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存蓮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北京 102442)
國有企業是國家或地方政府投資設立的企業,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兼具營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點,具有企業的性質,需要有經濟效益,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同時具有公益性質,起著調節國家經濟目標和國民經濟各方面發展的作用[1]。國有企業績效考核需要兼顧各方面的價值,既要考核經濟價值,又要考核社會價值,經濟增加值就是國有企業價值考核的一個重要方法。
經濟增加值EVA,早在1982年由美國思騰思特公司提出,它認為用會計利潤指標評價經營狀況,忽視了股東資本投入的機會成本,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而經濟增加值能全面考核企業經營者有效使用資本和為股東創造的價值[2]。國有企業的投資者是國家,只有考慮了國家投資的機會成本,才能為國家多創造價值,用經濟增加值考核國有企業的價值比較科學,也符合實際情況,能更為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生存及運營狀況[3]。
經濟增加值考核在我國起步較晚,1999年才被引入中國;為了增強國有企業保值增值能力,2010年1月國資委頒發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將經濟增加值指標列為對中央企業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的基本指標,并規范了對經濟增加值考核指標的計算;2014年1月10日,國資委又下發了《關于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加強中央企業價值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資委下發的這些文件精神[4],大力推動了經濟增加值考核方法在國有企業中的應用。經濟增加值考核方法,通過近幾年在國有企業的逐步實施,其應用狀況如何,本文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國有企業、經濟增加值及經濟增加值在我國國有企業考核中的應用背景與現狀,分析了國有企業經濟增加值考核的優勢與弊端,提出了改進經濟增加值考核的方法與措施,以便為更好地做好國有企業價值考核提供參考依據。
EVA=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機會成本)
=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占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
企業經濟增加值最大化目標模式,是企業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化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追求一定時間內所創造的經濟增加值與投入資本之比的最大化。
2.1.1 使國有企業經營者樹立正確的企業價值觀
從計算公式來看,經濟增加值等于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機會成本),經濟增加值與稅后凈營業利潤和資本成本兩個因素有關,只有稅后凈營業利潤不算有價值,超過資本成本后的余額才算有價值,這個余額越大,企業價值就越大。這就要求國有企業經營者不但要創造經濟利潤,而且要創造出超過資本成本部分的經濟利潤,才算企業有了真正的經濟增加值,才能達到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者考核的要求。稅后凈營業利潤等于會計利潤加上利息支出,會計利潤就是財務報表上的凈利潤,只扣除了與收入相匹配部分的成本、費用和稅金,而經濟增加值除了扣除與收入相匹配部分的成本、費用和稅金之外,還要扣除所有投入資本的成本,需要通過反復調整后才能得到指標值。一般而言,經濟增加值會比會計利潤偏低,這就意味著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要求提高了,所以國有企業經營者要把經營目標放得更高、更遠一點。經營過程中,不但要創造足夠的會計利潤,而且要創造更大、更有意義的企業價值,要從傳統的會計利潤考核向經濟增加值考核方向逐步適應和轉化,樹立正確的企業價值觀。
2.1.2 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計算公式顯示,資本是指所有投資者投入公司經營的全部資金賬面價值,包括債務和股本資本。在國有企業中,非股份制企業是指實收資本,實收資本是國家投入企業的注冊資本,是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的主要構成成分。會計平衡公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如果企業經營不善,虧損太多,未分配利潤為負數,虧損額可能超過實收資本,可能導致所有者權益為負數,資產減負債等于負數,公司巨債經營,那就是資不抵債,國有資產不能保值,更談不上增值。如果對國有企業用經濟增加值的方法進行考核,企業真正的經濟價值要減掉債務和實收資本等投入資本的成本,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增加了一道債務和資本方面的約束機制,提醒經營者要加強管理、妥善經營,盡力提高經濟增加值,取得良好的考核績效,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2.1.3 合理調整國有企業資本結構
在計算公式中,資本成本作為經濟增加值的減項,說明資本成本越高,經濟增加值越少,企業價值就越小。資本成本不僅有付息債務成本,還有實收資本或股本及留存收益等權益資本,在以會計利潤為考核目標的條件下,權益資本是不計利息的,也就是企業是沒有成本的,但在以經濟增加值為考核目標的條件下,權益資本是有成本的,是要付費的,對于投資者國家而言,可以保護國家的利益,有利于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債務資本的成本作為經濟增加值的減項,也能引起經營者的高度重視,貸款額度大、利息高,債務資本成本就高,經營者在選擇貸款時會慎重考慮該不該貸,貸多少,從哪兒貸,都會權衡利弊,想辦法減少債務資本成本,從而達到合理調整債務資本結構、提高經濟增加值的目的。另外,如果將貸款成本納入經濟增加值的核算中,就能督促經營者用心經營,如果經營不善,發生無力償還金融機構貸款的情況,國家就可以監督經營者要付一定的責任,從而達到優化資本結構、保護國家經濟利益的目的。
2.1.4 有利于國有企業可持續經營
經濟增加值扣除了計息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著眼于企業長遠利益的發展,避免了經營者以會計利潤考核時的短期行為,有利于國有企業可持續經營和長遠發展。經濟增加值本來就是全面考核企業經營者有效使用資本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重要工具,也是企業價值管理的基礎和核心。要做好經濟增加值的考核,需要配套的戰略目標、管理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從頂層設計開始,把價值管理理念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把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提高到與收入、費用、利潤等同等重要的位置[5],進行層層分解,制定職責清晰、目標明確的價值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使所有者、經營者、管理者和企業員工共同為創造企業價值努力工作、協同發展,本著長遠的目標,實現國有企業可持續經營,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2.2.1 資本市場環境不夠成熟
經濟增加值的計算要扣除資本成本,有的資本成本數據需要從資本市場獲得,但我國資本市場還不成熟,企業沒有相關的資本管理系統,政府部門和企業都不能很便捷地取得數據來源,也沒有相應的計算機軟件操作來計算經濟增加值[6],靠人工計算流程長、工作量大,很復雜,效率低,經濟增加值的計算還不是很方便。
2.2.2 確定計算指標難度大
經濟增加值計算公式中的稅后凈營業利潤,如果要考慮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與企業長期發展相關的研發費用、培訓費用及信息化費用等因素,需要調整稅后凈營業利潤,調整起來比較復雜[7],也沒有相應的調整措施,計算準確度受影響。另外,資本成本率由國資委統一確定,數據過于簡單,忽視了行業之間的風險差異,影響了企業真實績效的衡量,導致因計算指標確定難度大,不準確,給經濟增加值計算造成不良影響。
2.2.3 對經營管理者的約束不夠
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受人事聘用制度的影響,大多是有任期的,在任期之內,經營者會很重視當期業績,一旦任期臨近結束,有的經營者如果懈怠,就會導致經營管理者的短期行為,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經營。另外,受傳統會計利潤考核的影響,有些經營管理者還停留在舊的考核觀念中,沒有擺脫資本成本是免費午餐的影響,不太重視經濟增加值考核指標,忽視了企業間縱、深方向的比較,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2.2.4 需要其他管理體系的配合
經濟增加值考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于經營規模比較大的國有企業,要涉及財務、人事、生產、銷售等各個部門,可以說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經濟增加值的考核,就需要其他管理部門的密切配合,從頂層設計開始,要灌輸企業價值管理理念,經過各個部門對價值管理的分步實施,取得價值管理績效,通過經濟增加值核算,取得國有企業對經營管理者的績效考核結果,達到國家及政府對國有企業監督管理的目的。
經濟增加值是在稅后凈營業利潤的基礎上進行核算得來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如果要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就要提高營業收入,控制成本和費用,節約資源、減少浪費,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營收入,保證有豐厚的稅后凈營業利潤,為經濟增加值的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濟增加值要扣除資本成本,資本成本越小越好,權益資本是企業固有的,債務資本是可以控制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在進行貸款時,要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調整好債務資本結構,選擇預期收益最大的貸款方案,以最小的債務代價取得最大的價值收益,為提高經濟增加值做好鋪墊。
國有企業的資產要實現保值與增值,除了經營好,能核算出優異的凈資產外,還要管理好企業,做好各個方面的績效考核,調動管理者和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激發發展后勁,保證國有資產持續向好發展,并逐步實現增值。
經濟增加值考核,除了要考核當期的經濟價值之外,還要考核企業的長遠價值。經營管理者要避免短期行為,多投入一些研發、信息和培訓等具有長期效益的投資,雖然當期的支出可能多一些,但長期持久的收益會在后邊出現,這樣才能保持國有企業長盛不衰,對國家發展也有好處。
經濟增加值核算起來很不容易,要培養相關方面的經濟人才,廣泛獲取信息,從基礎工作上提前做好準備,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建好數據庫,做好數據的儲存、提煉與分析,利用科學的核算模型,方便、快捷、準確地取得核算結果。
總之,國有企業經濟增加值的考核,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弊端,總的來說利大于弊,在實際應用當中,一定要辯證地看待,堅持兩面性的觀點[8]。隨著我國國有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壯大,經濟增加值的考核體系也會隨之強化與完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國有企業經濟增加值考核會與時俱進,跟上現代企業的管理步伐,遍地開花,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