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明,施源明
論現代產品設計的審美時效性
王開明1,施源明2
(1.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南昌 330095;2.南昌航空大學,南昌 330063)
通過對設計審美時效性的分析,探索現代產品設計審美的構建類型及設計方式。針對現代產品設計審美時效性的構成要素及結構進行分析,總結出現代產品設計審美時效的3種表達形式——短暫型審美、持久型審美、回歸型審美,并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其概念及特征進行分類解析,總結出對應產品設計審美時效類型的設計方法及思路。通過對現代產品審美主流形式及消費時代個性化需求細分趨勢進行結合分析,得出短暫型審美產品設計需側重以發掘熱點需求及顏值驅動為導向驅動的動態設計方法;提出持久型審美產品設計應明晰產品設計審美理性內涵、強化產品理念敘事構建、厘清設計審美文化立場;總結出回歸型審美產品設計以符號化、情感化、文化性為核心的設計審美編碼路徑。
產品審美;設計審美;審美時效性;產品設計
宗教對于生活裹挾的逐步淡化,加速了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的緊密融合,致使審美對象不再一味追求超脫于世的絕對美,而是轉而追尋功能與美兼具的“拜物”設計美學。審美從對自然美、藝術美的探究逐漸延伸至生活美領域,審美主體的下沉亦打破了原有審美精英化的壟斷局面,加速了市場對現代產品審美需求的釋放,審美活動及對象由此轉入了廣泛的日常生活之中[1],“產品”因此成為大眾審美需求的關鍵載體。
隨著審美活動主旨的客觀轉移,產品美學營銷成為企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產品設計審美已成為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外在表征的美學設計能夠顯著提升其情感反饋;另一方面,企業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使產品功能趨于同化,故產品審美成為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戰略手段[2]。由此可見,現代產品的設計審美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變化之中,人們對物質及精神永無止境的需求令當今產品設計審美具有強烈的時效性。
所謂時效性,是指時間歷程與其價值效益的二元統一,既呈現事物在某一時間閾值內的價值預期,也體現這種預期價值的具體時間延續。一般來說,產品所延續效益價值的時間愈長,其時效性愈強。
大工業時代前,對美的探討多從唯心主義角度出發研究其本質與價值[3]。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是和諧與比例”到柏拉圖“美是靈魂對于美理念的回憶”,再到中世紀初期基督神學代表圣·奧古斯丁強調的“美在上帝”以及中世紀后期的經院哲學家阿奎那的“美是心靈與感官的和諧作用”,甚至是黑格爾哲學中“美是絕對精神的演化結果”,都基本圍繞“美”本質及本源性問題進行判定與追溯[4]。直到啟蒙運動的“經驗主義”美學的代表大衛·休謨突出人的主觀感受,強調審美作為感官經驗是人與生俱來的功能,其“實踐理性”的理論為審美價值與人的感知聯接奠定了基礎。
大工業時代后,對于設計審美的研究不再停留在無休止的本質論及歷史論的抽象辯證中,而是多領域、跨學科的交叉融合[5]。從包豪斯的“為人民服務”到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及平民主義美學”,再到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審美的主體性變化將審美從對物的膜拜及傳統的狹隘藝術美領域中解放出來,令設計美學朝著強調經驗、行為及生活的實用主義美學前進。至此,設計審美由高級理性轉入感性文本,顛覆了以往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傳統分離,推進了審美生活化的民主進程。
進入消費主義時代,消費者處于金字塔頂端,其感知利益及所消耗感知代價的權比成為衡量消費價值的關鍵因素。德國學者伯麥認為“消費社會中一切物品都易成為快速消費品,消費行為將隨社會轉型日常化、普遍化及均等化”[6]。當消費選擇成為一種社會身份價值認同的樞紐,便產生新的價值維度——審美價值,商品的價值屬性則由現代主義思潮背景下的“功能至上”(即使用價值)逐漸讓步于審美價值,所以消費經濟又稱審美經濟,因而產品的審美價值打破了傳統經濟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展現出邊際效用遞增現象[7]。產品價值系統見圖1。

圖1 產品價值系統
產品設計審美時效性是一個綜合概念,其涵蓋心理學、感性工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從設計審美時效性定義來看,其是審美主體在時間限度內感性體驗的動態過程,包含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的認知生成、表現、發展、記憶、轉化及留存、遺忘的感知脈絡,是主體對客體感性認知記憶提取及刪除的能效問題,這與諾曼設計心理學中的情感認知體系及馬斯洛層級需求理論十分耦合。
具體來說,受眾對于產品的審美時效性認知是基于產品的形態、材質、配色、交互,通過視覺及觸覺對大腦皮層形成信號刺激,從而對感知編碼進行留存、提取或遺忘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感性體驗的理性認知過程。結合主體感性認知的編碼路徑及諾曼提出的本能、行為及反思的三類遞進式感性體驗層次,可將消費者的產品審美體驗時效按類別劃分為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及回憶。其中,短時記憶對應審美的基本感官層(本能層),先于意識和思維,是產品審美中外觀要素及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礎,在一定時閾內其記憶路徑呈段狀分布,因而其設計審美時效短暫且極不連貫;長時記憶對應審美的體驗層(行為層),包含了產品功能及交互等可用性特征,強調通過提升產品交互趣味性及文化價值以提升用戶體驗,在一定時閾內其記憶路徑呈線狀分布,具有穩定且連貫的感知信息周期;回憶則對應審美的價值層(反思層),強調產品體驗為用戶在自我及情感價值層面帶來的反思與回溯。日本知名設計師田中一光亦提出,在物質社會快速變遷的當下,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感知體驗逐漸傾向于對過去的經驗進行追溯,以獲取“與生俱來”的內心歸屬感,因而該層在一定時閾內其記憶路徑呈閉環曲線分布,是一種審美主體對審美價值的回歸。產品設計審美時效認知模型見圖2。

圖2 產品設計審美時效認知模型
基于產品設計的審美時效視角進行具體類型的區分研究,不僅有助于改善淺嘗輒止、量增質減的設計審美現狀,亦能在此基礎上矯正現代產品的設計審美傾向、明晰審美體驗中的理性內涵。
綜上所述,產品審美泛化下的多元審美訴求催生了審美客體繁雜多樣的外在表征,外在審美形式的急速擴張亦加劇了主體的審美疲勞。為適應這種快節奏的審美需求,大量固化的審美形式令大量符號泛濫、內容空洞、純形式美的產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在短暫的經濟增長后又反噬產品自身,故當下消費時代的審美流變以短暫型審美為代表,這種著眼于需求供給及快節奏設計迭代的審美形式主要對用戶感官維度進行反復刺激,其本質即是短時記憶的碎片化審美。
同時,根據現代審美趨向的發展脈絡及消費者對產品設計審美的感知時效分析,產品在用戶感知記憶中的停留時長奠定了其審美時效的基礎,故基于此可將產品設計審美劃分為短暫型、持久型及回歸型三個類別。其中短暫型對應產品審美體驗的本能層,既是體驗的初級階段也是基礎;持久型對應產品審美體驗的行為層,構成體驗的中級階段,是功能、情境、感受等綜合要素的復合交織;回歸型對應產品審美體驗的反思層,構成體驗的高級階段,是對短暫型及持久型綜合體驗的回溯與重構,強調的是觀念意識與價值選擇的精神訴求,三者是邏輯遞進關系而非獨立關系。
2.2.1 短暫型審美—本能感知
短暫型審美產品側重于符號元素的盲目堆砌從而易忽略其合理性及持續性,呈“顏價比”特征,即遵循“高顏值、低售價、快迭代”的設計理念,強調用戶聽覺、視覺、觸覺等本能感知下的直接體驗,主要集中在生活小家電等功能同質、競爭激烈的產品領域中。鮑德里亞在其符號學理論中闡明:消費社會中商品的消費行為并不僅限于交換使用價值,在交換過程中商品亦超越其使用價值而成為具有社會價值的符號,消費者通過消費這種符號來獲取自身的情感訴求與體驗[8]。因此,人們為追逐商品背后的符號價值易陷入感性消費主義陷阱,為迎合受眾消費心理,“網紅”“爆款”等短暫型審美產品設計應運而生,其低售價高成本的特性難免會反噬其利潤空間,使品牌在產品制造端會尋求更為廉價且低端的生產方式,在一定市場紅利發展后會陷入產品粗制濫造的尷尬境地。以小熊電器為例,借助去年疫情居家消費需求旺盛的風口,其市值飛速增長突破至400億元,2020前三季度凈利潤達3.21億元,同比增長92.04%,但第四季度凈利潤滑坡嚴重僅為0.81億元左右,同比下降33%,近乎腰斬。因而短暫型審美驅動的設計方式往往會陷入同質低價的競爭漩渦中,一成不變的底層技術加之對產品外在表征審美的過度謀求,令用戶審美體驗只停留在感知表層,難以進入品味體驗及領悟判斷的審美體驗深層。
2.2.2 持久型審美—行為體驗
產品的表征美感只能激發用戶對美的初步需求,功能和交互的體現才真正奠定用戶對美的綜合認知。當產品的功能特征在知覺體驗上對用戶形成感知刺激后,用戶將對產品的造型、功能、體驗作出理性判斷,并將零散化的感知元素拼湊成完整的知覺形象,以形成由客觀表征到主觀領悟的審美認知過程。隨著消費文化興起及文化結構多元化,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式微,設計由一元的審美導向轉為多元化的個性導向,人們的審美趨向亦由傳統的無功利、普世化、自上而下轉為經濟化、個性化、自下而上的,因此短暫型審美驅動的消費設計審美時效性弱、審美價值低,宏觀上極不穩定且波動較大,難以演化為具有完整傳承脈絡的周期性設計。
持久型設計審美注重在形式美基礎上融入完整體驗路徑,是基于產品本能感知上的二次解碼,使用戶產品體驗由靜態品味轉為主動參與,強調用戶在特定情景營造下行為、環境及產品的整體關聯性,從而形成時效持久的審美感受。總的來說,具有持久審美特性的現代產品設計具有以下特征:產品形態美學能夠很好地匹配產品的功能及結構美學,具備整體美;產品形態風格與目標消費人群特征一致,能夠很好地適應其文化背景及價值需求,具備共識美;產品需易于制造、用料考究、工藝純熟,具備技術美[9]。
2.2.3 回歸型審美—價值反思
現代產品設計審美趨向大體歷經三個時期:工業革命初期繁飾矯作的美觀主義、工業時代簡約抽象的功能主義、消費時代個性多元的感官主義。時下冗余煩瑣的符號及多元碎片的信息流快速擠壓新興階級的審美自主性[10],用戶對蘊含懷舊、復古特質審美樣式的偏愛日益高漲,其審美的回歸特性已逐步成為社會化、集體化的常態現象[11]。
工業革命初期,傳統手工藝制品在工業機器批量化背景下逐漸落寞,對產品裝飾的過度追求所形成的審美階級分化現象成為設計審美主流[12]。為糾正此設計審美風氣,威廉莫里斯提出“美學與技術相融”“設計回歸自然”“人本主義”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設計理念。然而工業時代講求產品高效生產、審美追隨功能的設計內核很難使莫里斯實現其“功能與形式并重”“審美人性化”的設計主張。隨后以包豪斯風格為代表的現代設計主義促使審美轉向簡約、標準化的另一極端,其設計審美焦點亦由個人體驗轉為對集體與大眾市場的客觀需求。發展至今,經過百余年的設計求索,產品審美焦點由產品轉向使用者、由功能轉為服務體驗、由大眾化重新聚焦于個性化。正如唐納德所說:“具有個人色彩的屬物擁有一種人化的情感”[13]。這不僅是對威廉莫里斯審美理念的呼應,亦象征著現代產品設計的審美回歸。需要強調的是,設計的審美回歸并非是對舊有審美形式的機械復制,而是喚醒審美主體對現實生活產品的不滿與抵制所形成的審美環境回歸、對過去產品攜有美好記憶的眷戀所形成的審美情感回歸、對經典產品優秀人文價值的美好憧憬所形成的審美文化回歸。因此,回歸型審美是在本能感知及行為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反思,是用戶完成產品體驗后結合個人認知經驗對產品的回味與思考,其中包含用戶內隱性對產品文化內涵及價值取向的共鳴與取舍,是一種對產品價值語義非邏輯性的自我解構與升華。
3.1.1 需求導向型設計
創造用戶價值是傳遞價值進而獲取價值的唯一前提。隨著社會消費趨勢不斷變化升級,必然催生出新的消費需求,包括社交需求、生活需求、符號價值需求等。對短暫型審美產品來說,短周期、快迭代、個性化的產品特征決定其必須要對時下熱門消費需求有著敏銳嗅覺,從而進行快速、深入的挖掘,以達成新產品的消費升級,例如當下熱門的消費升(降)級、新中產、宅經濟、萌寵熱等新興需求。與傳統需求挖掘方式不同的是,短暫型審美產品注重利用大數據分析把握時下的熱點話題,在滿足用戶產品基本功能期望的同時,著重創造用戶“驚奇與興奮”的情感體驗。此外,其對用戶的需求挖掘不僅聚焦于生活“痛點”的功能型需求,更主張聚焦用戶“欲望”的感知型需求,以在產品同質速率極高的市場迅速獲取受眾。例如電商平臺的爆款化妝鏡燈設計,見圖3。產品將化妝鏡、臺燈及收納功能進行了組合式設計。產品不僅敏銳地把握住了現代女性對于室內化妝燈光的隱性需求,還著重增強了多環境的功能體驗,在洞察現代年輕消費群體對產品輕量化功能需求的同時,統一、簡潔的審美語言令其快速風靡。

圖3 網紅化妝燈設計
3.1.2 顏值導向型設計
產品審美價值的有效時間往往以顯性方式進行持恒與標新的評判,產品審美過程中物質形態、材質、色彩等表征元素是審美時效的起始狀態,能夠引發用戶的直接聯想,從而令其在潛意識中構建出特定的意向形態,以得到外化到內心的情感愉悅。以技術革新為核心驅動的創新路徑研發周期長、迭代速度慢,因此對短暫型審美產品來說,“顏值”驅動的設計路徑能夠在降低技術研發成本的同時快速吸引消費者眼球,令其在冗雜繁多的產品市場中脫穎而出。此外,時下正處于一個IP盛行的時代,IP本身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釋義已泛化為各種漫畫、小說、影視、游戲等商業形象,國民對IP背后的符號價值訴求十分癡迷,且IP符號的快生特性令其有較為穩定且持續的熱點迸發,這一特性與短暫型審美產品快速迭代、刺激消費的設計目的可謂珠聯璧合。例如引發近期搶購熱潮的星巴克貓爪杯產品,見圖4。產品通過高顏值且極具指向性的形態在受眾人群中快速傳播,其設計對“貓爪”造型進行符號解構后,構建出產品“萌”“可愛”等語義特征,切中時下消費者“吸貓文化”的潛在需求,從造型語義中成功建構了貓文化的符號價值。

圖4 網紅貓爪杯設計
3.2.1 明晰設計審美的理性內涵
在時下日常化審美趨勢的泛化中,審美活動中的理性內涵面臨不斷的反抗與消解,感性審美主義占據上風助長短暫型審美產品的加速擴張,由此審美喪失了其自律性內涵。審美活動與消費行為的緊密相連使用戶失去審美理性的制約,因此對產品的審美需求多由市場主導,并逐步局限為物欲感官的單一體驗。盡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戶對產品審美需求多元化呈客觀樣態,但這種審美理性的失位易令用戶停留在淺層的享樂層,難以擴大到深層的精神審美層。因此,要想打造具備持久審美時效的產品,設計審美須以理性設計為核心驅動,明晰產品功能及交互方式才是設計的關鍵,單一形式美帶來的審美體驗是短效且被動的。
3.2.2 注重產品理念的敘事構建
審美理性的回歸旨在將產品的功能及使用體驗作為內核,對于感性審美的設計塑造并不能單純停留在產品形式美層次,而是借由產品的完整使用體驗進行敘事設計,以傳遞情感、增強共鳴。因此,持久型審美產品應注重對產品的敘事構建,通過敘事的方式對設計目的、對象、形式及功能進行梳理整合并構建出某一具體故事或情境,令用戶獲得情感乃至反思層次的深入體驗。
具體來說,首先敘事設計要確立“敘事主題”,設計師可通過文字或意向先行確立主題文本,而后利用產品的表征、功能或交互進行敘事文本的轉換,其轉換的過程便是產品的文本修辭過程[14]。其次,敘事的素材可選用生活共識經驗或歷史、文學等其他信息知識,敘事的方式主要采用靜態敘事或動態敘事:所謂靜態敘事,是對主題文本的直接鏈接,指通過擬人、明喻等修辭方法結合產品形態進行敘事意境的創造,其特點是提煉出傳情達意的關鍵物象進行重構,并采用留白的方式給予用戶足夠自由解釋的空間;所謂動態敘事,是對主題文本的解釋鏈接,指將敘事素材與產品操作的交互行為進行層次組合,令產品在交互的動態流程中向用戶傳遞敘事信息,使設計由外聚焦轉為內聚焦的敘事視角,無形之中令用戶成為產品敘事節奏的主導者,并達成用戶體驗與產品敘事表達的穩定鏈接,基于受眾不同的審美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敘事方式。例如坪井浩尚設計的櫻花杯,見圖5。設計師通過文本隱喻的修辭手法,對用戶與杯體的交互行為進行動態敘事設計:當杯中注入冰水后凝結的水汽在桌面生成一朵朵盛開的櫻花,用戶無形之中接收設計者對于生活細微美好的祝福與期許,并在設計者的敘事文本中獲得持久、美妙的審美體驗。

圖5 櫻花杯設計
3.2.3 厘清設計審美的文化立場
產品是文化內涵的靜態載體,文化內涵是產品價值的動態延續。在《文化相對論》中達爾文認為所有關于美的評判及審美趣味完全取決于受眾的具體文化背景,人們更習慣從自身文化背景中獲得美的評價標準并形成獨特性的審美價值觀[15]。與之相悖的是,現代產品的設計審美多以西方美學觀念及審美經驗進行價值引導。進入消費時代以來,從發達國家引進產品的同時吸納了多元的消費文化及設計風格,被動接受了諸如形式符號堆砌型、功能即時型等強調感官欲求的商業設計審美洗禮,缺乏設計審美民主化的完整演進過程,加上物質生產水平與社會審美水平的長期失衡,使大眾在享受產品審美價值成果的同時未能同步提升其審美素養。因此,具備持久審美價值的產品設計應厘清設計審美的文化立場,避免設計審美陷入外來語匯的被動境地。換言之,設計審美應注重挖掘本國的傳統文化及地域特征,弱化對西方設計審美風格的盲從,以復興傳統文化為導向,加速構建以本民族文化特色為核心的多元化審美價值標準,這樣才能使產品審美具有持續的鮮活生機。例如保羅漢寧森設計的PH燈產品,見圖6。該設計被譽為“沒有時間限制的風格”,其不僅注重繼承與發揚斯堪的納維亞樸素審美文化,亦兼具強烈柔性功能主義及地域特色的審美特征,對本民族內在審美文化及特性的深度發掘與應用使之在高技術、信息化的后工業時代背景下熠熠生輝。

圖6 PH燈設計
基于回歸型審美特征的產品設計,需要設計師充分了解審美回歸的情感要素及成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設計主體的審美文化表征、尋求適宜的設計審美思路。可通過分析回歸型審美產品的受眾需求特征—構建回歸型審美產品情感脈絡—回歸型審美產品設計編碼路徑—以符號化為核心的審美回歸編碼策略、以情感化為核心的審美回歸編碼策略、以文化性為核心的審美回歸編碼策略作為設計思路,見圖7。

圖7 回歸型審美產品設計思路
需要明確的是,回歸型審美產品的設計本質是一種個性化設計,是對舊有元素的新式重構。因而需要先對其潛在的消費受眾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情感訴求等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準對受眾回歸型審美的不同需求傾向進行針對性設計。針對消費者回歸型審美的需求特質進行產品情感脈絡的構建。產品的回歸型審美趨勢源自消費者對自身環境因素、情感因素及文化因素的隱性追溯,產品作為認知體驗的有效載體能夠喚起用戶內心的價值認同與歸屬,故對其情感脈絡的構建應是多方位的。設計師可以從以符號化為核心的審美回歸編碼、以情感化為核心的審美回歸編碼及以文化為核心的審美回歸編碼三類路徑進行設計展開。
首先,符號化表征下的回歸型審美旨在對產品的造型、材質、配色元素及交互方式進行設計回歸,在對設計對象形態符號元素進行組合重構后實現傳統與時尚的新結合,從而在產品的外觀表征下延續其審美周期的同時滿足用戶對審美回歸的本能訴求;其次,情感化表征下的回歸型審美旨在將消費者的回憶、情結等過去的美好記憶通過設計的敘事手法與產品的功能及交互相結合,令用戶進入產品審美情感體驗深層的同時實現用戶審美回歸的行為訴求;再者,文化性表征下的回歸型審美旨在對特定文化元素進行情境構建,其中以民俗禮儀、傳統文化等根植民族土壤的優秀文化作為語義內核,在修補消費主義時代下技術與用戶之間割裂的基礎上,滿足用戶審美文化自主的個性需求,實現用戶對審美回歸的反思訴求。例如復古水杯產品設計,見圖8。隨著現代飲水工具的出現,傳統暖水瓶逐漸淘汰,該設計通過符號編碼對老式暖水瓶的造型及符號進行重構,并基于情感化編碼對產品蘊含的年代回憶進行提取及圖像化,傳情達意的同時重設了產品功能定位及材質運用,令其更為符合現代產品審美需求,是一款優秀的審美回歸型設計。

圖8 復古水杯產品設計
隨著審美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愈發熱衷追求產品的審美體驗,這促使現代產品設計視角應注重對其審美價值的關注與回歸。基于審美的時效視角可將現代產品設計劃分為短暫型、持久型及回歸型三類:短暫型審美產品應重視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需求挖掘,以顏值驅動作為市場競品淘篩的重要方式;持久型審美產品應著重提高用戶的產品審美體驗層級,通過增強產品的設計敘述及文化共情的方式能夠有效延長其審美作用時效;回歸型審美產品則應靈活利用符號化、情感化、文化性的設計審美編碼方式,對目標產品進行設計重構。綜上所述,希望通過以上對產品審美時效視域的研究關注,為現代產品設計審美的完善應用提供價值參考。
[1] 丁治中, 李超德. 設計審美日常化的流變與局限性[J]. 廣西社會科學, 2020(6): 143-148.
DING Zhi-zhong, LI Chao-de. Changes and Limitations of Daily Aesthetic Design[J].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2020(6): 143-148.
[2] 李佳. 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設計[J]. 包裝工程, 2021, 42(4): 216-218, 255.
LI Jia.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4): 216-218, 255.
[3] 徐碧輝.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與情感的境象——后現代語境下美的本質的再探索[J]. 學術月刊, 2019, 51(11): 117-126.
XU Bi-hui. Humanization of Nature, Free Form and Emotional Realm-Image—re-Exploring of the Nature of Beauty under the Post-Modernism[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1): 117-126.
[4] 李超德. 設計美學研究不同理論向度的現代性思考——從堯斯的“接受美學”到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J]. 藝術設計研究, 2021(4): 97-106.
LI Chao-de. Modern Thinking on Different Theoretical Dimensions of Design Aesthetics Research: From Jauss's "Reception Aesthetics" to Shusterman's "Pragmatism Aesthetics"[J]. Art & Design Research, 2021(4): 97-106.
[5] 唐保平. 設計藝術與大眾審美消費的歷史契合[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44(6): 116-121.
TANG Bao-ping. On Historical Integration of Design Art and Mass Aesthetic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4(6): 116-121.
[6] 孫權, 肖辛育. 當代美感消費的邏輯——“雙十一狂歡夜”的審美經濟[J].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37(1): 28-35.
SUN Quan, XIAO Xin-yu. Logic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onsumption: Aesthetic Economy of "Double Eleven Carnival Night"[J].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37(1): 28-35.
[7] 王彤玲. 論審美經濟[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54(4): 134-139.
WANG Tong-ling. On Aesthetic Economy[J].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7, 54(4): 134-139.
[8] 讓·鮑德里亞.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 夏瑩, 譯.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JEAN B. Pour Une Critique De Ie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M]. XIA Ying, Translate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辛向陽. 設計的蝴蝶效應:當生活方式成為設計對象[J]. 包裝工程, 2020, 41(6): 57-66.
XIN Xiang-yang. Butterfly Effect: When Life Becomes Subject of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6): 57-66.
[10] 姬文瑞, 李靜. 懷舊表征下的廣府文化創意產品設計[J]. 包裝工程, 2021, 42(6): 306-313.
JI Wen-rui, LI Jing. Design of Guangfu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under Nostalgic Represent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6): 306-313.
[11] 蔡克中, 翟燕燕. 論情懷因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J]. 包裝工程, 2020, 41(24): 256-261.
CAI Ke-zhong, ZHAI Yan-yan. Reflection of Feelings in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4): 256-261.
[12] 陳潔. 設計審美趨向的回歸[J]. 藝術工作, 2020(2): 86-89.
CHEN Jie. The Return of Aesthetic Trend[J]. Art Work, 2020(2): 86-89.
[13] 唐納德·諾曼. 情感化設計[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5.
DONALD A. Emotional Design[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5.
[14] 耿天宇, 芮雪婷, 江牧. 基于敘事性的趣味產品設計探究[J]. 包裝工程, 2019, 40(12): 168-174.
GENG Tian-yu, RUI Xue-ting, JIANG Mu. Narrative Design Method in Interesting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12): 168-174.
[15] 閆俊. 基于提升產品文化內涵的設計構成要素分析[J]. 包裝工程, 2017, 38(6): 109-113.
YAN Jun. Analysis of Design Elements Based on Improving the Culture Meaning of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6): 109-113.
On the Aesthetic Timeliness of Modern Product Design
WANG Kai-ming1, SHI Yuan-ming2
(1.Ji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 Nanchang 330095, China; 2.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China)
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type and design method of modern product design by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timelines of the desig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and structure of aesthetic timeliness of modern product desig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ree forms of aesthetic timelessness: transient aesthetic, persistent aesthetic and regression aesthetic. Taking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design methods, strategies and ideas corresponding to the types of aesthetic timelessness of product design a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aesthetic form of modern products and the trend of individualized demand in the consumption er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sign of transient aesthetic products should focus on the dynamic design method driven by the exploration of hot spot demand and facial value drive; A comprehensive design strategy is proposed that persistent aesthetic product design shoul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rationality of product design, strengthen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 concept, and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design aesthetic cul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gression type aesthetic product design to symbolic, emotional, cultural as the core design aesthetic coding path.
product aesthetic; design aesthetic; aesthetic timeliness; product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2)24-0255-07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24.029
2022–07–04
王開明(1986—),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施源明(1996—),男,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