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燕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人民政府 廣東佛山 528211)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正成為重組產業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形成獨特的數字化背景。新形勢下,隨著國內外市場的復雜多變,消費需求漸趨多元化,傳統產業亟待補足數智化轉型升級動能不足、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度低等多項短板。本文將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傳統紡織業為例,研究探討數字化背景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紡織業是南海區重要的民生傳統產業。南海區紡織產業鏈完備,涵蓋織造印染、家紡布藝、紡織服裝、醫衛用紡織品等眾多細分領域,“西樵面料”、“鹽步內衣”被評為全國知名區域品牌。南海區擁有超千家紡織生產企業,形成了集織造、染整、服裝、銷售、物流為一體的超百億產業集群。
“十四五”時期,全球疫情蔓延、國際保護主義盛行、資源壓力日益增大等多種因素,倒逼雙循環經濟格局下紡織產業供應鏈重構,加速推動紡織業向以智能制造、云計算為代表的數智化變革,數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傳統紡織業要素資源創新、智能車間改造、業務流程再造、服務場景延展及產業供應生態協同提升。在數字化背景下,紡織業的競爭由企業個體的競爭逐漸演化為產業鏈乃至產業生態的競爭。
同時,南海傳統紡織業分布較散,以中小型企業加工為主,自主品牌較少,產品附加值不高,同質化較嚴重;且紡織產業鏈較長,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產業鏈尚未實現高效協同的生態體系,長期積累的結構性、深層次矛盾逐步凸現;隨著消費者個性需求升級,要求快速靈活的生產服務鏈條,催生新服務發展模式;伴隨土地、原料、能源、用工、物流等成本的激增,南海紡織面臨越南等低成本新興市場,及“兩業”融合度較高地區的多重挑戰。
如何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加速推動紡織業向數智化升級發展,加快其與現代服務業的耦合共生,實現紡織產業的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成為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亟須破解的突出問題。
推動紡織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有利于顧客的個性體驗反饋,通過大數據等形式傳遞參與到紡織品的價值創新,內生拉動紡織產業智能化改造,實現智慧化、柔性化的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模式,促進“鏈主”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間的高效協同(B2B),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最終讓客戶獲得一體化的服務解決方案,或多應用場景的定制服務(B2C),提高客戶滿意度及品牌的忠誠度。
我國“十四五”規劃指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需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化是企業的“一把手”工程,為進一步激發企業轉型變革的內生動力,南海區在市政策的基礎上再加碼,未來三年將投入65億元用于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南海區紡織產業集群緊抓機遇,在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共同參與下,探索紡織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方案,形成政企聯動合力,力促產業生態健康發展,推動南海紡織向中高端邁進,持續增強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
數字化不僅推動紡織產業上下游細分領域加快聯動,為滿足不斷豐富的市場需求,還促進紡織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耦合共生(“兩業”融合),即從生產到營銷等關鍵環節,數智化融入“人力資本”及“知識資本”等增值性服務要素,以“內生性耦合+外延性共生”等形式發展的新服務業態,包括檢測研發設計、信息管理、能耗監測、倉儲物流、金融服務等。這些獨特的增值服務要素將成為企業利潤的主要部分,能有效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增強企業的核心優勢,為紡織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兩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紡織業從以往以“制造”為中心加速向“制造+服務”模式延伸轉變,讓產業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促進產業鏈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鏈環。探索構建“制造+服務”的全產業體系,正悄然改變傳統紡織的要素結構、價值構成和產業生態向縱深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及價值鏈的優化提升,助力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中國智能制造2025》把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作為優化提升產業價值鏈的主攻方向。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促進兩業深度融合,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業擴容提質的關鍵手段,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消費升級趨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
南海區是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也是廣東省唯一的試點區域。“十四五”時期,南海區紡織產業集群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拉動現代服務業與紡織制造業的耦合共生,推動南海區紡織產業高質量賦能發展。
近年來,南海區以“騰云計劃”為綱領,率先建設廣東省首個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區。部分先知先覺的南海紡織企業搶抓機遇,加快數字化智能工廠改造,加速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服務應用。“上云、用數、賦智”正深刻地打破傳統紡織企業的串聯式管理,顛覆性地推動紡織供應鏈管理向實時動態、互聯共享、智慧決策的立體網狀管理模式轉變,并大力推動其向“數字化智能制造”“數字化柔性營銷”“數字化經營管理”三大方面耦合升級,進一步激發平臺服務經濟、體驗服務經濟及共享服務經濟等新模式的創新轉變發展。
3.1.1 數字化智能制造,助力企業控本提質增效
紡織產業生產工序、工藝繁雜,主要包括棉紗、織造、染整、面料、成品等環節,質量穩定把控難度較大。
南海區紡織產業有著較強的智能制造服務需求。例如,驗布環節:往常,人工驗布速度慢、出錯較高,而憑借AI視覺智能驗布服務,可替代數個傳統驗布工,檢測一匹120米長的牛仔布僅需3分鐘,準確率達95%以上,車間人力成本降低五成。再如,印染環節:傳統紡織企業依靠人工進行染料運輸和調配,染色效果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而全自動染色服務系統不僅減少人為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還能做到染料“自動加、及時加、準確加”的效果。泰源印染表示,實施數智化改造后,染色一次成功率從75%提升至85%,污水排放量降低10%,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15%,年生產成本節省約500萬元。
大力推動紡織車間啟用“云平臺應用服務”,讓管理者、工作人員對設備進行遠程監控及故障診斷,降低“停機率”,實現可視化管理。企業各信息更可同步匯聚到云端做快速分析及質量溯源,為高效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進一步優化生產流程,助力企業控本提質增效。
3.1.2 柔性化解決服務方案,推動紡織產業向品質差異化升級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終端用戶的需求滲透沉淀到紡織品的設計、制造、應用場景的全過程,持續的服務動機驅動紡織產業向品質化、差異化升級。
新服務型制造下,企業為客戶提供的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解決碎片化、實時化、多場景的客戶需求,是“產品+服務”的集成服務方案,其驅動紡織企業通過在線互動設計等數字化營銷服務,增強定制能力,加速推進企業建立工藝庫、版型庫、款式庫,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按需靈活生產,增強消費黏連性及供需體系的適配性。例如,德耀紡織運用面料、設計、成品的3D立體建模服務進行場景化呈現,不僅節省打樣板的時間和成本,還突破時空界限,讓世界各地的客戶都能直觀地看到成衣效果,提高銷售成功率,并快速響應實現生產的柔性化再造,探索全觸點、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服務方案。此外,家紡行業的終端營銷向著汽車配飾、泛家居整裝銷售等一體化服務發展,加速推動家紡、五金多行業實現跨界融合、橫向協同創新,打造多元應用場景和定制家居服務。
3.1.3 數字化經營管理,助力構建協同共享的全產業鏈服務生態
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反復衍化,紡織企業面臨原料價格波動、全球市場需求萎縮、庫存積壓、價格傳導機制不暢等多重壓力。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倒逼紡織產業加快構建雙循環經濟格局,供需關系向更有競爭力的紡織品傾斜,對企業的生產模式、經營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南海紡織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訂單不穩定,生產能力及產品質量參差,同時消費者對紡織品的審美、品質及交期要求不斷提高,導致產業鏈條日漸延長,對產業資源整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推動紡織企業數字化經營管理,不但實現“人員、用料、資金、設備、能耗、運維”等數據的全面采集,完成從生產端到客戶端的全鏈路閉環,還加速企業內部供應鏈的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
此外,探索搭建以協同共享為核心的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橫向集成外部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推進產供銷高效協同,達到促進產品研發設計、優化生產流程、降低庫存、精準營銷、提高售后服務等價值應用,構建供需匹配、資源共享、高效協同的紡織產業集群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服務生態。更重要的是,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對智能排產配色、供應鏈協同等數據的學習和沉淀,實現從數據采集、分析、挖掘、優化的閉環,獲得敏銳的市場決策洞見,形成數據驅動的產業思維,有利于釋放數字化經濟的邊際倍增效應,提高紡織產業集群發展能級。
“兩業”融合發展,不是低端服務的簡單嵌入,而是通過數智化手段深化業務關聯,推動紡織產業上下游與知識性、專業性服務的耦合共生。
3.2.1 大力推動現代服務業與紡織產業鏈前端相融相長
強化紡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紡織企業提供權威的檢測認證、標準制定、知識產權及技術咨詢指導等服務,有效促進紡織產業技術創新、應對貿易壁壘,提高國際話語權及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強與高等院校及紡織產業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產學研服務,并以品質提高為核心,加強對流行趨勢及創意設計的研究,創新傳統紡織工藝,圍繞牛仔色牢度等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速推動新型面料向功能性、綠色化方向研發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
3.2.2 綠色智造服務成為新發展趨勢
穩步推進行業綠色智造轉型。當今,氣候變化正對全球經濟體系、產業體系造成巨大影響,綠色發展正成為構筑產業持續競爭力與未來話語權的重要來源。為加快實現低碳清潔節能生產的目標,紡織行業對廢水、廢氣排放等方面的環保治理要求不斷提高,降低能源消耗,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成為紡織行業的發展新趨勢,以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為代表的新服務業態加速發展。此外,堅持循環經濟服務模式,完善紡織產業園統一供應蒸汽、工業用水及污水處理等配套服務,重點對集中治污系統實施擴容提質改造,促進綠色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3.2.3 加快推動紡織鏈后端與高品質服務業共生發展
深化推進“數字貸”金融服務,為紡織企業開展數智化轉型升級提供強力金融支撐;搭建政、銀、企互動服務平臺,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的創新融合,助力產業提質發展;探索建設紡織倉儲物流平臺,雙向打通盤活庫存,提高流轉率。在售后服務方面,電子商務等新零售服務突破傳統分離模式,實現售后體驗實時反饋及產品終生維護等升級服務。此外,依托資源稟賦,集聚高品質創新服務,打造集專業市場、創意設計、產業孵化、電子商務、紡織展銷、金融服務、康體休閑為一體的高端紡織產業載體,助推關聯產業共生發展。
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是一場凝聚政府、產業集群、企業三位一體的思維變革、科技變革和生態變革。數字化正顛覆性地推動傳統產業加快實施智能改造,推進智慧化、柔性化消費升級,構建供需匹配、資源共享、高效協同的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服務生態,更深化“兩業”融合發展新模式,重塑傳統產業價值升級,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