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勝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2021年3 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按照“十四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在科學分析產業、職業、崗位、專業關系基礎上,對接現代產業體系,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1]。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新專業瞄準技術變革產業升級,通過專業建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解決社會進步過程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問題。而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對接時代發展、數字經濟、科技進步、市場需求和新職業崗位,數字化改造培養學生數字化動手能力和數字化知識結構2大核心素質。
而新技術實訓基地可以提供培養數字化動手能力新環境,數字新空間提供數字化動手環境、數字新合作建設數字化服務產業、數字新理念確立數字化動手規則、數字新價值賦能數字化產業。未來,新技術實訓基地將打破建設實訓基地的專業分割,將高校院所(科)、職業學校(教)與行業企業(產)融合多方力量合作共建,將按需迭代對接科技與產業前沿,將鏈接全國院校專業實訓大平臺。
所以,隨著社會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將成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新方向。
2019-10-18,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9年增補專業,其中高鐵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是2019年度增補的9個專業之一,從2020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招生。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在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高鐵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更名為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從202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招生。
2019年7 月,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下發了《國鐵集團關于進一步深化高速鐵路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站段改革的指導意見》。《國鐵集團關于進一步深化高速鐵路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站段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強調:按照創新勞動組織、多專業融合的原則,在綜合維修車間設立高鐵綜合維修工崗位(現有的線路工、橋隧工、信號工、接觸網工、電力線路工崗位合為高鐵綜合維修工崗位),積極協調鐵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做好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根據學校專業的發展和建設情況,目前高鐵綜合維修技術專業2020年已招生2個教學班級共94人,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2021年已招生2個教學班級共92人,計劃2022年招生2個教學班級。結合《國鐵集團關于進一步深化高速鐵路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站段改革的指導意見》文件要求和鐵路運輸企業崗位技術人才需求,在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背景下,開展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工作,為職業院校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數字化升級改造提供參考。
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要打破建設實訓基地的專業分割,要將高校院所(科)、職業學校(教)與行業企業(產)融合多方力量合作共建,要按需迭代對接科技與產業前沿,要鏈接全國院校專業實訓大平臺。應做到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具有場景引領、科技布局、能力導向(數字化)、共享迭代、區鏈安全等特點;做到高校院所(科)、職業學校(教)與行業企業(產)融合,打造新時代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新思路[2-5]。具體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具體建設思路圖
場景引領:規劃與構建場景應用體系,提供與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新專業相匹配的場景應用、實踐平臺與環境,與產業發展同步迭代場景,讓學生在場景中動手操作。
科技布局:引入國內外一流研究機構和高校合作,讓專業院校接觸最新的科技成果,從原理概念獲得知識核心。
能力導向(數字化):將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如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等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更新知識基礎,以打造學生數字化能力體系為導向,培訓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共享迭代:通過網絡將全國各學校的新技術實訓基地進行互聯互通,建設全國職業教育實訓大平臺,實現實訓資源的共享與擴展。
區鏈安全:多方參與下的整體協同與安全,從設施、能力、聯盟、場景4個方面保障新技術實訓基地的平滑運營,同時在新技術實訓基地的管理與建設上,構建可信的新技術實訓基地服務體系,構造公平、穩定、透明的服務環境,提供精準化數字治理的能力。
在職業教育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背景下,聯合高校院所(科)、職業學校(教)與行業企業(產)等科教產三方力量,致力打造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新模式[6-9],具體如下。
通過查閱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相關文獻資料及觀察、訪問、調研,了解實訓基地建設情況,總結本專業崗位需要掌握的技術技能;根據調研結果和結合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的特點,討論新技術在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實訓基地中的建設和應用情況;根據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和應用情況,開展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專業群平臺基地建設、產業鏈微基地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10-12]。
專業群平臺基地建設包括專業群賦能服務、專業群創新服務、專業群運營服務、專業平臺服務等新技術實訓基地服務功能;產業鏈微基地建設包括按供應與服務流程為產業提供端到端的載體,為產業端到端服務,為產業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為人才培養提供平臺,保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包括教學級實訓中心和工業級生產中心,服務產業根據產業場景建設,專業團隊統一運營,企業、政府和學校共建共享。
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對接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規范和新職業場景,融入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典型實訓教學項目,融入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技術發展史、實施工藝流程、實訓工藝要求、安全操作要求、大國工匠精神等課程思政教育內容。
文獻法:收集和整理“培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訓基地管理”等相關文獻,并分析該領域研究的現狀和動態、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建議[13-17]。
觀察法:通過實地考察訪問有關鐵路運輸企業,以了解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對應實訓基地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可供參考的經驗。計劃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問卷,收集企業、學校、畢業生等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尤其在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案例法:以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為依托,以“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為主題,分析其優缺點,找出其特點,為研究積累大量典型的實踐材料。
訪談法:選擇不同區域的幾所有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的“雙高校”,對其在校教師進行訪談,了解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現狀、問題及相關人員對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看法和建議。對學校領導以及校外合作單位領導進行訪談,了解現行實訓基地建設的政策、辦法及今后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設想。
探索一條“五共同、二受益、一發展”的新技術實訓基地的模式。以“學生的發展、企業的需求,我們的目標”為宗旨,實現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培養學生、共同制定標準和實施考核、共享資源,以期望讓學生受益、企業受益,促進學校發展。探索和優化新技術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優化和開發特色符合職業院校特點,適合企業的需要、學生成長的實訓課程和實訓教材,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過渡”和職業生涯規劃的逐步達成。
在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背景下,開展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做到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具有場景引領、科技布局、能力導向(數字化)、共享迭代、區鏈安全等特點,做到高校院所(科)、職業學校(教)與行業企業(產)融合,從而打造新時代高速鐵路綜合維修
技術專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