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蕾,馬凱旋,張妍
【設計研討】
天津市井文化意象元素的提取與創意設計研究
鐘蕾,馬凱旋,張妍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準確探究出用戶對市井文化產品的創新設計偏好與需求,進行天津市井文化意象元素創意設計研究。運用文化三層次理論對天津市井文化的意象元素進行拆分探究,結合Kano模型對文化屬性進行品質要素分類,對應消費者偏好滿意度分析,挖掘出用戶對市井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要素,將需求要素對應的目標意象進行可視化表達,明確可用于設計的意象元素。得出天津市井文化元素屬性中的形態、色彩、情感共鳴、審美價值情趣是魅力型需求;實際生活使用需求、具有故事聯想性、互動體驗性是期望型需求,當創意產品滿足這幾項設計要素可以提高用戶滿意度。通過文創產品的文化功能屬性確定,優選天津市井文化意象元素,完成文化元素有效應用于生活,從而為市井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設計提供參考。
市井文化;意象元素;Kano模型;文化層次;產品創新
市井文化與大眾文化、眾樂情懷共同組成了中國城市文化的獨特風味,市井文化由多種底層文化發展興起,傳承地域的人文精神內核,反映著市民的原生活狀態,是重要的中華文化資源庫。其中天津市井文化是傳統市井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漕運市井文化、文娛市井文化為主,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隨著農村快速城鎮化讓傳統市井文化與百姓生活漸遠,將市井文化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檢索得出:近十年來,市井文化未受到學術界太多關注,與地域文化、非遺文化等詞相比,熱度較低,理論研究內容呈現緩慢增長,以天津市井文化為關鍵語檢索數據平臺獲得文獻不足10篇。且研究內容以歷史文化街區、市井生活、建筑、服飾、公共空間為主。在產品設計、文創設計領域匱乏。
天津有著“河海要沖”“畿輔門戶”之稱,漕運碼頭和商業發展形成了早期商文化與消費文化,又因歷史上大批移民過來的安徽人帶來的徽文化,以及受租界影響的西方文化,所以這樣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在多種文化碰撞、沉淀中逐漸形成了天津獨有的市井文化。發展至今,人們提到天津文化特點,很難一言以蔽之,它并不像北京這樣顯著的皇城根文化特征,江南地區的代表吳越文化特征。天津的市井文化并不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簡單匯聚,而是多元文化匯聚,包容發展的。
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依托漕運的碼頭發展商貿業,漕運物流工人與商貿人員成為當地占比較大的市民構成。大批底層民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自然形成了獨有的生活習慣和休閑娛樂方式,如漕運發展帶動碼頭商業文化繁榮,吸引了眾多相聲演員在此撂地表演,為工人釋放壓力,提供娛樂。因此,最早期的相聲語言都是飽含碼頭風格,如“咱說膀大力啊”就是天津獨有的方言形容實打實靠得住。起初為從事航運的親人祈福而信仰的媽祖文化,后由政府出面組織廟會,祈福平安,百姓開始聚集于此游玩,逐漸形成集信仰、文化、商貿、娛樂一體的天后宮廟會活動。可見,漕運文化對天津市井文化的歷史積淀產生重要影響。
天津的租界文化,給天津本土文化帶來了矛盾與對立特征,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的碰撞,從而催生了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如高雅情調的西式起士林餐廳與街頭特產小吃煎餅果子都是天津人們對美食的印象。當傳統的中式建筑與高低不一的洋樓建筑在眼前同時呈現那一刻,會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個城市中西文化碰撞與共存發展的風貌。
津派特色的市井文化,從天津城市與天津市民的生活中發展起來,也滲透在天津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精致的飲食文化,花樣繁多;幽默風趣的天津方言、相聲曲藝等都顯示著天津的生活文化氣息,以下針對天津市井文化深入剖析分類研究,見表1。
表1 天津市井文化的構成分類

Tab.1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
“意象”是“意”與“象”的協調統一,是內在文化與外表形式的結合,是文化里面獨有的審美。市井文化中的意象元素承載著社會歷史變遷與底層文化積淀的具體內容,在設計中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文化內涵。
意象元素的提取流程主要為3步(見圖1):一是收集素材庫,設定篩選條件,通過用戶感知評價對意象元素進行分析,篩選出可用于設計的元素可視化表達;二是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設計元素進行屬性確定,提取、歸納出造型、色彩、肌理、紋樣、功能、情感等特征要點;三是選擇具體設計方式如單一目標意象設計、多維目標意象設計、形態仿生意象設計,經過用戶的使用場景、偏好風格等約束條件,最終輸出設計方案。
2.2.1 Kano模型原理及其應用
Kano模型是以研究品質要素與消費者滿意度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品質屬性與消費者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確定文化元素的品質分類[2]。將Kano模型應用于天津市井文化創意產品研究中,分析市井文化意象元素的品質類型,得出消費者對市井文化文創產品的偏好特征作為設計轉化要點。
2.2.2 基于文化層次理論對市井文化意象元素屬性確定
將意象元素按文化層次劃分與產品設計要素對應,確定市井文化意象元素在不同文化層次的產品屬性。外在文化層次對應“象”,是具體的,有形的物質,所呈現的產品屬性為形態、材料、紋樣、色彩等;內在層次對應“意”,是無形的意識,所呈現的產品屬性為文化傳承、價值認同、內涵精神、情感回憶等;中間層次既對應“意”又對應“象”,呈現為功能、技術、工藝、體驗、習俗等屬性。根據消費者對不同文化空間層次屬性的偏好,分析不同文化空間層次的意象元素與設計的聯系性,找到設計要點,見圖2。
2.2.3 天津市井文化產品文化屬性品質分類
根據天津市井文化涉及的不同產品類別展開意象元素樣本收集工作,最終選擇20個文創設計方案(見表2)作為樣本,通過問卷星發放,統計“喜歡、理應如此、中立、可以忍受、不喜歡”這幾種選擇出現的頻次,通過Better-Worse系數,計算出消費者對市井文化產品不同需求的比例,確定文化屬性的品質分類,見表3。

圖1 意象元素提取方法與流程

圖2 意象元素文化層次劃分與創意設計聯系性
表2 文創案例

Tab.2 Cultural and creative cases
注:樣本1—10為天津本土文化文創,樣本11—20為其他地域文創。
表3 市井文化文創產品Kano模型品質分類

Tab.3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marketpla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y Kano model
注:A:魅力需求;O:期望需求;M:必要需求;I:無差異需求;R:反向需求;Q:可疑結果。
在以上14個維度的文化屬性中,屬于無差異需求的有3個(“運用傳統材料”“運用傳統文化色彩”“文化傳承與傳播”);屬于期望需求的有4個(“實際使用功能”“故事講述聯想性”“互動體驗性”“喚醒游覽記憶”);屬于魅力需求的有7個(“應用造型形態”“應用傳統紋樣符號”“傳統手工藝”“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習俗風土人情”“具有情感共鳴”“審美價值情趣”)。在相同屬性的需求內,綜合Better-Worse系數絕對值進行優先排序:從外在層次看,紋飾>色彩>形態>材料;從中間層次看,功能使用>手工技藝;從內在層次看,情感共鳴>審美價值情趣>喚醒游覽記憶>特色文化風土人情>互動體驗。
基于以上Kano模型所得出的消費者偏好分析,在外在層次的幾個維度中,僅紋樣與形態屬于魅力品質,其他如材料、色彩等均屬于無差異品質。在審美價值被滿足時對其造型材質工藝等關注度不高,實用性、故事聯想性、互動體驗性,可以喚醒記憶的產品更受消費者期待。因此,在市井文化產品創新設計過程中,將提取的意象元素文化屬性與文化三層次的外在、中間與內在相對應,提出天津市井文化意象元素創意產品設計的轉化路徑:“以物載道,以形延意”“情感鏈接,傳遞精神”“以新技術,呈新形式”,使天津市井文化在現代生活中以新的形式延續,見圖3。

圖3 天津市井文化意象元素的設計轉化路徑
“載道”是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用器物傳達理念、內涵、精神等。在市井文化產品創新設計中,運用具象物質如形態、紋樣、符號、色彩等元素是一種直觀明了的轉化方式,將單一的圖案或造型直接套用在文創產品的模板上,雖然也會有銷售市場,但是很難獲得消費者喜愛,無法成為生活所需。因此,在轉化時應積極拓展形態符號等外延形式與內涵,并多元化應用,以產品的形式承載文化,滿足民眾生活所需,從而驅動消費。
在天津市井文化中,“意”呈現為天津人特有的文化內核,是一種低姿態,底層百姓自娛自樂的精神。“象”呈現為天津人隨性的生活方式,如遛鳥,斗蛐蛐,聽相聲等行為,承載天津市井文化內核,這些內在層次的意識形態精神與中間層次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都需要外在的物象形式進行表現,通過設計融入人們生活,傳達內涵與精神,研究思路見圖4。

圖4 意象元素的拆解研究
在將意象元素提取進行設計轉化時:第一,從整體上把握天津市井文化表現出來的態勢與氛圍,從最初漕運工人為了放松取樂聚集天橋看相聲,到現在人們下班后去名流茶館、德云社,喝茶聽相聲,都體現天津人重娛樂享受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天津悠閑慢節奏的城市格調。通過取象表意,例如在智能家居設計中增加趣味互動性和氛圍的營造,讓人們在快節奏工作中可以慢下來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傳遞樂觀有趣的生活態度。第二,關注“意”的延伸與發展,不能籠統概括。對比不同時代背景下,“意”所傳達的人文內涵,并充分結合所要設計的領域或品牌自身的特點進行提取與應用。第三,找尋自身美學價值,歷經歲月考驗而發展至今有其獨特的裝飾美學,從色彩搭配、造型結構、材質質感、到紋理走向等方面都要深入挖掘,找到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并運用在符合的設計領域中。例如天津市井文化中的鳥籠文化,鳥籠這個物質本身便蘊藏著豐富的價值,是遛鳥賞鳥的裝載工具,有實用價值;是手工匠人的商品,有市場經濟價值;國家大力扶持非遺文化與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讓鳥籠的制作工藝得到了發揚,有工藝及收藏價值。第四,物象高度精簡概括,以圖像化的方式對物化對象組織處理,最終以精簡的形式傳遞文化內涵。例如鳥籠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圓拱狀造型,豎條柵格排列有序,現代很多產品設計及建筑設計都利用這個獨特的造型進行相關設計表現,給人最直觀的文化感染力,受到大量消費者的喜愛。
天津市井文化創意產品與天津文創產品最大的區別在于天津市井文化來自普通底層百姓生活,在做設計時首先要滿足大部分民眾的生活,要具有現實使用功能,符合天津人們閑適的生活狀態。通過意象元素的分層次研究對天津市井文化的特征內涵進行解讀,從視覺感染、實際使用、再到潛移默化的文化積淀,完成市井文化元素的有效應用,達到傳承發展天津市井文化的目的。
在天津市井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對文化意象元素的提取,核心是內在層次的文化屬性,如情感共鳴、故事性、喚起旅游記憶等。然而市場同質化的產品種類和簡單粗暴的紋樣復刻形式,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認同與情感認同。
在設計時,將消費者按情感需求的不同可分為本地市民與外地游客這兩類(見圖5)。在市井文化中,本地市民是體驗者角色,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本土市井文化,衣食住行都飽含著市井文化的內核,傳承市井文化。外地游客作為旁觀者角色,通過本地的風土人情、建筑景觀、文娛游樂等多方面了解到市井文化,起到傳播市井文化的作用。由于角色定位不同,情感需求的差異化,在針對市井文化做相關設計時,不能一概而論,要明確面向的用戶群體,充分把握不同用戶對市井文化的情感,從而傳遞城市精神。

圖5 意象元素對不同受眾群體的情感化需求圖解
將市井文化進行情感移植到設計中,實質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將城市故事講述出來,讓消費者感受到這座城市魅力。文和友是長沙這個城市的講述者,在意識到簡單的文化構建已經無法有效激發消費者的興趣點后,通過深層次切入受眾群體的情感價值觀,復原并重構故土的場景化故事,建立鮮明的長沙市井文化標簽。這種情懷化的移植手法,使本土居民把文和友當成在長沙的另外一個“家”,是熟悉的生活;外地的游客也因好奇心理會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感受老長沙最有市井氣息的城市生活。在做深圳和上海等其他城市的文和友時,秉承“一城一品”“一城一情”的方式去構建,將每座城市的故事用現代人們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不僅是文化的一種呈現,更是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
在設計轉化的過程中,要找到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之間的平衡點來詮釋文化,并順應現代社會。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快速又全面的視角進行文化藝術的傳播與普及。通過關注用戶體驗與行為習慣,將傳統文化用可感知的方式加以保存與呈現,使用戶更真實全面地感受文化所傳遞的信息與精神。
例如通過數字庫對市井文化構成進行分類建檔存儲,具象的元素物質形態如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等作品可以進行三維建模,將制作工藝流程進行多維度展示、更詳細記錄,以及作品線上展覽,動態體驗等。如圖6—7所示,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數字文物庫”,上海博物館推出線上瀏覽網站,可以實現云展覽,沉浸式體驗。抽象化的元素部分通過數字技術再現情景,打造虛擬空間,如同“故宮全景虛擬游覽”網站,讓現代的人們可以跨時空對話過去的天津市井文化,從天后宮廟會了解天津漕運碼頭文化發展,到梨園行感受那個年代的相聲曲藝,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的“根”。

圖6 故宮數字文字庫

圖7 上海博物館線上展覽
利用數字化技術使傳統市井文化迎合新的生活方式,刺激需求。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制作也可以進行手工藝制作直播并線上互動體驗等,通過這種新形勢讓更多普通人了解到天津市井文化,讓這些文化不只為學術者所研究,也應回歸到大眾生活,以此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在網絡時代的沖擊下,不能再持固有態度,科技的發展是推動力,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加持,拓寬市井文化發展模式,重新審視市場需求,著力于傳統市井文化與新時代民眾的生活共融,碰撞出新一代的市井文化。
在2021海峽兩岸設計營的《天津在地性文化創意設計研究》主題中,筆者選擇了天津地域具有市井文化特征之一的鳥籠文化進行意象元素提取并提出設計構想。通過百度詞條巨量算數對“天津鳥籠文化”關鍵詞分析其脈絡圖,發現關聯性較強的人群年齡在24~40歲,男女占比相差無幾,其中用戶相關的興趣度表現在創意、情感、音樂、科技、動植物等方面。根據以上的調研分析,對用戶畫像的定位為追求生活品質的白領(見圖8)。

圖8 以鳥籠文化為主題的用戶相關年齡以及興趣高頻詞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此類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是多樣且復雜的,要求實現多種功能,要求多種情景得到滿足,結合Kano模型文化屬性品質分類,確定鳥籠圓籠造型、竹編柵格材料等外在層次的魅力型需求;引發情感共鳴,高審美情趣等內在層次的期望型需求;滿足實際使用功能,增強互動體驗,符合當下生活方式等中間層次需求。優選出符合以上需求可用于設計的元素進行可視化表達并匹配目標意象,具體設計方式及流程見圖9。通過智能家居設計的物質載體承載天津鳥籠文化的藝術元素、滿足多種實用功能、契合天津人們閑適的生活態度,符合消費者高審美和品質需求,最終產品效果圖及使用場景圖,見圖10—13。
市井文化通過創意手法運用到產品設計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種方式,不是目的,只有靈活運用,滿足當下民眾的實際生活,才能達到文化、設計、用戶這三者的最佳契合點,以設計傳達理念,以物承載道。
天津的早市,熱鬧喧囂:有買煎餅果子的長龍隊伍、有遛著鳥,演奏著各種樂器的場景、有買菜與商販討價還價的聲音。對本地百姓來說早市不止作為一個商業市場,更是一種隨性閑散的生活方式,是家庭鄰里情感互動的社交場所。在這種場景下,可被感知的物質對象如吃的早餐包子、煎餅、粥,盛放早餐的器具,遛鳥的鳥籠,演奏的樂器,街道、商攤等;呈現出煙火氣、交流互動、熱鬧、悠閑等意境。
在2021海峽兩岸創意設計工作營中,其中一組選擇天津本地居民的早餐飲食習慣展開,做外帶早餐盒設計。基于文化層次理論確定中間層次的文化功能屬性:早餐盒的保溫與分食功能、天津人混雜的飲食口味,要有包子、油條、煎餅、粥等;外在層次的文化屬性:傳統而又明亮的朱砂紅色彩、圓筒的形態、螺旋紋的紋樣、磨砂肌理等;內在層次的文化功能屬性:對早餐的重視、對生活的精致要求、對家庭細心照顧的情感等條件。通過以上確定的文化屬性與一個目標意象之間的對應關系并完成設計方案,具體設計方式及流程見圖14。通過此方案達到貼近本土市民的情感需求,滿足實用需求,使人們感悟到天津市井文化的核心層內涵。

圖9 多維目標意象的設計方式及流程

圖10 鳥籠造型的智能充電鬧鐘設計

圖11 鳥籠造型的音頻可視化音響吊燈設計

圖12 鳥籠造型系列化智能家居展示

圖13 在家居環境中的情境展示

圖14 單一目標意象的設計方式及流程
通過從文化三層次理論入手,分層次系統性地對市井文化的意象元素進行分析,探究意象元素的提取方式。建立Kano模型得出文化屬性并以此架構出市井文化意象元素的設計轉化路徑,以更系統全面的方式對天津市井文化創意產品進行探究,最終完成設計實踐的轉化,表明該設計路徑可行,對提高市井文化的轉化率、豐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內涵性、傳承傳統文化和傳遞天津城市精神有一定借鑒意義。
[1] 鐘蕾, 費雪晶. 天津市井文化視域下的文博產品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16): 1-9.
ZHONG Lei, FEI Xue-jing. Design of Cultural Museum Products in the View of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1-9.
[2] 李雯, 張燾. 基于KANO模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者偏好研究[J]. 設計, 2019, 32(17): 76-79.
LI Wen, ZHANG Tao. Research on Consumer Prefere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Museums Based on Kano Model[J]. Design, 2019, 32(17): 76-79.
[3] 汪天雄, 周美玉. 基于用戶感性需求的文創產品設計范式構建[J]. 包裝工程, 2020, 41(20): 14-18.
WANG Tian-xiong, ZHOU Mei-yu.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Paradigm Based on User Kansei Need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0): 14-18.
[4] 張妍. 基于津沽文化脈絡的文創產品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 工業工程設計, 2020, 2(5): 85-90.
ZHANG Y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Jingu[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5): 85-90.
[5] 賈鑫偉. 中國傳統意象元素在現代海報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J]. 西部皮革, 2022, 44(2): 132-134.
JIA Xin-wei.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China Traditional Image Elements in Modern Poster Design[J]. West Leather, 2022, 44(2): 132-134.
[6] 羅芳林. 中國傳統意象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 2008, 24(7): 89-90.
LUO Fang-l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 Traditional Image Elements in Modern Desig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2008, 24(7): 89-90.
[7] 陳墨, 余隋懷, 王偉偉, 等. 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方法與路徑[J]. 包裝工程, 2019, 40(24): 1-10.
CHEN Mo, YU Sui-huai, WANG Wei-wei, et al. Design Methods and Path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1-10.
[8] 林麗, 郭主恩, 陽明慶. 面向產品感性意象的造型優化設計研究現狀及趨勢[J]. 包裝工程, 2020, 41(2): 65-79.
LIN Li, GUO Zhu-en, YANG Ming-qing.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rend of Product Image-Based Modeling Optimiz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 65-79.
[9] 賀雪梅, 孔維佳, 鄧曉璇. 基于意象轉譯的家具設計策略[J]. 林產工業, 2020, 57(2): 55-57.
HE Xue-mei, KONG Wei-jia, DENG Xiao-xuan. Furniture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Image Translation[J]. 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2020, 57(2): 55-57.
[10] 郝婷, 張振, 范斌. 地域文化視角下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設計[J]. 包裝工程, 2021, 42(8): 276-279.
HAO Ting, ZHANG Zhen, FAN Bi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8): 276-279.
[11] 曹路路, 卿欽, 王蓉. 中國傳統造物觀的意象表達在青神竹編中的應用[J]. 西部皮革, 2020, 42(4): 116.
CAO Lu-lu, QING Qin, WANG Rong. Application of Image Express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View of Creation in Qingshen Bamboo Weaving[J]. West Leather, 2020, 42(4): 116.
[12] 夏晉, 李紫含. 基于市井文化述求的商業空間設計調查與分析[J]. 設計, 2020, 33(1): 56-57.
XIA Jin, LI Zi-ha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ommercial Space Design Based on the Appeals of Folk Culture[J]. Design, 2020, 33(1): 56-57.
[13] 張妍, 鐘蕾. 論天津文化旅游商品的情感化設計與創新[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4(4): 114-116.
ZHANG Yan, ZHONG Lei. To Discuss Emotional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Tianjin Culture Tourist Commodities[J]. Art and Design, 2014(4): 114-116.
[14] 張鑫. 簡談中國鳥籠文化的綜合價值[J].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15(11): 199-200.
ZHANG Xin. On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Bird Cage Culture in China[J]. Time Literature (second half of China), 2015(11): 199-200.
[15] 郭婧, 劉蘇.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產品情感化設計[J]. 科技信息, 2013(1): 209.
GUO Jing, LIU Su.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motional Design of Modern Products [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1): 209.
Extraction and Creative Design of Image Elements in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
ZHONG Lei, MA Kai-xuan, ZHANG Y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The work aims to accurately explore the users' preferences and needs for innovative design of marketplace cultural products, so as to conduct creative design research on image elements in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 The three-level theory of culture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image elements in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 Then, combined with Kano model, the quality elements of cultural attributes were classifie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nsumers' preferences was analyzed, the demand elements of users for creative products of marketplace culture were explored, the target images corresponding to the demand elements were expressed visually and the image elements available for design were defined. The form, color, emotional resonance, aesthetic value and taste in the elements of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 were attractive needs, while the actual life needs, story association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were expected needs. When creative products met these design elements, the users' satisfaction could be improved. By determin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 attribut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e image elements of Tianjin marketplace culture are optimized and cultural elements are effectively applied in life,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marketplace culture; image elements; Kano model; cultural level; product innov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24-0246-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24.028
2022–07–26
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天津海河文化旅游帶發展研究(E22001)
鐘蕾(1966—),女,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設計研究、民間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保護研究、設計理論與創意文化研究、區域文化與品牌塑造研究、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研究。
責任編輯: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