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身邊的民生暖心事”,一起來看一看吳中的田園村莊風貌提升。
金庭鎮蔣東村后埠,一個別有特色的田園鄉村。位于蔣東村西北側的后埠自然村,共有114戶村民,地處金庭鎮東北部東太湖湖灣處,四周為自然山體所環抱,周邊有太湖開心農場、太湖花海及宕口風景,地理區位優越,為后埠自然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020年9月后埠被列為蘇州市特色精品鄉村建設試點,憑著優良的地理環境,依靠豐富的文物史跡,作為展現南渡文化的古村落,蔣東村依托后埠獨有的孝德鄉風文化,傾力打造“孝行天下、風景如畫”的孝文化特色田園鄉村,對“費孝子祠”作全面修葺,修建“文化講堂”等,于2022年9月完成所有項目,后埠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后埠自然村是西山最早最大的南渡移民村之一,文物史跡豐富,現存的古跡有巷門石街、費孝子祠、轱轆雙口義井亭、承志堂、戚家老屋、介福堂和蔣氏里門等。后埠,因在梅梁湖畔故名梅梁里,明代以后,因是禹期山石碼頭,且是小市集,所以漸漸更名為后埠,至今留有極好的湖港駁岸。
這樣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在打造特色田園的過程中自然別具特色。
因為緊靠太湖開心農場、太湖花海及宕口風景等旅游產業,后埠的特色田園鄉村定位為“孝行天下、風景如畫”,打造了魅力“孝德”文化生活示范區及自然田園風光生態示范區。
在魅力“孝德”文化生活示范區,孝文化主題館費孝子祠建成后,與明月灣暴式昭紀念館相呼應,構建“東孝西廉”的文化格局。暴式昭和費孝子,一個體現的是“官德”的核心,一個體現的是“民德”的要義;一個在“公”,一個在“私”。二者合璧,所體現的涵義恰好是自古至今從官方到民間都推崇的道德,而“孝廉”也將成為底蘊深厚的西山島文化桂冠上的耀眼“雙子星”。
村里的后埠文化講堂是基于傳承孝文化的田園講堂。講堂內容由后埠手工匠人徐勝康、蔣東退休黨員教師陳葉梅、后埠退伍老兵徐三男、金庭鎮歷史文化研究者鄒永明等進行教授,以生動活潑的話語和多變的上課方式給大家傳授知識,將孝德文化深入每一位村民心中。

后埠古建筑眾多
2022年中秋節前夕,蔣東村組織轄區青少年兒童家庭在文化講堂中開展了“慶中秋,傳承孝文化”活動,這也是“費孝子祠”建成后的首次活動。活動邀請后埠手工匠人徐勝康手把手教孩子們制作手工月餅,邀請蔣東退休黨員教師陳葉梅為孩子們講解中秋節的來歷。最后孩子們將自己親手制作的月餅送給周邊的老人品嘗。多年來,蔣東村都有傳統節日慰問年滿80周歲及以上老人的優良傳統,可謂是新時代孝德文化傳承的活教材。
在自然田園風光生態示范區,后埠以區級美麗鄉村硬件設施為基礎,對環村道路、停車場、公共廁所、污水管道、船塢、河道駁岸等進行勾勒提升,充分結合后埠山河圍繞的田園水鄉肌理,挖掘屬于后埠田園鄉村的獨特文化魅力。
村莊能不能一直美下去,還要靠其中的每一位村民。為此,蔣東村融合“德”“法”“孝”傳統文化精神建設,著力做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三項重點整治任務,充分運用共同締造“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宣傳機制,將微信群、企信通、公眾號等“新方式”,與廣播喇叭、橫幅標語、入戶發放倡議書、張貼宣傳海報等“土辦法”相結合,持續推送垃圾分類、環境整治等宣講活動,形成“環境衛生,時時關注,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推進村容村貌和家庭環境持續改善。同時,村黨委堅持“標本兼治,由外到里,全面整治”的要求,落實黨委帶頭、支部推動、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黨建+”模式,號召黨員、青年干部等發揮模范作用,重點圍繞公共場所亂堆亂放、垃圾亂倒等現象定期開展整治行動,其間鼓勵全體村民參與,從“要我干”轉為“我要干”,共建美麗家園。
村莊變美的同時,村民也要富起來。融合宕口灣景點,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蔣東村大力提高鄉村文旅設施水平,豐富游客體驗,打造旅游路線,同時培育發展精品民宿經濟,激活后埠村民閑置資產,切實為周邊村民增收。據了解,以孝德廣場和孝子坊周邊5戶民房為民宿示范點,后續還將打造后埠特色田園鄉村民宿集群。
后埠的農村合作社也讓百姓們收入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蔣東“富民股份合作社”和“社區股份合作社”累計分紅874.7萬元,戶均分紅2000元/年。“蔣東禹期勞務合作社”共有社員343人,全年經營性收入1234.02萬元,百姓就業支出1105.87萬元,幫助村里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讓農民們增收。

激活孝德文化基因,打造別具特色的田園鄉村
后埠從內到外的改變,先從規劃設計開始。蘇州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姚永光是負責后埠村莊規劃設計的駐村設計師,在他看來,后埠擁有自然山水的生態肌理,同時還有深厚的孝德文化和悠久的文物古跡。在這樣的基礎上,后埠的規劃總體按照保護和傳承的原則,以文化筑核和古村復興為基本導向,融入傳統村落保護群規劃體系,做好本身的定位:以自然微丘與洞庭風情為生態特色;以古村遺跡與孝德傳承為文化特色;以特色種植與文脈體驗為產業特色。
后埠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古建筑眾多,因此在打造的過程中,駐村設計團隊堅持以保護為前提,傳承為基礎,活化利用為導向,讓這些建筑打得開、進得去、體驗得到。在改造時主要采用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微介入、微改造手法,同時也考慮為特色田園鄉村的產業發展提供載體,比如費孝子祠在進行改造的同時,注入展示、科普、研學和文化傳播功能,讓人可以留下來細細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后埠的古建筑修復工程中部分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古建筑修繕全過程指導,減少返工,尊重原有建筑形式上,設計師們還積極和相關部門對接,修繕好的古建筑納入區市級平臺,正在改造或將要改造的,數字手段前置,讓運營、設計、建造和管理一體化。
在改造的過程中,村民的需求必須要考慮。作為中國傳統村落,后埠建筑密度較高,街巷空間較為狹窄,一開始村民希望車能夠開進村莊,停到自家門口,設計團隊向村民們說明,古建筑需要保護,車開進來對村民的生活和生產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經過多次溝通,最后村民們終于同意在村外停車,村內設人行和非機動車通道,這樣做不僅保證了村民出行和生產時的需求,也讓游客進村有更好的體驗感。
此外,后埠村村民大部分種植枇杷、茶葉、楊梅等,種植范圍時常越過一定邊界,路邊亂堆亂放。駐村設計團隊希望把種植地周邊環境做好,把界面做得清晰整潔,這樣就可以讓采摘者進得來,對果農們來說,也可以增加收入。可是一開始去整理,果農們并不理解,認為設計師們破壞了他們的種植地,占用了他們的空間,說明理由之后,終于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打造旅游路線,豐富游客體驗
對于村民們來說,實實在在的實惠是最重要的。通過半年多的建設和溝通,當看到局部環境和成果呈現出來之后,村民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積極參與到村莊建設和治理中來。
姚永光說:“村民最在意的就是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配套,我們在規劃設計開始就入戶調研尊重村民意見和建議,堅持先村民訴求和配套,后落地建設。村莊改造過程中,積極引導村民參與進來,同工同酬,發動村民參與村莊環境治理,與高等院校合作,給村民們技術支撐,為果農提供農產品展銷平臺載體,通過抖音直播等形式讓產品賣得更快,附加值更高。”
據介紹,后埠的前期策劃就是通過一產筑基,三產帶動模式,形成文化交流、研學科普等形式,鼓勵本村鄉賢開設茶室、農家樂等,同時積極吸引外來文旅資源進來,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最后形成村民、鄉賢、投資客、游客共融的場景。
當然,一個村莊的發展,思路不能僅僅局限在本村范圍內,姚永光說:“我們的規劃是將村莊與周邊大環境,即整個生態島協調發展,在吳中區傳統村落群中,找準本村的定位,做到將點的精致,融入線、面大格局。比如‘東孝西廉’的定位,就是很好的聯動。”

近日,第十批次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名單公布,吳中區光福鎮沖山村東頭、西頭榜上有名!此外,蘇州市委、市政府日前發布的“2022年度蘇州市特色田園鄉村(特色精品鄉村)命名名單”中,吳中區光福鎮沖山村漫山島東頭、西頭,與金庭鎮蔣東村后埠以及臨湖鎮靈湖村西塘一起名列其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哪日偷得浮生半日閑,漫游太湖岸,掬一捧太湖湖水,水中是寶石般的漫山。
漫山島位于光福鎮沖山村以西的太湖中,面積約1.3平方公里,是省級傳統村落。島上有南山和北山兩座山,東西兩條長堤連接兩山,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優渥,山水資源稟賦豐富。東頭、西頭、北山3個自然村就坐落在此,漫山東頭村位于漫山島東南角,有82戶村民,是漫山島上規模最大的一個自然村。西頭村在漫山島中南部,規模較小,有24戶村民。
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光福鎮和沖山村充分利用漫山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生態優勢,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全力塑造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營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
東頭村東臨太湖,背靠南山,河道在村內緩緩流過,整體格局形似三角,西頭村背面是南山,前面是池塘,依山傍水,村莊整體布局較為方正,東頭西頭與周邊自然景觀和諧共存,展現了村民尊重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理性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的思想。
一切美好的事物總會在人們開始發掘它時開始變得璀璨起來,由于環境相對封閉,外來干擾較少,東頭村和西頭村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建筑風貌。

島上擁有許多特色景點
村內的民居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多為粉墻黛瓦的江南民居,斑駁的墻面,古樸的木質門窗,精致的雕花欄桿,極具歷史年代感。每當日出日落時,霞光映襯下的漫山島更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背著竹筐的奶奶悠閑地走上鄉間小路,哼著不知名的鄉曲,水邊結束勞作的伯伯們笑瞇瞇地看著白鵝與野鴨在湍急的水中爭渡,自然與人相互依附,和諧共生。
俗話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江南水鄉的美自然也在構成建筑的每一片屋瓦磚墻上。為了保留建筑立面風貌,改造師們盡最大努力對現存建筑進行加固改造,重塑室內空間形態。
參觀者自東碼頭上島后,就能看到清乾隆年間建造的福慶橋,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橋四米多長,兩米多寬,用三塊花崗石做橋面,在當時條件艱苦的情況下,把這么重的橋面擺上去,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碼頭邊清朝時期的古井和老樹,與福慶橋的歷史一樣悠久。
漫山島上原來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的漫山小學等歷史建筑,經過改造,變成了漫山島鳥類主題圖書館,保留了漫山小學歷史的印記,展示了漫山島優越的生態資源。此外,三官堂、大會堂等歷史建筑等均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風貌。
湖島旅游已經成為休假期的工作者們放松心情的絕佳選擇,由于湖島旅游的稀缺性,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
沖山村東頭、西頭農業休閑資源條件突出、業態豐富,農耕文化和自然資源得以引申發展,將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研學、康養等產業的融合鑄造,開放后新型旅游村莊立即成為蘇州市民的網紅打卡點。
鳥類主題精品圖書館,漫山會客廳,漫山市集,漁人碼頭,“早晚有貓”咖啡館,“花時間”植物空間,“漫悠悠”親子中心,蘇式面館“見面”,烘焙美食坊“甜野”,漁家風味美食“姚記飯店”,鄉村精品西餐廳“拾未”等不同特色景點,通過市場化運營與政府開發建設相結合,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也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年輕村民返村創業就業,讓只有老人居住的空心島變成了人人向往的舒心島。


人人向往的舒心島
光福鎮和沖山村的發展建設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經過引進外部資本助力以及實地考察和論證研究,沖山村與蘇州文旅集團簽下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建設漫山島。
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沖山村堅持黨建引領,與文旅集團下屬萬和商旅黨支部共同成立“漫山島鄉村振興行動支部”,行動支部切實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升了黨支部的組織力,增強了黨支部的政治功能,為漫山島開發建設的順利推進和沖山村鄉村振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歲月能帶走西塘門前屋瓦上的風霜,帶不走江南水鄉的婉轉悠揚。一花一木一寸土,一磚一瓦一座城。取太湖之水,入碧綠苗圃,入傍水小屋,入特色田園西塘。
位于西太湖東側,騰飛路北側的西塘自然村,村莊占地面積124.5畝,有村民80戶,交通便利,建筑風格簡約,粉墻黛瓦,是典型的蘇式沿太湖村落。2020年,西塘村成功入選蘇州市特色精品鄉村建設試點名單,歷時兩年建設圓滿結束,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西塘自然村人文底蘊深厚,有柳商賢名人典故,是“明理學堂、賢者之鄉”。西塘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鄉村、匠心、家”為主線,堅持“以人為中心、以匠心為魂、為生活而設計”,不過度設計、過度施工,充分把“鄉居”“農業”“營造”“文創”“院子”有機串聯一起。
西塘村毗鄰太湖,周邊森林、水域、農田環繞,憑借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形成了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高端的菜苗往往貫徹最樸素的種植理念,西塘村高標準農田均采用綠色無公害無農藥種植方式。從空中俯瞰村莊菜園,四四方方的苗圃綠意婆娑,生機盎然,“奶奶菜園”里的菜苗郁郁蔥蔥,連纓兒都是翠綠翠綠的,葉子向四方伸著旁若無人的懶腰。
村民們以“自主管理”的模式,規范農村蔬菜種植標準,全力打造區、市級“美麗菜園”。同時通過多方面摸索研究,借助現代工業技術,將村內農耕文化和自然資源加以引申發展,依托屯墾文化,研發特色文創產品,建造鄉賢文化廣場、彩虹瀝青步道、空中花廊等新穎設施。
同時,村里的休閑農業也逐漸火熱,在特色田園鄉村,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深入體驗特色項目。全民參與“鄉建營”活動,在“向往的西塘”實踐營地中,傳遞匠心文化和精神,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融合并進。
西塘村的“繼承者們”捧起方興未艾的初期“果實”,滿腔熱忱地招呼著外界社會資本到特色田園建設中來,許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促進了村內就業問題的解決。“建設者們”在崗位上滿懷熱情,努力加速鄉村建設,為特色田園添磚加瓦。



毗鄰太湖的西塘村,生態環境優美,村莊房屋依河而建,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西塘的風采是從景中來的,它溫柔地孕育著西塘的樹、西塘的水、西塘的一方人。因此,為了保障西塘風貌的原汁原味,在保護原有硬件設施的基礎上,重塑“水田林居”,彰顯淳樸田園風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里先后對村內綠化進行完善提升,對主入口進行提升,建設地理性村口形象;對村莊內局部道路、農房屋內進行整修;完成生態駁岸、清淤、水利、駁岸照明等水系設施整理和提升;建設集生產、觀光、采摘、體驗四位一體的花果種植基地;建設村史文化館。西塘村還建立了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站和垃圾分類亭,每天上午定時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從源頭減量垃圾,將垃圾資源利用。
西塘村依河傍田,村民們臨水而居,擇水而憩。在原有的風格基礎上進行提升時西塘按照“白墻黑瓦,清清爽爽”的傳統江南水鄉風貌要求,堅持原址翻建,并靈活運用閑置建材與老舊器具塑造豐富景觀。將“匠人精神”發揮進每一處細節,重塑村莊整體江南水鄉風貌,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田園鄉村景觀格局,村莊與周邊自然環境進一步有機融合,形成屬于西塘村的美麗風景。
如今的西塘特色田園鄉村風貌已經煥然一新,像是一顆剛剛被擦干凈的蒙塵珍珠,在太湖岸綻放出明亮又溫暖的光芒。
這般美景離不開前期設計規劃的細致無缺,組織調研的全面滲透,定位系統規劃方案的合理準確。設計師全程指導現場施工,并及時根據現場實際調整設計方案,高效率地推進項目建設。設立區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并制定資金管理辦法,全面加強財政支持。西塘村作為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建設單位,擁有專項資金及獨立賬戶,資金全部用于特色田園鄉村項目建設上,為鄉村建設提供了穩定的后勤保障。
利用閑置房改建成的沙龍畫室兼具培訓教育功能,是既能休閑放松又能感受當地文化的活動場所,既新穎又合理。工棚位置改造成的可移動微型驛站,除了服務于周邊的村民外也為游客提供休憩、餐飲、交流聚會地。



屬于西塘村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