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一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一般為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腔被覆內膜以外的其他部位出現、生長、浸潤并反復出血導致的疾病。此種疾病一般在卵巢及盆腔內產生,極少數患者會在乳腺、腹壁、尿管等位置中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及身體健康,因此需要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實施盡早診斷及治療,預防病情惡化[1-3]。超聲為臨床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常用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經陰道超聲及經腹部超聲對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診斷,探究其臨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無檢查禁忌,均存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癥狀。患者年齡25~50 歲,平均年齡(47.42±4.12)歲;痛經20 例、性交痛10 例、原發性不孕20 例、月經不調20 例、肛門墜痛20 例。
1.2 方法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為患者進行檢查,設置參數:將腹部探頭頻率調整為3.5 MHz,陰道探頭頻率調整為7.53 MHz,并分別經患者腹壁、陰道實施病灶部位探查。腹部超聲檢查過程中患者需要充盈膀胱,并為其實施多角度、多體位掃描,探查患者膀胱是否有腫塊,并記錄腫塊的大小、位置、回聲、血流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經陰道超聲及經腹部超聲的診斷結果及影像學特征,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效能與腫塊診斷符合率。統計經陰道超聲及經腹部超聲診斷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誤診率、漏診率等。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假陰性+真陰性)×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誤診率=假陽性/(假陽性+真陰性);漏診率=假陰性/(真陽性+假陰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結果分析 90 例患者中,病理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陽性84 例,占比為93.33%。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陽性83 例,陽性率為98.81%;經腹部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陽性65 例,陽性率為77.38%。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陽性率高于經腹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結果分析(n)
2.2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比較 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準確率、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誤診率、漏診率均優于經腹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比較(%)
2.3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對腫塊診斷符合率比較84 例患者病理診斷顯示實性腫塊40 例、囊性腫塊20 例、囊實性腫塊24 例。經陰道超聲對實性腫塊、囊性腫塊、囊實性腫塊診斷符合率均高于經腹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對腫塊診斷符合率比較[n(%)]
2.4 超聲影像學特征分析 超聲影像學顯示,患者盆腔內存在不均勻回聲,偶爾存在回聲團。
原發性子宮內膜異位癥一般在盆腔內發病,近幾年,由于其發病率不斷上升,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研究逐漸增多,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及研究發生了重大突破[4]。臨床研究中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排除原發性盆腔異位外,還發現另一種典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狀為腹壁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此種疾病發病原因一般為醫源性引發,患者手術過程中子宮內膜碎片及組織出現轉移,并生長在切口部位,引發腫塊。
傳統觀點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為子宮內膜超越子宮腔范圍生長。近幾年,相關學者提出,卵巢激素依賴為內膜異位中出現幾率較高的生理現象,異位內膜出現反復性周期出血同時合并癥狀時能夠被認定為子宮內膜異位癥[5]。前瞻性研究中對于內膜異位的病情變化進行生物學周期探究,發現所有女性一生中均會發生輕度及表淺的內膜內異癥,但會受妊娠、服用避孕藥等因素導致激素變化而產生自然性菱縮。相關研究表明,內膜異位的發生與女性的自身機體免疫反應異常相關。腹腔局部調控主要與內分泌、免疫因子、細胞因子、生長因子改變相關,會使患者盆腹腔內環境產生較大改變,其與內膜異位的發生及發展相關[6]。
超聲診斷屬于臨床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有效診斷方法,能夠對于病灶部位實現反復檢查,并根據患者超聲影像學特征對于囊腫的大小、形狀、范圍以及血流情況進行判斷,有效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囊實性腫塊表現一般為不均勻性陰影[7-9]。超聲影像學特征為患者腹腔及子宮直腸窩內存在不均勻回聲,并偶爾出現回聲團,其原因分析主要為子宮組織纖維化或因為出血后會形成囊腫,產生硬結。卵巢內膜異位形成后,周圍組織及囊腫后壁連接,超聲圖像一般會顯示出不均勻的顆粒大小回聲。子宮增大一般為內在性異位癥,超聲顯示出子宮壁產生均勻增厚,同時內膜出現彌漫性分布。如患者為不對稱內膜增大,圖像表現出均勻的光團及亮點。月經后囊性包塊會出現增大,超聲圖像表現出光團異常增多及囊內光點增多,并伴有實性回聲[10-13]。本次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分別實施經陰道超聲及經腹部超聲檢查,結果顯示,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陽性率高于經腹部超聲,影像學特征明顯,準確率較高。
本文結果研究顯示,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準確率、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誤診率、漏診率均優于經腹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陰道超聲對實性腫塊、囊性腫塊、囊實性腫塊診斷符合率均高于經腹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子宮內膜異位癥實施經陰道超聲準確性高于經腹部超聲,具備顯著性對比價值。
綜上所述,經陰道超聲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有效診斷方法,能夠有效提升疾病診斷符合率,降低誤診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