的辯證》中首次提及Cultural Industry(中文翻譯為“文化工業”)。在專著中作者提到,文化要“形成文化產業(文化工業)”,必須讓有文化內容的產品經由工業進行可重復性生產,并參與大規模傳播,讓有文化內容的產品具備一定的商品屬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以美、法、英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經歷了國民經濟衰退、社會危機爆發等發展背景下,以低傳播成本卻高利潤為特色的文化產業逐漸被歐美政府及資本市場看中,文化產業逐漸走向了商業化、產業化的發展正軌。20世紀90年代,英國、澳大利亞等國政府從國家層面率先提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隨后,北美、日韓、歐洲等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緊隨其后地發布文化戰略規劃,就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全球遍地開花。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雖然起步稍晚,但也跟隨了國際發展的浪潮[1]。在新世紀開篇之年,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并使用了“文化產業”概念,表明國家要“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的發展”;次年3月,發展文化產業的決定被正式寫進國家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文化產業開始走上了高速發展之路。這從國家層面發布的諸多建設規劃中可見一斑:2010年中央發布了“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積極推出一系列諸如文化產業“稅費優惠”、文化事業單位“改制優惠”的文化產業鼓勵政策,為文化產業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賦能文化產業“輕裝快跑”,有力地保障了文化產業的先行高速發展。2020年秋,習近平總書記在星城考察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時指出:新時代的文化產業將有機融合文化和技術,真正成為一個先行的、高速發展的,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長的,必須格外重視的朝陽產業。

1.2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衍進

世界已經進入信息—物理—機器—人類四元空間[2]。全球化、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然成為時代的關鍵詞。互聯網誕生以來,數字文化產業經歷了兩次變革:從傳統互聯網時代衍進至移動互聯網時代后,當今的數字文化產業正在向著元宇宙時代衍進。時代的變遷豐富了數字文化產業的內涵與構成,改變了數字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3]。

從互聯網誕生開始,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就一直存在。隨著時代與技術的發展,數字文化產業被賦予了更多元、自由和開放的屬性。一個最顯著的特征為其受物理世界的限制程度逐漸降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文化產業歷經了以電腦網頁引擎作為活動入口的1.0傳統互聯網時代、以移動電子設備軟件作為活動入口的移動互聯網2.0時代,目前正在向著突破物理時空界的元宇宙3.0時代衍進[4],見圖1。

圖1 數字文化的衍進

1.2.1 傳統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數字化1.0

文化產業數字化1.0時代以電腦網頁引擎作為活動入口。蒂姆·伯納斯于20世紀90年代發明了全球首個網頁瀏覽器,自此互聯網開始蓬勃發展。此階段數字文化與藝術活動主要是單向的,不具備成熟的交互性。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借助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及網頁瀏覽器等互聯網媒介,開始在網絡端蓬勃發展[5]。如搜狐網站開辟搜狐·文化子站;騰訊網上線文化頻道;新浪網提供文化·博客專欄等,各類文化和藝術活動逐漸在線上平臺生根發芽,百花齊放,見圖2。

圖2 文化產業數字化1.0時代下的文化和藝術活動

1.2.2 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數字化2.0

文化產業數字化2.0時代以移動電子設備軟件作為活動入口,呈現出“媒介融合”的特點[6]。2007年,Apple公司發布首代蘋果智能手機,標志著移動互聯時代的開幕。移動互聯網成功地將移動通信技術同傳統互聯網結合,把原本單向傳播的信息渠道拓展為多向[7],為文化活動創造了新的媒介場域。如故宮博物院近年推出的“數字故宮”小程序,在手機移動端為游客們創造了數字游覽的新場景,激發了故宮數字資源的真正價值[8];抖音短視頻平臺的面世,成為了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傳播藝術作品,弘揚傳統文化的新陣地[9],見圖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數字文化活動呈現出一定的交互性與廣泛性,移動電子設備及相關軟件應用成為了各類文化和藝術活動極佳的分享、傳播與交流媒介。

圖3 文化產業數字化2.0時代下的文化和藝術活動

1.2.3 元宇宙時代:文化產業數字化3.0

文化產業數字化3.0突破了物理時空界限,走向了元宇宙場景,在真實的物理時空里創造一個平行的“虛擬的真實”[10]。這個新場景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和現實平行的數字空間,在場景中人們通過自身的虛擬化身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信息技術的革新極大提高了人類溝通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人成為了與整個世界相互聯系的信息有機體[11]。如基于NFT技術的加密藝術品的社交代幣交易平臺SupeRare,其口號為“收集數字藝術,從世界頂級藝術家那里購買和出售NFT”;被普遍認為是區塊鏈在線游戲行業開端的加密貓(CryptoKitties)用區塊鏈技術來確認具體的CryptoKittie角色的所有權,創造了單日破萬的日活躍地址記錄,一度造成以太坊交易堵塞,見圖4。虛擬時空改變了文化與藝術活動的物理限制,此時的文化與藝術活動將變得更廣泛、更多元、更自由、更沉浸。

2 元宇宙新場景

2.1 元宇宙的概念

在數字智能時代,物理世界正向著數字化飛速發展,而數字世界正在向著智能化飛速發展[12]。現實世界的人和物正在創造著虛擬世界的數字化身來進行虛實映射。近年來,社會及產業界把目光聚焦到了元宇宙領域。

從詞源學角度審視,“元宇宙”作為獨立名詞的出現,起源于作家斯蒂文森的著作《雪崩》。該書創造性地描述了一個完全獨立運行在現實世界之外的虛幻新世界—元宇宙(Metaverse),這被認為是元宇宙作為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虛擬時空概念的首次出現。元宇宙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方式,讓觀眾扮演積極創造者的角色,使原本的觀眾成為創作藝術體驗的積極創作者[13]。

元宇宙尤其受到國內外資本市場及藝術、社交領域的關注。META公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曾強調元宇宙是一個能讓人們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任接替者。全球第一大游戲公司創始人馬化騰[14]則提出“全真互聯網”的概念,認為互聯網的下一紀元是元宇宙。

元宇宙正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但產業界和學術界對元宇宙的認知已經有了初步共識。風險投資家馬修·鮑爾(Matthew Ball)列舉了元宇宙具有六大主要特點,包括持久性、實時性、無限制、經濟上閉環、連接虛擬與現實世界、可創造性。世界最大的多人在線創作游戲公司Roblox,提出了通向“元宇宙”的8個關鍵特征: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樣性、隨地、經濟、文明。

元宇宙蘊含著創新的經濟要素[15]、全新的虛擬價值觀[16]和獨特的文化體系[17],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的相輔相成,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18]。

“共創(co-create)”屬性貫穿著元宇宙的發展與創造。這種“共創”即共同創造[19]、共同擁有[20],共同管理[21],是元宇宙場景中的重要社會價值觀。總體上,元宇宙場景的基礎設施,見表1。

2.2 構成維度

在社會及產業變遷的諸般因素中,技術是推動這些變革的那只“看不見的手”[22]。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是一個具有多元滲透性的復雜系統,大致由以下四層構成(見圖5),方式層為媒介層提供了技術支撐;媒介層為服務層提供了平臺基礎;服務層為業態層提供了內容保障;而業態層則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應用出口。

表1 元宇宙場景的基礎設施

Tab.1 Infrastructure in Metaverse

圖5 元宇宙場景中文化產業的構成維度

2.2.1 方式層

在元宇宙場景中,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從底層創造了區別于物理世界的虛擬要素,這種包含著技術創新的方式層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技術保障和基礎架構,是文化產業數字化平臺的實現橋梁,更是文化與藝術活動,尤其是數字藝術活動的創新之源,見表2。

表2 元宇宙場景中的技術橋梁

Tab.2 Technology-based bridge in Metaverse

2.2.2 媒介層

元宇宙場景為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個全空域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的一切產品和服務都具備唯一性和數字性,滿足場景參與者在具體服務語境中被持續激發的多樣化需求[27]。如基于以太坊區塊鏈“非同質化代幣”的全球最大NFT藝術品交易平臺OPENSEA,為超越國別地理與藝術形式的藝術品廣泛交易創造了新的媒介,僅在2021年八月份就創造了34億美元的交易額。

2.2.3 服務層

服務層涵蓋了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中具體的文化活動,在元宇宙場景中形成服務文化–社交–經濟閉環。其以媒介層作為平臺基礎,并為業態層提供了內容保障。

2.2.4 業態層

業態層是數字文化業務經營新形式與新狀態的集合,是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中的核心應用出口。

3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新發展路徑

3.1 使命趨向:數智重構

新時代下,信息就是發展的力量[28]。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必然需要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桎梏,選擇適應數字化發展的新模式,這是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使命趨向。基于此,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衍進必須在順應全球時代發展大趨勢的同時,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基于國際間的利益共同點、情感共鳴點、人文連接點,進行美美與共的發展體系數智重構。此外,需要發展數智時代文化“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聯結、數智人文體系的兼容并包與開放合作、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價值立場和價值標準的宣傳,通過“一帶一路”、金磚國家、東盟、中非合作等途徑,共同構成美美與共的“人類數智人文共同體”。

“數智重構”指在構建數智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數字化價值體系,形成“人類數智人文共同體”框架,構建“價值內容體系、價值評價體系”雙價值體系;結合文化產業數字化價值體系,構建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道路范式,建立有效的對內宣貫和對外傳播策略和路徑。

信息社會,數據承擔了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其作為新的社會資源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工[29]。然而,社會更不能忽視了文化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內在核心,因為文化和技術在近代社會發展一直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數智重構”還包括健全文化產業合理運行的行業規劃與帶動政策,優化文化產業的市場體系,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合理運用數字化新技術,從企業、模式到產業進行業態自下而上地改造文化迂腐形式,賦予文化以符合當下時代屬性的新內涵,從而推動新時代文化產業模式重構,激發文化產業新動能。

3.2 活力走向:繁榮共生

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目的是促進文化產業內外繁榮共生。在文化產業數字化過程中,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國內具體情況,整合文化產業內外資源要素,以“點—鏈—網”方式交織構建產業內外良性運行、協調運轉繁榮共生產業結構模型;參照“政產學研用金媒”協同創新體系,實現目的明確、道路清晰的多產業多機構有機聯系、協同發展、交叉創新的新局面。

當然,謂之繁榮共生,必然要在構建一核多維價值體系的基礎之上,在統一價值觀中共生繁榮。完善價值體系框架內容需要構建以“數智人文共同體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信息美、技術美、關系美、媒介美、屬性美”為目標維度的價值目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完善價值體系的框架內容,包括價值理論、價值目標、價值評價等具體內容。

3.3 中國道路:美美與共

文化產業數字化在元宇宙場景中的發展具有現實的社會性。數字技術的發展能有效賦能文化產業數字化并加速增加文化產業體量[30]。虛擬文化的內涵能反哺產業創新,加速文化產業的融合,這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社會必然選擇,是具有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美。著名哲學家李澤厚院士[31]所說,美是有客觀必然的社會功利性的,其與科學和邏輯思維一致,揭示著社會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揭示著事物的本質,最終為全人類服務。元宇宙場景中文化產業數字化具有如下五個層面的美(見表3)。

表3 元宇宙場景中文化產業數字化之美

Tab.3 Beauty of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in Metaverse

第一,信息美。元宇宙場景突破了原場景中信息的時空桎梏,使數字信息能夠更自由、更及時、更具體地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2]。文化產業數字化將更好地向基層拓展、向樓宇延伸,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務[33],具備信息之美。

第二,技術美。VR、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變革了原有文化產業數字化,去中心化的機制能真切地惠及全世界所有國家,具備“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技術之美[34]。

第三,關系美。元宇宙場景中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將重塑文化傳播的方式。全空域的分享交流平臺實際上重塑了人與他人、人與社群、人與文化、人與社會的多重關系,有利于形成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服務-文化-經濟閉環,進而推動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這有助于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以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具備和諧的關系之美。

第四,媒介美。元宇宙場景帶來數字技術構建下的媒介衍進。元宇宙作為一個新興文化交流的共享媒介,有利于促進國際交流,推動世界優秀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各國人民情感交流與心靈溝通[34]。新媒介不僅是藝術表現的物質載體和手段,而且是一種文化活動進入社會的方式。因此,元宇宙場景下的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呈現了自由共享的媒介之美。

第五,屬性美。元宇宙場景的文化產業數字化更具創新共生的發展屬性。迭代和創新的方式層將重構文化產業數字化的互動流程屬性,重置數字文化主體。具備“數據開放與市場主導,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屬性之美[33]。

3.4 終極目標:文化創造

3.4.1 基于生產模式

文化產業的生產階段的任務是將文化創意從思維性之虛轉變為產品性之實。其生產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民性,積極研究文化市場和文化需求的變化,依照人民的文化消費趨向,設計出相應的符合人民娛樂、審美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35]。文化產業的生產不同于其他產業,其生產不僅有創造經濟效益的任務,也有創造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任務。換言之,文化產品既要滿足產業發展的經濟需求,也要潤物細無聲地塑造社會精神文明,達成文化創造的使命。在新時代中我國文化生產應當有大局觀、本土觀、全球觀,即用本土文化孕育世界文化產品,堅持國際與國家標準的結合;同時深化文化內涵,加速文化生產。

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文化企業及文化產業的多元主體關注內容創新開始,堅持創新驅動,推出具有知識產權,具有文化號召力及品牌力的產品。信息化社會,資源及數據信息向大企業集聚。因此文化產業的生產過程要加強企業梯度的培養,鼓勵大型文化企業的領頭羊地位進行創新生產網狀擴散,積極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企業及品牌投資,支持中小型生產主體的發展,形成大小型企業共同創新,共鑄品牌的良性生態。

此外,文化產業的生產創新除了需要強調社會性、產業性外,更需注重產品的品質性和效率性,因此必須加速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可以幫助文化產業創新多元生產主體,發揮文化產業的群聚效應以進行生產聚合,促成產業生產多元主體相互支撐、協同高效、特色各異地協調發展[36]。

3.4.2 基于傳播模式

文化傳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因為該環節能夠決定文化產品或服務的最終價值。因此,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有效多元傳播,是實現文化產業文化創造的重要手段。

第一,發展多元化傳播媒介,是提升傳播的高效及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大數據、物聯網、元宇宙等新興技術成果創造了大量文化傳播的新興媒介,使文化產業的傳播呈現出傳播門檻低、流動性廣、傳播數量大的特征,讓文化交流成功跨越了地域與時間的限制。發展多元化傳播媒介,是保持文化為人類帶來的社會性價值、創造性價值和能動性價值的重要措施,其目標是促進文化創造。

第二,重塑文化傳播邏輯,構建新時代文化傳播體系,講好中國故事。20世紀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邁克魯翰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可以傳播主流文化,反映人民心聲。文化產業低復制成本的特性使優秀文化作品可以借助文化傳播媒介在短時間內實現數以億萬計的文化傳播。當然,這份特性是雙刃劍,也極易帶來劣質文化的滋生四散。因此,文化產業進行傳播模式創新時,必須構建新時代文化傳播體系,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念,加強文化監管工作,在精神文化產品不僅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讓主流文化的聲音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方式形成正向教育作用,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集體智力的增長。

3.4.3 基于消費模式

文化消費是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多種方式,包括精神文化產品消費及精神文化服務消費的行為。近年來,文化消費成為新的社會經濟增長點。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與人均消費水平的不斷增加,人民更樂于進行文化消費以滿足個人精神需求,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然而,中國的文化消費雖逐年增長,但其總量和占總消費比仍遠低于發達國家[37]。文化消費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市場規模的增大與文化生產、傳播及盈利方式的創新,更需要讓企業創造的文化內容更貼近需求側的消費者,更符合消費者心智模型,從而降低產業服務網的創新風險成本。

第一,提升消費體驗:一方面,數字技術為產業精準定位了需求用戶,促進現代文化產業的生產與消費效率。另一方面,文化企業利用數字通信及數據計算技術成功地將生產要素通過數字平臺進行低成本的集聚,創造了具有組織優勢的服務網鏈,進一步擴大文化消費領域,縮短文化產品生產制造到消費體驗的相對路徑,為文化持續輸出與文化持續消費對接創造了革命性的實現手段。以文化消費刺激文化創收,以文化創收反哺文化產業改造。

文化消費屬于精神消費,更是體驗消費。如今文化消費的場景依然擴展,呈現出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共分天下的局面。正因如此,文化產業自身更加需要重視文化消費的體驗屬性,增大數字化技術研發的投入,以數字化技術作為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增加文化企業的場景創收點,促進產業整體消費繁榮。此外,數字化技術將大大增加消費者在文化消費過程中的用戶體驗,實現文化消費的體驗價值增殖與文化創造[38]。

第二,強化服務屬性。提升企業創收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的,但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社會商品,不能忽視其“潤物無聲”的社會價值屬性,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須與社會效益并舉。因此,文化產業需要重塑文化消費邏輯,在發展數字化技術的同時,不能一味追求更高效的經濟創收,也要強化文化產品的價值品牌與服務屬性。方如此,文化產品的數字化衍進才不會過分地向經濟軌道偏移而忽視了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第三,健全市場消費體系。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產業從單一的計劃供給轉變為多元市場服務。隨著新時代數字技術及社會環境的衍進,文化產業的生產消費主體的多元化。因此,更需保證文化創造主體輸出文化服務具有高尚的政治性與社會性,避免產生劣質文化消費的混亂場景。培育健康的文化消費市場。健全文化市場消費體系將有利于文化消費的長久良性發展,使更多優秀文化產品有機會以更快速的方式觸達到消費用戶,擴充社會多元文化供給的社會容量。

4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創新模式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重大舉措[39]。虛擬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生存的一個組成部分[40]。在全新的元宇宙時代背景下,提前布局文化產業數字化有利于激勵文化資源形態的創新,有利于藝術與文化活動的各方交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41]。

4.1 多元協同創新

當前,文化產業數字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例如電影行業、創意設計行業、服裝行業、出版業等都在積極探索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建立數據流通的權威標準,打通行業數據框架的壁壘[42],實現“云–邊–端”一體化[43],讓文化資源數據有效流動,互相賦能[44],是文化產業數字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挑戰。為了對產業內外及社會整體生態帶來良性的產業聯動與社會交融,文化產業數字化需要從以下4個維度進行創新。

4.1.1 進化方式層

當前,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設計者更多地將目光聚焦于技術的先進性,卻弱化了文化產業原有的文化要素與文化尺度,弱化了美學與藝術積淀,弱化了同步產生的文化先進性的要求。因此,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方式層需要進化。

第一,追蹤深層文化內涵的技術進化:技術革新需要與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新文化、藝術在內的多種文化形態結合,形成“技術視域+藝術文化視域”的方式進化,重新追蹤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深層改善現存的文化要素弱化、藝術研究淺顯化、文化價值泛化的問題;

第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技術進化:現有的數字技術重視產業價值、經濟價值和創新價值,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本價值[45]。

這樣的結果是沖擊了就業格局,加劇社會財富失衡。元宇宙中技術與數據是整個虛擬場景的底層架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更需強調數智民生文化,堅持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的基本原則,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如釘釘推出的低代碼應用開發平臺“釘釘宜搭”,極大地方便了不懂代碼的業務人員并為聽力障礙人士的課程加配字幕,幫助聾協手語委成功完成手語培訓工作。這些技術做到了“以人為本”,實現了社會價值與創新價值的結合。

4.1.2 激活媒介層

產業數字化平臺是匯集數字文化、數字藝術與數字信息的重要基站,是新型數字經濟流量的重要助推[46]。激活媒介層是實現數字文化價值再創造的重要手段。

第一,以人民需要為導向:將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中的創意匯聚、文化生產同人民需要的藝術文化融合,以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價值為宗旨的貫穿媒介,加大內部文化與藝術生產、制造、銷售、流通,滿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以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導向進行平臺的文化與藝術激活;

第二,以數據安全為基石:數字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47]。2021年9月1日國家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從國家層面證明了數據安全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因此,在激活媒介層的同時需要以數據安全為基石,保證平臺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維護媒介層的穩定繁榮。

4.1.3 重塑服務層

文化產業數字化要謀求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文化藝術的具體內容及深層內涵,驅動產業消費的增長[48]。傳統的文化產業服務聯系不緊密,易造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的浪費,無法形成藝術與文化的產業群聚疊加效應[49]。因此,服務層需要重塑以聚焦高質量發展。

以產業網的方式重塑服務層:建設由互相銜接、有內在聯系的產業鏈所構成的產業鏈群,提高文化品牌效益、文化規模效益和智能化、數據化、系統化資源管理,提高文化產業的服務附加值。同時,以對接多元文化形態的消費需求為目的,進行產業“由鏈織網”的升級,協調良性運行、促進繁榮共生、輻射交叉創新。如騰訊公司提出“泛娛樂戰略”[50],積極進行產業價值鏈整合,通過整合企業創作子平臺、社交平臺、傳播平臺,開拓“游戲+文學+動漫+影視+電競+版權”的新服務以產出高品質的文化藝術作品。

4.1.4 開拓業態層

在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中,業態層和其所蘊含的實際應用,將會成為新生文化生產力的代表[51]。

積極開拓文化產業新應用能夠有效推動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價值再創新,帶來產業價值網的積極延伸。

第一,與新經濟結合開拓產業應用: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產業數字化應用是催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元宇宙場景下文化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必須結合虛擬新經濟,促進藝術與文化消費,在新場景中形成全域性、多層次的協同模式[52]。

第二,“藝術與文化視角+算力支撐”的模式開拓新業態:元宇宙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要素的再構成。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監管,以“藝術與文化視角+算力支撐”的結合為模式重新評估文化創意、服務、媒介、技術、資本等要素。實現以社會效益為首要目標,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相協調的整體效益最大化,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整體價值再創新。

4.2 內生共生與外生進化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良性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對內繁榮共生、自我生長;對外聯動融合、反向賦能。內生共生是文化產業內環研究,即從產業內部的視角,探究文化產業內部發展的生長鏈路,立足文化產業內部價值,活化產業內的資源。外生進化是產業的開環研究,探究文化產業向外賦能,內外聯合以求共同發展的研究。內生共生與外生進化都把“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體系當作核心理念,以內外雙向的賦能手段整合產業資源,共同推動文化產業乃至全產業的服務創新、體系創新、內容創新,見圖6。

4.2.1 內生共生:文化增長,價值增殖

對內,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需要及時吸收藝術與數字技術的雙重賦能創造,在技術創新的支持下完成方式層、平臺層的進化與激活,促進產業內外繁榮共生;及時接收虛擬文化的反哺創新,充分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資源,形成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自我文化增長,自我價值增殖。在文化產業自我生長的基礎上,構建文化產業數字化“傳承-轉化-服務”價值評價體系,兼顧文化產業與數字化技術兩個維度,從文化產業數字化傳承發展、文化產業數字化創新、文化產業數字化聚集、文化產業數字化培育、文化產業數字化公共服務、文化產業數字化區域融合等維度進行價值評價體系的構建,為文化產業的內生共生提供積極價值觀引導。

圖6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創新邏輯

此外,借助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產業資源整合,其一是將文化產業在產業內部資源合理重組并積聚,促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53];其二是利用數字化平臺及工具進行產業空間上的聚合趨勢,促成文化產業在特定的城市空間形成高度的集聚傾向,以更高效地節約市場成本,優化產業資源、人才結構,沉淀形成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內生共生發展模式,持續價值創造能力的內部自我價值增殖。

4.2.2 外生進化:產業聯動,融合共贏

對外,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需以平臺思維建立信息透明、扁平化、快速化為特點的有核無界的產業聯系,強調戰略趨勢、市場研究、資源整合、產業實現等更具廣度與深度的適應性發展進化效能,賦能給其他相關產業(如制造業、新興產業),開展跨學科、跨界研究,與內容產業融合,從文化產業拓展到社會大系統全局性的發展理論研究,實現文化產業與聯動產業雙贏的局面[54]。文化產業的外生進化是活化產業資源的新手段,如2022春夏深圳時裝周所呈現的數字時裝項目,將數字化與傳統服裝行業結合,把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時裝行業,真正地將文化產業數字化拓展到社會大系統內的其他領域,實現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融合與共贏。

文化產業外生進化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文化產業數據并利用數字化手段促成實現多元數字內容共融共生[55],輔以積極擴展線上、線下空間,形成新動能主導產業發展新格局,助力文化產業數字化向好、向優發展。

5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挑戰

作為一個新生場景,元宇宙富含著太多還未探索及還未整合的資源和機會。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萬事萬物都有一體兩面,機遇和風險總是并存。元宇宙雖有極大的產業發展機遇,但也蘊含許多潛在風險與挑戰[56]。

5.1 文化消解

元宇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新場景,各種文化都極易在這個新場景中蔓延傳播。亞文化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相背離的部分,可能會對本土優秀文化造成部分的消解。如貪腐亞文化的價值觀是一種畸形、扭曲且反主流的文化分支,若任由其在元宇宙場景中肆意傳播,將會產生巨大的反文化影響。

此外,外來糟粕文化的入侵也是中國數字文化產業需要面對的挑戰。部分西方國家數字文化產業發達,善于利用藏匿在內容創意中的糟粕文化進行文化侵略。這種文化侵略易與元宇宙的虛擬性質結合,具有極強的隱匿性[57]。

5.2 文化隔閡與斷層

數字的技術、工具和媒介為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的研究與傳播方式帶來機遇的同時,信息將不斷向元宇宙匯聚,有可能創造新的“信息繭房”[58]。換句話說,元宇宙會創造新時代的文化繁榮,但這份繁榮是有受眾選擇的,不是全民而普世的。元宇宙以高技術、精設備作為文化繁衍的基本模式,可能會留給缺乏數字信息弱勢人群一道巨大的文化斷崖,剝奪他們進入、表達、創造的權利,進而加劇數字文化隔閡與文化斷層。

5.3 創作倫理與版權挑戰

元宇宙虛擬文化的多元價值體系決定了其多元主體協同的共創屬性。在這樣一個虛擬時空的新興場景內,技術、平臺、內容和應用均在高速發展,社會倫理和人們的情感常常受到強烈沖擊[59],然而法律制度卻稍顯滯后,這容易引發創作倫理與版權挑戰[60]。

虛擬宇宙的運行邏輯是數字內容的合理流通。在數字化高度發達的虛擬場景下,由于業態域的發展過快,加之數字內容天生具備的高度虛擬屬性,導致版權保護的難度持續增加。法律保障的缺失使版權問題正在無“法”監管的灰色領地里挑戰著整個虛擬生態,這意味著元宇宙中的技術壁壘、去中心化的生態將對社會及政府的及時監管帶來巨大挑戰[61]。

在未來數字文化產業的內容創作層面,人在“人–人工智能–算法–數字數據”四者中的創作主體地位越來越模糊,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界定,數字文化內容的價值觀還未明確,人與“非人”(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之間的關系還未平衡。這是未來數字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創作倫理挑戰。

5.4 產業系統亂象

虛擬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了上文提及的四層以及四層之外的多維互動。與傳統文化產業生產分配方式不同的是,元宇宙共創的主體是普遍而廣泛協同的,這加劇了文化產業利益分配的難度。主體間文化價值貢獻不具備唯一性,因此利益的分配機制應當是更加多元而靈活的。然而現有的技術偏向型利益分配制度嚴重偏向于平臺方和技術持有者,卻忽視了內容創作者正當利益獲取的訴求。元宇宙場景中的利益相關者將在數字網絡中緊密聯系,形成異質的關聯生態[62],這種不合理的分配機制最終會導致產業系統出現內容創作端的逆向選擇亂象[63]。

6 結語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產業是新時代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社會的發展與數字技術的更迭,推動了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場景衍進。文化產業數字化從傳統互聯網場景過渡到運動互聯網場景后,正向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虛擬時空場景——元宇宙衍進。作為一個具有多元滲透性的復雜系統,文化產業數字化由方式層、媒介層、服務層、業態層構成。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以“進化方式層+激活媒介層+重塑服務層+開拓業態層”的創新模式提前布局,提前研究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發展路徑。作為一個新生時代,元宇宙蘊含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但也同時存在許多潛在挑戰。如何順應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協調文化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如何激勵文化再創新,提高產業主體積極性[64];如何構建中國產業數字化發展范式,講好中國文化故事……這些都是亟待梳理和解決的問題。

[1] 張愛紅, 郭梓鋒. 現代化視閾下中國文化產業的變遷及其動力分析[J].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21(4): 75-90.

ZHANG Ai-hong, GUO Zi-feng.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and Dynamic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J]. 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ism, 2021(4): 75-90.

[2] 吳朝暉. 交叉會聚推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2): 4-8.

WU Zhao-hui. Cross Convergence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ent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9(2): 4-8.

[3] 羅仕鑒. 新時代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研究[J]. 包裝工程, 2021, 42(18): 63-72, 8.

LUO Shi-jian. Digital Strategy for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8): 63-72, 8.

[4] 喻國明. 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 “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J]. 新聞界, 2021(10): 54-60.

YU Guo-ming. The Evolution Logic of Future Media: The Iteration, Reorganiz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Human Connection"—From the "Age of Context" to the “Metaverse” to the Future of the "Mental World"[J].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2021(10): 54-60.

[5] 鄒新華. 淺談互聯網絡Internet[J]. 社會學研究, 1995, 10(5): 119-122.

ZOU Xin-hua. Talking about the Internet[J]. Sociological Research, 1995, 10(5): 119-122.

[6] 王晗, 傅蓉蓉. 基于媒介融合的品牌數字化策略研究綜述[J]. 包裝工程, 2022, 43(6): 193-198, 228.

WANG Han, FU Rong-rong. Overview of Brand Digital Strategy Based on Media Fus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6): 193-198, 228.

[7] 喻國明, 梁爽. 移動互聯時代: 場景的凸顯及其價值分析[J]. 當代傳播, 2017(1): 10-13, 56.

YU Guo-ming, LIANG Shuang. Mobile Internet Era: Highlighting of Scenes and Its Value Analysis[J].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7(1): 10-13, 56.

[8] 馮乃恩.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理念與實踐綜述——以數字故宮社區為例[J].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7(1): 108-123.

FENG Nai-en. The Idea and Practice for Digitalized Museum Constructi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Palace Museum Digital Community[J]. Palace Museum Journal, 2017(1): 108-123.

[9] 吳佳妮. 音樂社交短視頻軟件何以走紅——以抖音App為例[J]. 新媒體研究, 2017, 3(18): 88-89.

WU Jia-ni. Why Social Short Video Software Becomes Popular—Taking Tik Tok App as an Example[J]. New Media Research, 2017, 3(18): 88-89.

[10] 魯曉波, 卜瑤華. 信息設計的實踐與發展綜述[J]. 包裝工程, 2021, 42(20): 92-102.

LU Xiao-bo, BU Yao-hua. Review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20): 92-102.

[11] LEVIN I, MAMLOK D.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Digital Age[J]. Information, 2021, 12(2): 68.

[12] 鄭達, 艾敬, 劉曉丹. 自然、傳感器和互聯:后人類時代的智能化藝術[J]. 包裝工程, 2020, 41(18): 12-21.

ZHENG Da, AI Jing, LIU Xiao-dan. Nature, Sensors and Interconnection: AI Art in the Post-Human Era[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8): 12-21.

[13] KELLEY B, TORNATZKY C. The Artistic Approach to Virtual Reality[C]// VRCAI '19: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Reality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New York: ACM, 2019: 1-5.

[14] 馬化騰. 大洗牌即將開始,全真互聯網到來[J]. 中關村, 2021(1): 58-59.

MA Hua-teng. The Reshuffle is about to Begin, and the All-True Internet is Coming[J]. Zhong Guan Cun, 2021(1): 58-59.

[15] 吳桐, 王龍. 元宇宙:一個廣義通證經濟的實踐[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22(2): 42-51.

WU Tong, WANG Long. Metaverse: Practice of the Generalized Token Economy[J].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2(2): 42-51.

[16] 胡泳, 劉純懿. 元宇宙轉向:重思數字時代平臺的價值、危機與未來[J]. 新聞與寫作, 2022(3): 45-55.

HU Yong, LIU Chun-yi. Metacosmic Turn: Rethinking the Value, Crisis and Future of the Platform in the Digital Age[J]. News and Writing, 2022(3): 45-55.

[17] 方凌智, 翁智澄, 吳笑悅. 元宇宙研究:虛擬世界的再升級[J]. 未來傳播, 2022, 29(1): 10-18.

FANG Ling-zhi, WENG Zhi-cheng, WU Xiao-yue. The Metaverse Research: re-Evolution of Virtual World[J]. Future Communication, 2022, 29(1): 10-18.

[18] 鄒其昌. “設計治理”:概念、體系與戰略——“社會設計學”基本問題研究論綱[J]. 文化藝術研究, 2021, 14(5): 53-62.

ZOU Qi-chang. Design Governance: Concept, System, and Strategy: On the Major Problems of Social- Designology[J]. Studies in Culture & Art, 2021, 14(5): 53-62.

[19] 袁園, 楊永忠. 走向元宇宙: 一種新型數字經濟的機理與邏輯[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 39(1): 84-94.

YUAN Yuan, YANG Yong-zhong. Embracing the Metaverse: Mechanism and Logic of a New Digital Economy[J].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22, 39(1): 84-94.

[20] 陳永偉, 程華. 元宇宙經濟: 與現實經濟的比較[J]. 財經問題研究, 2022(5): 3-16.

CHEN Yong-wei, CHENG Hua. Metacosmic Economics: A Comparison with Real Economy[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22(5): 3-16.

[21] 魯照旺. 元宇宙的秩序和規則[J]. 學術界, 2022(2): 65-79.

LU Zhao-wang. The Order and Rules of the Universe[J]. Academics, 2022(2): 65-79.

[22] 曹小鷗. 未來設計與“超人”的世界[J]. 裝飾, 2021(5): 51-55.

CAO Xiao-ou. Future Design and the World of Over-man[J]. Art & Design, 2021(5): 51-55.

[23] 穆楚喬, Robert Blalack. 沉浸式藝術審美體驗的自我發現與再設計[J]. 工業工程設計, 2020, 2(6): 67-79.

MU Chu-qiao, BLALACK R. Self-Discovery and Redesign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Immersive Art[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6): 67-79.

[24] 陳全, 鄧倩妮. 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 計算機應用, 2009, 29(9): 2562-2567.

CHEN Quan, DENG Qian-ni.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Key Techniques[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9, 29(9): 2562-2567.

[25] 黃舍予. 元宇宙需要什么樣的“算力”?[N]. 人民郵電, 2022-03-31(3).

HUANG She-yu. What kind of " Computing Power" Does the Meta Universe Need?[N].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22-03-31(3).

[26] 袁勇, 王飛躍. 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 自動化學報, 2016, 42(4): 481-494.

YUAN Yong, WANG Fei-yue. Blockchain: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Trends[J]. 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16, 42(4): 481-494.

[27] 周逵. 虛擬空間生產和數字地域可供性:從電子游戲到元宇宙[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2): 84-95.

ZHOU Kui. The Production of Virtual Space and the Affordance of Digital Places: From Digital Games to Metaverses[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2): 84-95.

[28] J?RGENSEN R F. Human rights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6

[29] 徐夢周. 數字賦能:內在邏輯、支撐條件與實踐取向[J]. 浙江社會科學, 2022(1): 48-49.

XU Meng-zhou. Data Empowerment: Internal Logic, Support Condition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22(1): 48-49.

[30] 胡楊, 董小玉. 數字時代的虛擬文化空間構建——以網絡游戲為例[J]. 當代傳播, 2018(4): 37-40.

HU Yang, DONG Xiao-yu.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Cultural Space in Digital Age—Taking Online Games as an Example[J].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8(4): 37-40.

[31] 李澤厚. 論美感、美和藝術(研究提綱)——兼論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J]. 哲學研究, 1956(5): 43-73.

LI Ze-hou. On Aesthetic Feeling, Beauty and Art (Research Outline)-also on Zhu Guangqian's Idealistic Aesthetic Thought[J]. Philosophical Researche, 1956(5): 43-73.

[32] 麥尚文. 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中國報業轉型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選擇[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MAI Shang-wen. Research on the All-media Integration Mod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Choice of 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2.

[33] 央廣網. 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EB/OL]. (2019-03-15)[2022-06-04]. https://baijiahao. badu.com/s?id=1628071459181933241&wfr=spider&for=pc.

[34]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 2017-10-28(1).

XI Jin-ping. To Achiev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 Great Vict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Report Delivered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 People's Daily, 2017-10-28(1).

[35] 劉立云. 中國“嵌入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LIU Li-yun. The Embedded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of Chi-na[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4.

[36] JIAO Li.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C]// CCIR '21: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Robotics. New York: ACM, 2021: 594-599.

[37] 張京成. 融合創新促進文化消費淺談[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14(4): 17-22.

ZHANG Jing-cheng. Integrated Innova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 14(4): 17-22.

[38] RAIMO N, DE TURI I, RICCIARDELLI A, et al. Digitalization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Evidence from Italian Museu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22, 28(8): 1962-1974.

[3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 (2017-04-11) [2022-06-04].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17/content_5230291.htm.

Bulletin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iding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n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EB/OL]. (2017-04-11)[2022-06-04]. 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1.htm.

[40] 楊海燕. 網絡虛擬空間的社會互動——漢網上海網民虛擬社區社會互動的研究[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07.

YANG Hai-yan. Social Inter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The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 of HanWang Shanghai Netizens[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7.

[41] 劉亞芳, 李軼南. 探究中西文化交流視域下民國字體設計藝術的“舊”與“新”[J]. 工業工程設計, 2020, 2(1): 83-90.

LIU Ya-fang, LI Yi-nan. Exploring the "Old" and "New" of the Font Design Ar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1): 83-90.

[42] 余圣琪. 數據權利保護的模式與機制研究[D].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21.

YU Sheng-qi. On the Model and Mechanism of Data Rights Protection[D].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21.

[43] 王德政. 大數據AI融合的云邊端一體化解決方案[J]. 軟件和集成電路, 2020(9): 22-23.

WANG De-zheng. Cloud Edge-End Integration Solution of Big Data AI Integration[J].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2020(9): 22-23.

[44] 解學芳, 張佳琪. 技術賦能: 新文創產業數字化與智能化變革[J]. 出版廣角, 2019(12): 9-13.

XIE Xue-fang, ZHANG Jia-qi. Technology Empowerment: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New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View on Publishing, 2019(12): 9-13.

[45] LI Chao, XIONG Wen-fei. Breaking the Mirroring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ization In-dustry of 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C]//2018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ICCSE). Colombo, Sri Lanka. IEEE, : 1-6.

[46] 曾德麟, 蔡家瑋, 歐陽桃花. 數字化轉型研究:整合框架與未來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21, 43(5): 63-76.

ZENG De-lin, CAI Jia-wei, OUYANG Tao-hua. A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tegration Framework and Prospects[J].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21, 43(5): 63-76.

[47] 劉明達, 陳左寧, 拾以娟, 等. 區塊鏈在數據安全領域的研究進展[J]. 計算機學報, 2021, 44(1): 1-27.

LIU Ming-da, CHEN Zuo-ning, SHI Yi-jua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ckchain in Data Security[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21, 44(1): 1-27.

[48] 仰義方, 譚雪敏. 文化消費主義的表現形式、生成機理及其糾正進路[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2): 89-93.

YANG Yi-fang, TAN Xue-min. The Manifest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rrective Way of Cultural Consumerism[J].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21(2): 89-93.

[49] 劉斌. 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基因裂變[J]. 工業工程設計, 2020, 2(5): 97-102.

LIU Bin. Gene Fi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Design[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5): 97-102.

[50] 米高峰, 趙鵬. 騰訊互動娛樂的IP跨媒介出版策略研究[J]. 出版廣角, 2017(15): 57-59.

MI Gao-feng, ZHAO Peng. Research on IP Cross-Media Publishing Strategy of Tencent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J]. View on Publishing, 2017(15): 57-59.

[51] 花建. 在線新經濟與中國文化產業新業態:主要特點、國際借鑒和重點任務[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32(3): 54-64.

HUA Jian. The Online New Economy and the Emerging Businesse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ies: Main Features,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and Key Tasks[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 2021, 32(3): 54-64.

[52] 羅仕鑒, 田馨, 梁存收, 等. 設計產業網構成與創新模式[J]. 裝飾, 2021(6): 64-68.

LUO Shi-jian, TIAN Xin, LIANG Cun-shou,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Model of Design Industry Network[J]. Art & Design, 2021(6): 64-68.

[53] 李鳳亮, 潘道遠. 文化創意與經濟增長: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關系構建[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1): 77-83.

LI Feng-liang, PAN Dao-yuan.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elationship in a Digital Economy Era[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1): 77-83.

[54] 馮華, 溫岳中. 產業鏈視角下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1(5): 82-86.

FENG Hua, WEN Yue-zho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J].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2011(5): 82-86.

[55] 趙宇翔, 范哲, 朱慶華. 用戶生成內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進展[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2, 38(5): 68- 81.

ZHAO Yu-xiang, FAN Zhe, ZHU Qing-hua. Conceptualiz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User-Generated Content[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12, 38(5): 68-81.

[56] ADANE A, CHEKOLE A, GEDAMU G.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9, 178(33): 1-5.

[57] 張洪忠, 斗維紅, 任吳炯. 元宇宙:具身傳播的場景想象[J]. 新聞界, 2022(1): 76-84.

ZHANG Hong-zhong, DOU Wei-hong, REN Wu-jiong. Metaverse: Scene Imagery of Embodied Communication[J].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22(1): 76-84.

[58] 王海明. 數智時代的正義:復雜性及其當代旨歸[J]. 浙江社會科學, 2022(1): 68-81, 158.

WANG Hai-ming. Justice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ectualization: Complexity and Its Contemporary Guiding Principle[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22(1): 68-81, 158.

[59] 吳瓊, 白鴿. 美育視角下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體驗設計[J]. 裝飾, 2021(7): 12-17.

WU Qiong, BAI Ge. Digital Experience Design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ducation[J]. Art & Design, 2021(7): 12-17.

[60] TOWSE R, HERNáNDEZ T N.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20.

[61] 李哲罕. 對數字時代政府角色相關問題的若干思考[J]. 浙江社會科學, 2022(1): 56-57.

LI Zhe-han.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Digital Age[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22(1): 56-57.

[62] 邱澤奇. 數字賦能:有效率的公平[J]. 浙江社會科學, 2022(1): 54-55.

QIU Ze-qi. Digital Empowerment: Reaching Fairness in Seeking DPE Efficiency[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22(1): 54-55.

[63] 楊秀云, 李敏, 李揚子.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優化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41(5): 127-135.

YANG Xiu-yun, LI Min, LI Yang-zi. Research on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y Ecosystem Optimization[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1, 41(5): 127-135.

[64] 羅仕鑒, 張德寅. 設計產業數字化創新模式研究[J]. 裝飾, 2022(1): 17-21.

LUO Shi-jian, ZHANG De-yin.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novation Mode for Design Industry Digitalization[J]. Art & Design, 2022(1): 17-21.

Innovation and Evolution Mode of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LUO Shi-jian, ZHANG De-yin, SHEN Cheng-yi, LU Ya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The work aim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deep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how to develop the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wa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evolution logic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in China, the composition dimension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evolution mode layer & activation media layer & reshaping service layer & expanding business type layer"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path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reconstruction, prosperity coexistence and great beauty" of cultural industry was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igitization.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and value incr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facilitat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alizing industrial linkage, integration and win-win situation.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innovation mode; development path

TB472

A

1001-3563(2022)24-0008-12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24.002

2022–07–25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1AZD056)

羅仕鑒(1974—),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設計、用戶體驗與產品創新設計、服務設計。

責任編輯:陳作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超碰91免费人妻|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爱爱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成人小视频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99re精彩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精品福利国产| 亚洲免费黄色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无码37.|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99福利视频导航|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99久久性生片|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久青草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日本|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第一成网站|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青青久视频|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v欧美|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91视频区| 国产色伊人| 69av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