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合理的審計導向對于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推動審計治理現代化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迫切要求現行的風險導向審計向治理導向審計演進。文章在分析治理導向審計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機理基礎上,闡述了國家治理的主要特征和治理導向審計的特征,明晰了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國家審計職能定位,進而提出了探索國家治理導向審計,滿足國家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需求;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公共政策審計、治理責任審計、審計協同、審計整改、國家審計公開、審計結果運用機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治理導向; 國家審計; 實現機制; 協同; 公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 F23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2)24-0064-06
一、引言
近年來,審計環境逐步優化,審計監督領域不斷拓展,審計監督層次不斷提升,審計監督內容不斷豐富,并持續在推動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方面邁出新步伐,但審計整改結果表明,現行的風險導向審計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求國家審計不僅僅要解決問題本身,還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解決國家治理問題要求國家審計以國家治理為導向改進現有審計體制機制,從而與之相適應,由此推進風險導向審計向治理導向審計演進。治理導向審計是指站在治理的戰略高度,以治理為審計目標導向,以治理理念為依托,以治理評價為基礎,圍繞國家治理目標實施專項審計或者審計調查、收集扎實的審計證據并據以提出審計報告,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文獻回顧
李金華[1]指出,一個國家需要治理,但國家治理失效就會產生腐敗和混亂。溫姣等[2]認為建立治理導向的政府績效評估結果運用機制,改善政府績效、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蔡春等[3]構建了治理導向審計下的審計方法體系,并探討了治理導向審計下治理評價的技術手段。楊繼飛等[4]分析了治理導向審計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環境因素,指出良性的公司治理與審計互動是治理導向審計運行的機理所在。周學東[5]認為治理導向審計通過對組織治理狀況的分析,以確定審計重點和評估審計風險,進而實施審計程序,出具審計報告。張立民[6]認為許多人把“屢審屢犯”歸咎于國家審計沒能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更多的是因為國家治理體制和制度上存在問題,對審計發現的許多問題的解決和相關責任人的問責,都超越了國家審計的權限和能力。晏維龍[7]認為治理導向審計不僅要傳承現有審計的基本理念,而且要善于把當前組織治理評價的方法程序融合進來,從而實現技術與手段創新。張成林等[8]基于治理體系的需要和治理主體日益多元化的現實,政府不僅要公開自己的信息,還有責任公開非政府主體的相關信息。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拓展了研究視野,開闊了研究思路,但隨著審計環境、審計對象、審計內容以及審計目標等的發展變化,現行審計導向無法高效地實現對政府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評價和鑒證。尤其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對國家審計的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國家審計不斷探索并實施治理導向審計,以回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求。
三、治理導向審計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機理
國家治理是國家審計產生的邏輯起點、發展方向及服務目標,國家審計是以國家治理目標為導向,接受公眾委托行使監督權、鑒證權、評價權,不斷推動國家治理。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的相互作用推動了治理導向審計的產生,而治理導向審計的產生促進了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之間的協調發展。
(一)治理導向審計的目標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國家審計響應國家治理的理論與現實需求,逐漸擴大審計領域,不斷拓展審計治理邊界,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力和責任,通過對政府及其部門的財政收支情況、公共投資項目、預算決算情況、公共政策執行情況、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和評價,揭露重大違法違規違紀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嚴厲懲處腐敗問題,從而確保公共受托責任取得預期效果。其次,國家審計在發現違法違規問題的同時,審查公共權力的配置是否適當,公共權力運行制約機制是否完善,通過揭示問題、提出建議、跟蹤整改、問責懲罰、成果運用等環節服務國家治理,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最后,國家審計在查錯糾弊中挖掘的信息制約權力的濫用,提供客觀公允的信息成為不同利益群體博弈的基礎,促使公共受托責任有效履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實施治理導向審計
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國家審計現代化,國家審計現代化要求國家審計模式從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風險導向審計向治理導向審計演進。在治理導向審計下,審計目標、審計功能、審計工作態度、審計關注、審計立項、審計實施、審計內容、審計公開、審計整改都將發生新的變化。審計目標從查錯糾弊向查錯糾弊與完善制度并重轉變,從產權保護向促進國家人權改善轉變;審計功能從監督制約向治理功能轉變;審計工作態度從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對立關系向合作關系轉變;審計關注從審計查出問題向完善體制機制轉變;審計立項從政府部門委托和審計機關自主立項向政府部門委托、審計機關自主以及公眾參與立項轉變;審計實施從審計機關向審計機關與公眾參與協同實施轉變;審計內容從資金管理審計擴展到所有與國家治理相關的經濟管理活動審計;審計信息公開從管理導向的審計信息公開向治理導向的審計信息公開轉變,審計整改從問題整改向問題整改與制度整改并重轉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被審計單位及其領導干部根據國家審計查出的問題,通過健全體制、規范機制、完善制度以及優化管理,抵御相似問題的再次發生,遏制屢審屢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四、國家治理的主要特征和治理導向審計的特征
(一)國家治理的主要特征
1.國家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治理問題的復雜性和利益主體的多元性要求通過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等,形成多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機制,來實現資源和知識互通有無,以滿足其不同的利益需求。
2.國家治理過程的互動性。在國家治理導向下,各個治理主體在參與治理的過程中,通過協商與對話來消除彼此間的利益分歧、信息與知識壁壘,在互動中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互動式審計以數據生成過程為著眼點,跟蹤分析整個過程,在政府與公眾持續互動的過程中,激發公眾參與治理的熱情,實現政府利益與公共利益、不同群體利益的均衡與兼顧,促進責權利的協調及有關方的利益均衡。互聯網實現了無距離互動,移動終端實現了時空互動,物聯網實現了設備互動,信息和數據在各種互動中實現交流和共享,在不斷傳播中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9]。在信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中,信息接受者準確地向信息提供者反饋信息,信息提供者準確地回應信息接受者相關訴求[10],在信息提供者與信息接受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中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3.國家治理結構的網狀化。在國家治理導向下,政府部門的權力被重構,治理能力在網狀結構中運行。國家審計不僅要查處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領導干部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而且要深入研究經濟資源配置中存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通過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機制,防范化解風險,提高運行效率,以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同時,還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優化國家治理目標,提高國家治理績效。
4.國家治理目標的多元性。國家治理不僅要治理違法違規問題,而且要治理效益低下問題;不僅要治理經濟問題,還要治理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不僅要治理腐敗問題,還要治理怠政惰政以及影響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問題;不僅要治理公共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問題,還要治理公共產品供給與公眾需求不匹配問題;不僅要治理危及當代人生存發展的問題,還要治理危及子孫后代生存發展的問題。
(二)治理導向審計的特征
1.全流程審計理念。事前審計實現“未雨綢繆,預防違規”,事中審計實現“過程監控、防微杜漸”,事后審計實現“懲治違規、以儆效尤”。國家審計提前介入,憑借專業的審計技能、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審計態度[11],借助審計新技術、新方法,以科學的定性、準確的措施讓被審計對象真心信服,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充分發揮國家審計的治理功能。例如,江蘇省無錫市開展民選審計,在審計立項前通過網絡公開征集公眾的意見和建議,選擇公眾普遍關注的審計項目進行審計立項,促進審計立項的科學化、合理化,滿足多元化利益的需求。
2.實行動態審計。公共權力運行的動態性要求實施動態審計。國家審計以具體事項為依托,結合審計實際情況確定監督內容,將審計時效性從事后審計向動態監測轉變,運用追蹤溯源法,及時發現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領導干部經濟活動正在發生的可疑跡象以及違背常規、常理的各種審計疑點,快速鎖定審計疑點,提高審計效率,變“事后救援”為“事前預報”,并及時提出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審計意見和建議,提高國家治理績效。
3.推廣參與式審計。國家治理僅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多方利益主體的平等參與、共同協作,通過利益表達滿足自身合法權益,避免利益矛盾、沖突的激化。隨著國家治理日趨復雜,政府不具備完全的治理能力,僅僅依靠審計人員來高效完成審計任務已經不太可能,需要其他治理主體積極參與審計過程,共同分析違法違規違紀問題產生的體制機制原因,在溝通中發現潛在的風險,探討應采取的有效措施,從而降低整體風險水平。
4.維護治理核心機制的運行。國家治理的核心機制是合作。合作包括人的合作、制度的合作、機構的合作以及技術的合作。在審計立項、審計實施、審計公告、審計結果運用方面需要審計機關與相關政府部門、公眾的合作;在重大審計項目中,不僅需要中央審計機關與地方審計機關的合作,而且需要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之間的合作;在環境審計、自然資源審計、碳排放審計、人力資源審計中,需要審計機關與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監督、政策評價、政策修訂等方面的合作;在聯合國審計項目中,需要國際審計組織及其成員的合作;在審計結果運用中,需要黨委、人大、政府、紀檢監察等部門的合作。通過合作實現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帕累托改進。
五、國家治理導向下國家審計職能的合理定位
(一)風險預警職能
防范和化解風險作為國家審計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增強防范化解風險的本領和能力。第一,審計機關通過跟蹤審計、持續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及時發現違法違規違紀的苗頭性問題,揭示潛在的風險點,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提出防范風險的建議,促進政府建立有效的風險治理機制,防范和化解風險,從而提升國家應對風險的能力。第二,國家審計不僅要治理現實的公共問題,而且還要治理潛在的公共問題。國家審計應具備為政府提供處理潛在問題的預測能力。通過消除其可能演變為現實的公共問題的隱性因素,預防潛在的公共問題演變為現實的公共問題,實現預防治理效果[8]。第三,國家審計不僅預警經濟事項風險,而且檢查經濟事項背后的制度設計和機制運行中存在的潛在風險,發揮對國家治理風險的警示作用[12],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第四,審計機關建立風險預警模型,預測國家治理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提高對財政經濟風險的感知能力。
(二)監督評價職能
公眾與政府之間的受托責任關系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國家審計不僅要對政府負責,而且要對公眾負責。國家審計關注政府在預算執行中的責任及其有效性,監督評價國家財政收支、國有企事業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監督評價黨政領導干部及國有企業領導人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促使這些受托經營者在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時,切實履行對人民的公共受托責任。
(三)維護市場秩序職能
市場經濟中充滿著競爭,自發競爭的結果會使市場經濟出現失靈,而且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進入寡頭市場,甚至是壟斷市場,進而破壞競爭,這就需要運用審計秩序職能加以調節。通過對市場秩序運行情況的審計,揭示和處理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完善體制機制,彌補和糾正市場經濟自身存在的缺陷,從治理層面來解決問題,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促進市場經濟秩序的良性運行。國家審計通過對信息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公開等環節進行審計鑒證,監督管理者的行為,減少市場交易成本,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四)績效評價職能
國家審計通過評價政府及其部門公共資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公共權力運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執行情況及結果,不僅要揭露經濟社會運行中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和濫用權力的行為,而且揭露造成違法違規、濫用權力等現象的治理層面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國家審計不僅針對發現的問題分析其背后的制度缺陷或者漏洞,而且主動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提出改進建議,從而為國家治理提供及時、客觀、可靠的信息,提高政府的決策水平和治理能力。國家治理導向下,通過提高審計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確保審計監督的效力和效果。
(五)系統修復職能
在治理導向下,國家審計不僅要發現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治理問題,而且要通過揭示體制障礙、矯正機制扭曲、彌補管理漏洞,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防止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審計機關在征求利益相關者建議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提出科學合理的審計建議,委托人、代理人采納和實施審計建議,最后審計機關實施后續審計,跟蹤審計建議實施情況,通過預警、揭露、抵御等功能把問題或潛在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發揮系統修復功能,抑制違法違規問題再次發生,確保國家安全。
(六)信息溝通功能
在現有的審計環境下,審計機關主動出擊,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在審計項目選擇、審計過程實施、審計結果公開、審計結果運用、審計問責等方面,加強與公眾溝通,提高國家審計治理效率效果,用實績贏得公眾的信任,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六、治理導向下國家審計功能的實現路徑
(一)探索并實施國家治理導向審計,滿足國家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需求
構建合理有效的治理結構,既是履行受托責任的要求,也是受托責任擴張的內容[13]。將國家治理的內涵與國家審計功能相結合,圍繞國家治理需求制定審計策略,開展審計工作,創新審計目標、拓寬審計范圍、實施審計調查、評估審計風險、收集審計證據,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審計意見和建議,維護各級政府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實現“治理引導審計、審計服務治理”的目標。即在治理評價的基礎上,通過明確國家治理目標→分解國家治理目標→提出備選的可行性方案→收集方案的有關資料→評價國家治理風險→確認審計重點與估算審計風險→實施審計程序→提交審計報告→實施審計整改和審計問責→運用審計結果,遏制政府在治理時的違規和浪費行為,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經濟責任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國家治理的關鍵是明確責任、落實責任。隨著國家治理朝“善治”目標的轉型,領導干部所承擔的公共受托責任從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向受托社會責任演進,經濟責任審計要適應國家治理需求的變化,圍繞黨政領導干部如何使用權力展開,不斷拓展和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依法揭露和懲治腐敗分子,防止權力腐敗現象的發生,糾正領導人員在管理、使用上存在的問題,保證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并提出在改革體制、健全機制、改善制度、優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議,有效促進國家治理的完善,提升國家治理效率。具體來說,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主要為審查領導干部是否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是否正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決策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是否經濟且有效地履行了職責;是否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是否依法行使權力,是否主動、及時、準確公開財政預算決算等政府信息;審查有無違法違規違紀行為,科學界定領導干部的權力和責任,有效防止權力濫用。經濟責任審計通過評價領導干部任期全過程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考核領導干部的任期內政績水平,為治理責任的歸屬提供充分的依據,做到理性決策、用好財權,從而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責任,同時促進政府及其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優化配置財政專項資金,完善領導干部監督機制,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持續推進審計成果轉化為國家治理能力,切實為政府宏觀管理服務,實現“責任”“廉潔”等治理目標,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三)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績效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績效是國家治理亙古不變的追求目標,也是一直沒能很好解決的關鍵問題。在當前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公眾不僅對審計機關查處違法違規問題寄予厚望,而且關注公共資金的運營績效。這就要求國家審計在開展合法合規審計的基礎上,對政府管理行為的效果和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既要依法揭示問題,又要客觀肯定所取得的成效,促進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管理職能[14]。同時,對政府工作績效進行監督和評價,降低政府行為的盲目性,減少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等浪費公共資源的行為,以及減少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決策的準確性,維護公共利益,促進政府高效運行,實現“高效”等治理目標。另外,在編制下一年預算時,要將歷年決算出現的問題作為重要因素考慮進去,分析預算編制是否科學,從而強化預算編制績效評價的激勵作用,以優化政府職能,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益。國家審計機關從關注經營責任績效向關注治理責任績效轉變,降低國家治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公共資源的配置績效,從而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
(四)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公共政策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首先,通過公共政策制定審計監督決策過程。審計機關通過分析審計公共政策的制定理念是否科學和符合法定程序、公共政策內容是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公共政策是否反映民間的呼聲,揭露公共政策制定的缺陷與漏洞,督促相關部門及時矯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其次,通過公共政策執行審計促進公共政策落實。政府部門的領導干部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本部門利益最大化等目的,對公共政策有可能不執行、變相執行或者選擇性執行。國家審計通過監督公共政策的執行情況,審查政策是否已經執行、政策執行的程度、政策執行的效果,督促公共政策有效執行。最后,通過公共政策信息反饋為公共決策提供參考。審計機關通過公共政策審計,有效地獲取全面、真實的審計信息,防范異化、扭曲的公共政策可能出現的風險,實現“公平”“公正”等國家治理目標[15],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五)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治理責任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治理責任審計是通過審計監督以評價與解除治理者相關受托責任。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既提高了國家治理的難度,又增加了國家治理的風險。這要求作為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免疫系統的國家審計,順應國家治理的需要和變化,審計生態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國家安全問題等,以履行受托的治理責任。例如,隨著國家人口治理政策從限制人口過快增長向促進人口增長轉變,這就要求國家審計及時對“三胎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評價,掌握“三胎政策”執行的第一手資料,挖掘“三胎政策”執行效果欠佳的原因,向政府部門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門及時提出科學合理可行的審計建議,以供政府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政策,保證“三胎政策”的落地,達到預期的人口治理目標,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六)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審計協同,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審計協同包括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治理手段的協同運用以及不同問題的協同處理[16]。(1)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第一,國家審計與國家其他權力監管主體的協同。國家審計與國家其他權力監管主體相協同,充分發揮各個權力主體的治理優勢,對審計成果進行深加工,提高審計成果對問責的貢獻,減少監管的缺位或錯位,提高監督資源效率。第二,國家審計機關的協同。各級審計機關統籌規劃審計年度計劃、審計項目實施、審計結果公告、審計成果運用等,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益。第三,國家審計與社會相關監督主體的協同。國家審計可以向社會審計購買審計服務或廣泛地吸收社會審計參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獲取國家審計治理協同效應,從而不斷提升國家審計能力,有效遏制權力腐敗現象。第四,國家審計與公眾的協同。國家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要求國家審計與公眾協同,既可以發揮公眾的舉報線索作用,又可以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甚至在審計全流程中通過審計機關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不斷提升國家審計治理能力[17]。(2)治理手段的協同運用。治理手段的協同運用具體包括激勵與約束的協同運用,法治與德治的協同運用,人防、物防與技防的協同運用,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運用,預防與懲治的協同運用,市場看不見的手與政府看得見的手協同運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與橫向互動協同運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教育手段協同運用,審計監督功能與審計服務功能的協同運用,審計問責與公眾問責的協同運用,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的協同運用等。(3)不同問題的協同處理。例如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與行為性失真的協同治理,審計信息公開與審計信息保密的協同處理,概括式審計信息公開弊端與列舉式審計信息公開弊端的協同處理,主動腐敗、被動腐敗、無意腐敗的協同處理,審計全覆蓋與突出審計重點的協同處理,審計監督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領導干部與審計機關自我監督的協同處理,公眾審計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審計資源有限的協同處理,審計治已病與防未病的協同處理等。
(七)推進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審計整改,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審計整改是審計發揮治理作用的重要保障。國家審計的目的不僅僅是查處問題,更重要的是查處問題后得到有效的整改,更好地促進國家治理。治理導向下的審計整改不僅要抓好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而且要抓好制度的整改。(1)建立審計整改結合機制,在審查發現問題時,及時與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領導干部進行溝通,提出整改建議,做到邊審邊改。(2)制定治理導向的審計整改計劃,定期針對整改情況進行全面跟蹤檢查,獲取被審計單位的整改信息,并有重點地對整改單位進行回訪,以檢查和督促整改,增強審計整改的時效性。(3)建立審計整改聯動機制,由紀檢監察、發改委、審計、財政、稅務等部門密切協作配合,通過聯合整改督查、通報和公告等方式跟蹤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加大審計整改督促力度,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國家審計的治理作用。(4)對整改不力、“屢審屢犯”和“屢審不改”的單位和個人,加大責任追究及處罰力度,提高審計整改的威懾力,確保審計結果發揮效用,讓公眾滿意。(5)建立審計整改責任追究制度,層層落實整改責任,以確保審計發現問題得到公正的解決,違法違規違紀干部得到應有的懲處。定期組織對存在問題整改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到位,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得到采納[18],堵住漏洞,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八)推進治理導向下的國家審計公開,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審計信息公開為公眾參與國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條件,并得到廣泛認可。國家審計公開的內容,不僅要公開審計發現的問題,而且要公開經審計未發現問題的信息;不僅要公開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及結果,而且要公開相應的追責問責情況;不僅要公開整改不了的問題及原因[19],而且要公開一些信息反饋信箱以及設立舉報電話等,讓公眾反饋的信息得以互通。通過審計公開,讓公眾看到自己的代理者是否完成了其應履行的受托責任,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利于存在類似問題隱患的其他單位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促進國家治理機制的完善。另外,公眾通過審計公開了解國家各類信息,可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建議,預防政策風險,在較大程度上減少腐敗和浪費,進而促進國家善治。將審計信息公開與治理現代化相契合,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建議,不斷優化完善制度,增強領導干部履職意識,提高問題整改的成效,以減少乃至不發生問題。
(九)完善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審計結果運用機制,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目前,審計結果的利用率偏低,削弱了審計結果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影響了國家審計治理功能的發揮。建立審計結果運用機制,使審計結果有效用于干部警示教育,用于防范化解風險,用于干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管理工作,用于公務員考核和獎懲,用于解決公眾反映的問題,用于加強內部管理,用于懲治和預防腐敗,用于編制安排財政預算的參考,用于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用于黨風廉政建設,用于推廣先進經驗等。國家治理導向下的審計結果運用,有助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促使政府部門改善績效,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李金華.關注責任,完善治理,促進民主與法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1):1-3.
[2] 溫姣,王丹云.治理導向的政府績效評估結果運用機制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2):86-90.
[3] 蔡春,楊曉磊,劉更新.關于構建治理導向審計模式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9(2):89-92.
[4] 楊繼飛,田昆儒.治理導向審計模式內涵及運行機理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9(10):55-57.
[5] 周學東.內部審計在央行治理中的角色[J].中國金融,2012(23):53-54.
[6] 張立民.國家治理視角下的國家審計信息觀[J].會計之友,2014(36):4-9.
[7] 晏維龍.國家治理框架下國家審計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張成林,石柱君,彭東立,等.基于治理導向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1):124-129.
[9] 陳言.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道德教育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10] 熊林春.大數據時代農村公共危機防控:信息能力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11] 王培,周少燕.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國家審計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11):191-192.
[12] 陳靜.基于治理導向的國家審計功能拓展[J].審計月刊,2012(8):16-17.
[13] 梁小平.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國家審計問題研究[J].綠色財會,2012(7):40-43.
[14] 修海妮.國家審計推動完善國家治理的路徑探析[J].商,2014(15):74.
[15] 鄭杰.治理導向下軍隊審計功能的實現機制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
[16] 楊博.分配改革視域下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研究——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實踐[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17] 靳思昌.審計信息公共服務促進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研究[J].會計之友,2021(11):144-149.
[18] 馮建新.新常態下基層央行促進審計成果運用的探析[J].商業會計,2017(12):70-72.
[19] 孫夏賦.“屢審屢犯”如何遏制[J].中國審計,20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