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照其
(河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3)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黨中央針對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將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省內“十大戰略”之首,而高新技術企業則具備科技含量高、知識產權豐富等特點,是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軍,對整體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2018 年,經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省科技廳等7 部門聯合印發了《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實施方案》,全力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雖然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較快(見表1),但相比中部其他省份和沿海發達省份仍有差距(見表2),本研究從不同維度研究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對區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了解和把握,對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和幫助。

表1 2018—2020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指標年度變化

表2 2020年河南省與中部省份和發達省份高新技術企業情況對比
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在統計期內總體數量逐年上升,但其占從業人員的比例變化幅度不明顯,2020 年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為21.62%,戶均研究開發人員數則是從2018 年的56 人降為2020 年的36 人,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新技術企業整體上沒有投入更多的研究開發人員。博士和碩士在2020 年的人數分別為2 775 人和33 983 人,比例并沒有多少變化,2020 年博士在從業人員中的占比僅為0.26%,而碩士也僅為3.19%,即碩士及以上占比不到4%(見表3),說明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高學歷人才占比較少,仍需要引進和儲備。

表3 2018—2020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學歷分布表
1.2.1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分布。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總量不斷上升,從2018年的404.38 億元增長至2020 年的564.57 億元,但同比增速顯示為逐漸放緩,從2018年的31.8%降至2020 年的15.09%。戶均科技活動經費在統計期內不斷下降,從 2018 年的 1 217.28 萬元降為 2020 年的891.47 萬元。人均科技活動經費則是出現了小幅增長,從2018 年的4.59 萬元增長至2020 年的5.3萬元。
1.2.2 企業辦科研機構分布。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辦科研機構數由2018 年的2 118 家增至2020 年的3 322 家,但戶均機構數卻由2018 年的0.64 家降至2020 年的0.52 家。機構中人員數由2018 年的 84 762 人增加至 2020 年的 112 046 人,戶均機構人員則由2018 年的26 人降至2020 年的18人,科研機構研發費用由2018 年的246.83 億元增至2020 年的350.58 億元,但戶均科研機構研發費用由 2018 年的 743.2 萬元降至 2020 年的 553.58 萬元。說明高新技術企業辦科研機構數量和投入費用不夠多,需要加強培養。
1.3.1 高新技術產品及新產品銷售收入分布。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從2018 年的 6 305.22 億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8 568.59億元,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變化不大,從2018 年的79.21%增加至2020年的79.99%。戶均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從2018 年的1.9 億元降至2020 年的1.35 億元。在高新技術企業中高新技術產品的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接近80%,說明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新屬性較為明顯。而新產品銷售收入總量由2018 年的2 904.92 億元增加至2020 年的3 774.82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比例先增后減,但變化不大,在2020 年占比為35.24%。戶均新產品銷售收入從2018 年的0.87 億元降至2020 年的0.6 億元,說明新產品銷售收入仍有進步空間。
1.3.2 知識產權分布。知識產權包括企業擁有的有效專利、軟件著作權、集中電路布圖、植物新品種四類知識產權[2]。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量不斷上升,從2018 年的89 071件增長至2020 年的156 722 件。有效專利一直是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知識產權中占比最大的,從2018年的占比80.23%降至2020 年的72.62%。發明專利作為科技含量高的專利,占所有知識產權的比重從2018 年的16.14%降低至2020 年的11.35%。軟件著作權則是出現迅速增長的趨勢,由2018 年的21 681件增長至2020年的58 557件,占比由19.53%提升至2020 年的27.14%。集成電路布圖占比不到0.1%,植物新品種占比不到0.2%。說明整體來看,軟件著作權增長速度快,但知識產權中科技含量高的發明專利數量還不夠多,需要加強研發能力。
高新技術領域主要指高新技術企業所屬的八大重點技術領域[3]。在統計期內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高技術服務業五大技術領域內,其中,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企業數一直保持領先,占所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比例始終超過25%。
總體經濟指標中,按營業收入來看,所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業收入均逐年增加,其中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和高技術服務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業收入在統計期內位居前三,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營業收入從2018 年的2 488.82 億元增長至2020 年的3 064.83 億元。航空航天領域則是營業收入總額最低的領域,營業收入從2018年的88.72 億元增長至2020 年的134.53 億元。根據戶均營業收入來看,電子信息領域是統計期內戶均營業收入最低的領域,2020年的戶均營業收入僅為4 400萬元,遠低于其他領域。從凈利潤來看,只有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這三個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凈利潤是在2018—2020 年不斷增長的。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領域的凈利潤是最高的,但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戶均凈利潤在統計期內是最高的,2020 年戶均凈利潤為1 763.6萬元。從出口額來看,電子信息和高技術服務領域的出口總額是逐年增加的,出口總額最多的三個領域分別是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資源與環境領域。其中新材料領域的出口總額遠超其他領域,占所有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額的55%以上。
總體人力指標中,按期末從業人員數來看,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和新材料領域是期末從業人數最多的兩個領域,遠超其他領域。其中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期末從業人數從2018年的283 881人增長至2020年的294 164人。新材料領域期末從業人數從2018 年的239 623 人增至2020 年的299 211人。航空航天領域則是期末從業人數最少的領域,2020 年僅有1 萬余人,但其戶均期末從業人數是最多的,2020 年為312 人。而電子信息領域則是戶均期末從業人數最少的領域,2020 年為70 人。從研究開發人員數來看,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所有技術領域的研發人員數在統計期內都逐年增加,其中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開發人員數量排在前三位,2020年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研究開發人員數為65 710人,新材料領域為51 806 人,電子信息領域為33 520 人。航空航天領域的戶均研究開發人員數最多,從2018 年的戶均192人降至2020年的戶均121人,遠超其他領域。
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所有技術領域的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量都在逐年增加,統計期內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新材料三個領域的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量居前三位,2020年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為65 165件,新材料領域為36 125件,電子信息領域為48 114件。航空航天領域的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最少,2020年期末擁有知識產權僅有2 375件。但航空航天領域的戶均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量是最多的,2020年的戶均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為47.5件(見表4)。從申請專利數來看,統計期內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的當年申請專利數最多,從2018 年的11 609 件增長至2020年的14 132件,航空航天領域的當年申請專利數最少,從2018年的437件增長到2020年的558件。

表4 2018—2020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期末知識產權按技術領域分布情況表
除鶴壁市外,河南省各個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2018—2020年間都有明顯的增長,其中鄭州市是高新技術企業分布最多的地區,每年新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是全省最多的,從2018 年的1 322家增加至2020 年的2 918 家,占全省高新企業數量的比重也在逐年遞增(見表5)。

表5 河南省不同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分布及占比情況表(按地市)
從營業收入來看,除了開封、鶴壁、濟源示范區之外,其余所有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均出現逐年遞增的分布規律。而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業收入在全省最高,2020 年營業收入為4 155.91 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較少的地市有鶴壁、漯河、信陽和周口。從凈利潤來看,不同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凈利潤分布差距較大,鄭州、洛陽、新鄉、焦作、南陽都是凈利潤較多的地區,安陽、商丘和周口的高新技術企業凈利潤則出現了負值。從出口額來看,鄭州、濟源、焦作、洛陽、濮陽的出口總額較大,2020 年鄭州市出口額為243.78 億元,占全省出口額的32.9%。濟源示范區在三年間的出口總額超過了80 億元,一直保持較高的出口額,是外貿能力較強的地區。
按期末從業人員人員數來看,從業人員數較多的地區只有鄭州市、洛陽市、南陽市、焦作市。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期末從業人員在河南省內遙遙領先,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20 年期末從業人員數為331 824 人,占全省的31.16%。漯河市和周口市從業人員數偏少。從研究開發人員數來看,研究開發人員較多的地區有鄭州市、洛陽市、新鄉市、南陽市。在2020 年,只有這四個地區的研究開發人員超過了1 萬人。研發人員較少的地區有鶴壁市、濮陽市、漯河市、周口市、濟源示范區。
河南省不同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數量分布不均衡,鄭州市、洛陽市、新鄉市、許昌市、南陽市、焦作市是幾個知識產權較多的地區,其余地區的知識產權數較為接近,且數量偏少。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期末知識產權數占全省的比重連續三年超過40%,2020年期末擁有知識產權數為102 926件,占全省的47.7%。從當年申請專利數來看,鄭州、洛陽、新鄉、許昌、南陽高新技術企業統計期內的當年申請專利數較多,鶴壁、漯河、濟源示范區的當年申請專利數較少,占全省的比重不足2%。
通過對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指標、技術領域、地理區域三個維度的分布特征研究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入有所不足,技術領域分布不均衡,地區發展差異大,為了促進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設立科技專項基金,鼓勵企業實施各類科研項目,對重點技術領域和優勢區域多分配項目,提高創新能力。二是宣傳科技政策,擴大知曉范圍,派專員面向企業進行政策普及,確保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應享盡享[4]。三是簡化辦事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保障企業營商環境,提高服務水平[5]。四是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建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多種載體,促進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轉變。五是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利用規模經濟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形成創新龍頭等標桿企業,帶動行業發展。
聚焦河南省內優勢技術領域及產業,比如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與新醫藥等。強化產業鏈條,統籌相關資源,實施產業鏈現代化提升行動,帶動和推進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同時引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最終形成在優勢產業里有核心競爭力的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鼓勵創建高新技術企業長效化人才儲備庫,實行積極的人才引進機制,設立人才專項基金,優化人才津貼補助制度,吸引各類人才入駐并進行分類管理。在人才薄弱的地區建設高質量高校,采取招才引智活動。建設新型高新技術人才隊伍,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6]。
根據省內各區域產業相關性和相互影響作用,破除各地行政壁壘,強化市場化思維,利用省內發達的交通便利條件,明確各地區的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定位,組織企業間的交流,最終實現各地區不同資源的共享,把產業的聯動留在省內,完成各地產業間的融會貫通,縮小區域化差異,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改善不協調狀態,推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帶動了省內經濟提升和科技進步,目前正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要實現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量質齊升,就要固優勢,找差距,補短板,達新高。本研究通過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技術領域、地理區域的數據分析和針對性建議,為河南省建成中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示范性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