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娜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剖宮產技術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剖宮產手術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刺激,導致出現乳汁分泌不足、胃腸功能紊亂、疼痛、感染等并發癥,對產婦產后恢復及新生兒后期的健康均有一定的影響[1,2]。剖宮產時需要對產婦進行麻醉,而且術后的恢復要比自然分娩復雜,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減輕產婦的疼痛,加快產婦的康復。因此,本研究針對綜合康復護理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術后疼痛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3 月~2022 年1 月本院80 例剖宮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隨機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實驗組年齡22~37 歲,平均年齡(26.31±4.45)歲;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9.24±1.42)周;初產婦29 例,經產婦11 例。對照組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6.68±3.73)歲;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9.42±1.46)周;初產婦28 例,經產婦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產婦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護士要耐心的告知產婦術后疼痛的原因、治療方式及服用鎮痛藥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從而提高產婦的自信心。醫院制定相應的疼痛教育手冊,內容包括疼痛的概念、評估方法、疼痛的表達、術后疼痛的大概時間、疼痛的不良反應、術后常用的鎮痛方式、疼痛的自我管理等。②心理護理:護士應仔細分析和觀察產婦的心理狀態,針對實際心理情況制訂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達到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目的[3]。一般剖宮產及臨時決定剖宮產時產婦的心理、情緒都會出現很大的變化,會比較緊張、焦慮,所以護士要耐心的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便產婦可以更好的進行手術,同時還要對產婦家屬進行心理疏導,讓產婦積極配合手術。手術后,要積極詢問和了解產婦的疼痛情況及其心理狀態,使產婦了解術后疼痛是很正常的,這樣才能減輕產婦的不適,避免出現增敏性疼痛。護理人員應盡可能滿足產婦的需要,還要多鼓勵產婦,提高產婦的疼痛閾值;此外,在陪護產婦的家庭中要加強與家屬的配合,加強對產婦的關懷,并在精神上給予支持。③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環境氛圍,病房環境要干凈整潔,空氣流通,維持室內安靜。要加強對護士的培訓,做到規范、準確的護理操作,這樣可以獲得產婦的信任,同時也要用親切的態度對待產婦,讓產婦精神放松,減輕其疼痛。同時,要盡可能的減少探望,幫助產婦下床,哺乳、照顧嬰兒,密切觀察產婦傷口的出血、包扎情況[4]。④疼痛護理:醫務人員要時刻注意產婦的疼痛情況,如果有強烈的疼痛感,可以根據醫囑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產婦第一次下床活動時應將床頭調整到45°,先側臥位,再坐位,再下床;產婦在咳嗽、深呼吸時可以用手按壓切口,以免腹壓增加,導致傷口疼痛。可以采用音樂止痛法、松弛止痛法等讓產婦全身放松,2 次/d,30 min/次,目的在于分散產婦的注意力,減輕產婦疼痛。手術后12 h 內不能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食物,手術后忌辛辣、易產生氣體的食物。⑤哺乳護理:根據母乳哺育方法,護理人員根據嬰兒哺乳時間逐日進行教育,在住院當日向產婦介紹哺乳的益處,在手術后1 h 內實現早接觸、早吸吮、早哺乳。為使產后早期開乳,指導產婦采取臥式哺乳,術后次日進行坐姿和乳房護理,加強乳頭的護理等[5]。早期吸吮有利于產后恢復,科室提供母嬰同房,為早期吸吮、按需哺乳創造條件。早接觸、早吸吮有利于產婦在術后3 d 內乳汁分泌量增加,提高母乳喂養信心,從而提高全母乳喂養率。
1.2.2 實驗組 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產后康復評估:產婦產后康復要有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如盆底肌器官脫垂,要通過陰道檢查進行判斷。要做好盆底肌力的檢查,還要結合內診和肌墊的評價[6]。腹直肌分離應與B 超及醫師手檢相結合,以全面評價。B 超檢查可以判斷子宮的修復情況,而通乳、催乳、盆底康復等則需要更多的專家進行全面的檢查。②個性化康復計劃:在上述專業的檢查后找出問題,再制定針對性的產后恢復計劃,根據產婦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措施。如產婦咳嗽和打噴嚏出現漏尿情況,即可以確診為壓力性尿失禁,但在檢查盆底肌、肌墊檢查時發現產婦伴有高張、重力性尿頻尿急和夜間尿頻等癥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先解決急迫性尿失禁,然后再解決壓力性尿失禁[7]。在確定康復治療方案后選擇合適的設備,根據病情調整儀器,實現個性化康復計劃。③盆底康復方案:針對盆底器官脫垂,采用電刺激+Kegel 模式療法,2~3 次/周,30 min/次,肌力達到3 級以上,再進行腹直肌分離修復[8]。產后康復要及時通過正規的產后康復機構進行評估,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制定相應的康復方案,然后再實施。④膳食指南:科學的膳食有助于產后康復,因此在術前和術后進行合理的膳食指導是十分必要的。手術前和手術12 h 后可以進食魚肉、雞湯等高蛋白質和高纖維食物,因為術后腸道蠕動受到了抑制,會出現腹脹,所以術后穴位按摩對消化系統有一定的促進作用[9]。術后6 h 后按摩合谷、天樞、足三里等穴位,主要是由于神經的傳導反射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從而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10]。產后若能及時補充充足的營養,對順利進行哺乳也是有益的。建議產婦多食魚湯、面湯、蔬菜湯、肉湯等易消化的食物。⑤康復治療:在產后初期,針對有疼痛感的產婦,醫務人員可對產婦進行局部冷敷,并鼓勵其進行適當的運動和按摩,以減輕產婦的疼痛,使產婦盡快恢復。手術后12~24 h 內應拔除尿管,并鼓勵產婦在2 h 內自行翻身,使其身體逐漸恢復。24 h 后如果無特殊情況,可以鼓勵產婦下床活動[11]。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護理滿意度,開始進食、排氣、自主排尿、第一次泌乳、住院時間,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
1.3.1 護理前后疼痛評分 護理前及護理24、48、72 h 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定產婦的疼痛情況,分值范圍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12]。
1.3.2 護理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產婦滿意度,分為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4、48、72 h 后,實驗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開始進食時間、排氣、自主排尿、第一次泌乳、住院時間比較 護理后,實驗組開始進食時間、排氣時間、自主排尿時間、第一次泌乳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開始進食時間、排氣、自主排尿、第一次泌乳、住院時間比較()

表4 兩組開始進食時間、排氣、自主排尿、第一次泌乳、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為2.50%(1/40),對照組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8/40)。實驗組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剖宮產手術應用日益廣泛,但手術風險高,并發癥多,切口恢復緩慢。在剖宮產圍術期對產婦實施持續有效的護理是降低剖宮產術后并發癥、促進子宮恢復的關鍵,產后康復治療可以幫助產婦恢復產后的生理功能,促進盆底肌肉力量的恢復[10]。
本次研究中對剖宮產產婦實施綜合康復護理,通過先評估、再制定個體化康復方案可發揮良好效果。其中針對盆底肌損傷和盆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有諸多優點。剖宮產會引起子宮的應激反應,對盆底肌肉、筋膜和韌帶有一定的損傷,從而影響子宮的正常位置,導致子宮脫垂、子宮后屈、直腸膨出等問題[11]。因此,為了促進產婦子宮恢復,產后康復治療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12]。以往,在剖宮產產婦的常規護理中多采用健康教育、母嬰接觸的方式,可以幫助產婦完成角色的轉變,但在護理過程中對產婦的子宮恢復情況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產婦的子宮復舊情況不理想[13]。而綜合康復護理中產后康復治療是根據剖宮產產婦的具體情況設計的一套能夠促進產婦心肺功能的康復訓練,從而提高產婦的身體狀況[14]。在進行盆底功能恢復的同時還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下肢水腫等癥狀,同時還可以進行盆腔功能訓練,以修復盆腔肌肉,促進盆腔肌力的恢復,從而加快患者的恢復。另外,通過實施盆底康復方案,可以有效鍛煉產婦臀部肌肉、腰背部肌肉,促進惡露排出,縮短子宮恢復時間。對產婦實施盆底肌康復方案可治療子宮脫垂,通過自行控制盆底肌收縮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環,提高相應的神經細胞的興奮度,從而促進盆底肌肉的功能恢復[15]。關于產婦腹直肌分離情況,引起腹直肌分離的原因有很多:①激素效應:妊娠期間產婦大量分泌黃體酮,使腹肌周邊的結締組織失去彈性,而隨著胎兒的增大腹直肌向兩邊牽拉,一旦牽引力超過了結締組織的彈性,腹白線就會破裂,從而造成腹直肌的分離[16];②手術影響:在剖宮產過程中腹部肌肉被牽拉,會對肌肉造成一定的損傷,部分產婦就會出現腹直肌分離情況;③其他因素:如妊娠期糖尿病、肥胖、先天缺陷、腹肌組織異常均會造成腹直肌分離[17]。針對上述情況,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理療按摩、腹肌鍛煉、針灸等,但由于療程較長,產婦很難接受長期治療。外科手術是一種迅速、高效的治療方法,但對大部分產婦是不能接受的。而電刺激治療是一種恢復神經肌肉的新技術,結果表明:經電刺激治療后腹直肌間的間隔距離明顯縮短[18]。除此之外,綜合康復護理中還要關注產婦的膳食管理。產后由于產婦身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狀況會發生變化,所以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指導產婦多食蛋白質、鈣、鐵豐富的食物,以促進母乳喂養[19,2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24、48、72 h 后,實驗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開始進食時間、排氣時間、自主排尿時間、第一次泌乳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充分證明,綜合康復護理可以緩解產婦術后的疼痛,改善排尿功能,使產婦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產婦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可減輕術后疼痛感,加速術后康復,術后并發癥少,產婦滿意度提高,值得臨床積極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