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柏實
(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學教育集團,浙江 湖州)
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現階段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流行音樂成為主旋律,這也使得學生不能將流行音樂和其他藝術進行結合,尤其是京劇,很多小學生對京劇都不了解。小學階段讓學生學習京劇,提高對京劇的認知,將京劇融入小學音樂教學,可以豐富小學音樂教學內容,進而為之后主動傳承和發展京劇做出一份貢獻。所以,怎樣將京劇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成為每個教育者需要研究的一個問題。
京劇臉譜通常帶有一定的神秘感,其色彩也比較豐富,圖案多樣。各種各樣的臉譜代表著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角色,也顯示出截然不同的個性,這給小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新鮮感。在課余時間讓學生搜集有關京劇臉譜的資料,并交流。學生在查閱資料與交流過程中逐漸熟悉京劇臉譜中的紅臉、白臉、十字門臉、歪臉等。在我國的戲曲表演藝術中,傳統京劇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傳統京劇服飾主要包括外套、二衣、三衣和云肩四類。不同的服飾表現了不同的人物,同時精美的服裝給學生帶來了一場京劇盛宴。教學中,教師可以身穿與本節課相關的京劇服飾,向學生介紹服飾的特點,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行當的特征。
1.京之歌,悠吾心
教師在上課前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具有京劇元素和流行音樂元素的京歌,如《新貴妃醉酒》《粉墨人生》等。這種獨特的京劇風格作品讓學生無比好奇,這時教師引入京劇的相關知識,學生在求知欲中學習京劇。這樣的教學引導法牢牢把握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對京劇產生好奇心,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
2.京之影,撼吾魂
京劇影視學校把戲臺上的演出全部搬到了大屏幕中,縮短了學生和京劇演員的距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京劇電影中角色的扮相經過了美術處理,看起來更加舒服,貼近現實生活,戲服色彩的挑選與搭配也比在舞臺上更為耐看。京劇演員的一舉一動都滲透了京劇的韻味,再加之跌宕起伏的情節,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京劇電影中的字幕也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京劇。《鎖麟囊》《徐九經升官記》《孟母三遷》《除三害》等京劇影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這種京劇影片的熏陶下,學生更能理解京劇的內容。
1.念入心聲,后韻調
念白,是一門通過藝術加工產生的、在讀和唱中間的舞臺語言藝術,在京劇中表達人物的內心獨白,體現人物的內心思想。“京白”是京劇中一種常見的念白形式,在北京語音的基礎上創作出的一種韻律化、節奏化、朗誦化的新型物態語言。
例:五年級下冊《京調》
師:同學們,聽老師念這段歌詞,你發現和平時的讀歌詞有何不同?
師:老師在節奏上賦予了變化,聲音很通透、很亮。
師:真棒!老師剛剛用“京白”的方式念了這段歌詞,你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試試。請你將聲音向額頭前靠,摸著你的小肚子,念“生”,看看念的時候,小肚子有沒有向兩側鼓起來。
師:現在請你跟著老師這樣念,按照樂譜上的節奏,注意切分音和后半拍的地方。
師:“京白”講究字正腔圓,念的時候保持聲音高位置,眉毛抬起來,頭不要上仰。口腔里半打哈欠的狀態,我們慢一點將每個字都念好。
師:焦老師要增加難度了,請你在換氣的地方快速吸氣、緩慢吐氣,加快“京白”的速度。
教師可以透過讀“京白”,體會頭腔高位的發聲感受,從而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氣息的合理運用。在這種獨特的發音練習中,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漲時,念白的合理使用不但為掌握歌曲《京調》打下扎實的基礎,還讓無趣的發聲練習變得靈活、生動。
2.巧入要素,亮唱腔
京劇表演,主要以西皮和二黃居多。西皮,來自梆子腔,有著明快、高亢的特點;二黃,有著沉重、嚴肅的特點。本人在教學《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過程中,首先引入了京劇內容,在引導學生了解京劇故事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聆聽西皮引板段落。并根據旋律、速度、力度等歌曲要點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活潑有力的聲腔特點,同時根據《沙家浜》的歷史故事,讓學生體驗《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故事中堅韌、憤懣的情緒。
例:五年級下冊《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師:大家通過看各個人物的演唱,可以發現這幾個人物的唱腔特點多采用的是哪一種唱腔?(西皮唱腔)
師:接下來的這一段又屬于什么板式呢?(播放書本原版音樂,領唱是導板,齊唱是快板)
師:唱腔開始用了西皮導板,把大家帶入了一個嚴峻的暴風雨來臨的險境之中,體現出一個革命軍人的威嚴氣質。整個行腔豪邁、堅定有力、慷慨激昂,富有號召力。一段打擊樂之后的快板是對指導員發出的號召“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的有力回應。全曲表現了一種英雄氣概。
師:我們一起來學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跟著錄音模唱,掌握其韻味,體會革命者的“青松”氣質)
在此教學環節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聲準,還要突出重聲、節奏以及一字多聲的行腔特色,讓學生領悟唱腔中的精、神、韻、氣,體會京韻之美。
1.模仿行當,愈成“京”人
錢金福老師的身段譜中有這么一段話:“老生弓,花臉撐,小生緊,旦角松,武生在當中。”這句話用最簡單的幾個詞就涵蓋了各個行當在表演上的特點。本人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京調》時,在課堂中當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演唱要點后,通過提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自主交流與討論。
例:五年級下冊《京調》
師:同學們,京劇演員除了要唱功了得,還要表演到位,才能夠吸引觀眾。在這首歌曲中,有幾個地方必須要加上手、眼的動作神態,才能夠更形象、逼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旦角的典型動作有哪些呢?
師:一指伸到金蘭花指,手臂屈曲;另一只手臂則搭在后腰,兩腿兩腳并攏,兩膝稍后移,一腳尖緊靠另一腳心。
通過模仿簡單的旦角動作,讓學生更加投入京劇表演。教師編排旦角動作,隨《京調》伴奏樂曲進行了生動表演,學生不但掌握了歌曲《京調》,還體驗了京劇豐富的表現力。
2.學海無涯,行“京”精神
京劇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學習京劇中的精神氣。站姿、坐相、眼神等都可以成為課堂最后的拓展部分。
例:五年級下冊《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師:同學們,京劇演員開腔唱之前都會先在舞臺上走個圓場,做個亮相。還記得怎么走圓場嗎?
生按指定走完圓場、亮相。
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京劇演員常年在京劇中浸泡出來的閑庭信步,拓寬眼界,提升文化內涵。
1.演繹“京”聲,感文場之味
在京劇表演中京劇伴奏是至關重要的組成環節,作用在于渲染氣氛,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場面”是指京劇演奏時的伴奏隊伍,根據京劇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即“管弦樂”。我國京劇發展起初階段的演奏樂器較為單一,而伴隨著藝術發展實力的提升和人們對京劇喜愛度的增強,演奏樂器越來越豐富。
例:四年級上冊《夜深沉》
師:《夜深沉》是知名的京劇作品,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階段,不斷被琴師們加工改變。
師:請我們班一位善于拉二胡的同學來演奏樂曲旋律,另一位同學演奏梆子,老師演奏月琴,其余同學則共同模仿月三弦的演奏動作。
在課堂中通過師生的共同搭配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和京劇相關的知識,了解不同樂器的演奏特性,提升音樂鑒賞能力。管弦樂器與京劇融為一體,它們不僅僅在為京劇伴奏,對劇情的鋪墊與人物的塑造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敲鑼打鼓,感武場之勢
武場中最主要使用的演奏樂器為“打擊樂”,樂器的特性便是只能演奏出固定的音,但是節奏鮮明。通常京劇為了展現武戲會選擇運用打擊樂來伴奏,從而烘托氣氛,體現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武場中通常會運用的樂器包含鼓板、大鑼、鐃鈸等在內。
例:五年級下冊《京調》
1.初聽引子
師:(1)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樂器?(2)如果想為京劇表演中的演唱部分伴奏,你們認為應該用哪類樂器?
2.教師出示樂器,與學生互動
(1)教師出示樂器,學生辨認樂器,聆聽樂器的聲音。
(2)出示鑼鼓經,學生念鑼鼓經。
2/4七臺|七臺|七臺|七臺|臺O||
(3)請兩位學生用樂器演奏鑼鼓經,其余學生念鑼鼓經。
3.合著引子念鑼鼓經,演奏樂器
從京劇伴奏樂器入手,出示樂器,再結合鑼鼓經,讓學生感受京劇文化最傳統的練習方式,了解京劇的過場和不同場景需要的典型伴奏樂器,再通過演奏鑼鼓經層層推進,體驗和感受京劇的魅力。學生又聽、又念、又奏,一下子進入了極好的學習狀態。
營造京劇學習氣氛并不能單靠音樂授課,學校還可開展相應的課外活動,包括校園小戲迷、戲劇小舞臺,以及一周的京劇古典作品賞析等教學活動,以打造京劇藝術教學平臺,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習者對京劇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京劇代表了我國優秀的文化,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傳承和發展京劇,我國教育部門也提倡將京劇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上,把京劇加入小學音樂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京劇的傳承發展。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青少年了解京劇、學習京劇并傳承和發展京劇,為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