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
冠心病是常見心血管疾病,其近年來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明顯負面影響。心絞痛是冠心病的常見癥狀,不定期的反復發作,讓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受損。實踐顯示[1],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常見且有效舉措。而阿司匹林腸溶片與氯吡格雷兩類藥物的聯合使用,能進一步增強藥物的抗血小板作用,實現血小板異常聚集的有效抑制,在冠心病心絞痛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本文擇取82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實驗觀察對象,分析阿司匹林腸溶片及氯吡格雷聯合使用的價值。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2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2 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51歲,平均年齡(64.93±11.29)歲;病程最長6 年,最短8 個月,平均病程(3.24±0.91)年。觀察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最大77 歲,最小52 歲,平均年齡(64.89±11.21)歲;病程最長7 年,最短10 個月,平均病程時間(3.57±0.8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2]:癥狀表現及體征符合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未存在肝腎功能不全,無其他器質性疾病;精神狀態正常,意識及認知良好;對本實驗所用藥物無禁忌證或過敏史;臨床資料無缺失,患者及家屬自愿同意參與。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予以藥物治療,對照組施行阿司匹林腸溶片單一干預,應用劑量為100 mg/次,1 次/d,提醒患者用溫水吞服,連續用藥3 個月。觀察組施行阿司匹林腸溶片及氯吡格雷聯合干預,其中,阿司匹林腸溶片的應用劑量、藥物選擇及使用方式等均與對照組保持一致;氯吡格雷應用劑量為75 mg/次,1 次/d,口服,連續用藥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相關指標,包括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及心絞痛發作間隔時間[3]。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4,5]: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且減少程度≥80%為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有所減少,且減少程度居于50%~79%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但減少程度<5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心絞痛發作間隔時間長于對照組,心絞痛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的80.49%,不良反應發生率7.32%低于對照組的24.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冠心病是常見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身心健康受損及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疾病。實踐發現,心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癥狀表現,不定期的反復發作,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日常交際[6]。臨床中,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首要治療方式為藥物,通過使用抗血小板及調脂穩壓等系列藥物,實現對冠心病心絞痛誘發因素的控制,并同時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幾率。阿司匹林在臨床中應用已久,具備解熱鎮痛功效,且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成為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患者的福音,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7]。如今,隨著藥學技術的進步,阿司匹林的種類日益豐富。其中,腸溶片是阿司匹林常見藥物類型,較于普通片劑而言,其能有效控制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實現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降低。專家指出[8],藥物均有一定副作用,長期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也會使患者的胃黏膜受損,從而引起腹部不適及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及預后。氯吡格雷是一種相對新型的抗血小板藥物,其吸收速度快、起效快,讓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獲益[9,10]。研究表明,兩類抗血小板藥物的聯合使用,能有效增強藥物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阿司匹林腸溶片及氯吡格雷的雙聯應用,能顯著幫助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實現血小板異常聚集的抑制,以此達到改善心絞痛癥狀及提升療效的治療目的[11,12]。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心絞痛的疾病治療中,阿司匹林腸溶片與氯吡格雷的聯合應用能增強藥物治療效果,實現心絞痛癥狀的緩解,值得臨床重視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