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 蔡嘉誠
近年來,綜藝節目的形式逐漸趨于多領域、多形式,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是電視劇和網劇所衍生出來的綜藝并為劇粉販賣“售后”的服務模式,其在給劇集帶來熱度的同時,也填補了粉絲的追劇訴求。這種看似與粉絲的良性互動似乎是劇集營銷可借鑒的方法,但劇集及節目本身的價值與熱度無法真正延續下去。
衍生節目,是指在特定的衍生時期、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由傳媒母體所派生出的具有某種獨到特質的、滿足受眾需求并具廣泛市場前景的節目。[1]在此前,較為常見的衍生綜藝節目是從綜藝至綜藝的衍生,例如中國版《創造營2021》的衍生節目《創造營2021宿舍日記》等。該類綜藝大部分是從原綜所具有的模式體系中分支而出,或是由原綜的花絮素材拼接組成新的綜藝。而電視劇衍生綜藝則是熱播電視劇的長尾效應,它們依靠強大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與巨大的商業價值孕育而出。
通常在一部熱播影視劇中,追劇粉絲與劇集具有高度的情感連接,在互動中形成獨特的認知符號與成員身份感,[2]每一個成員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劇集上,投入更多熱情和期望,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獲得持續的情感能量,形成獨有的“粉絲文化”圈層。劇集“代餐”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劇粉追劇的意猶未盡,他們搜羅劇集的周邊視頻、花絮,甚至是主創的其他作品來發揮追劇的余熱。當他們不滿足于此,需要更直觀、內容更多樣化、更真實的信息時,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就此出現。例如《冰糖燉雪梨·愛豆天團》作為青春題材電視劇《冰糖燉雪梨》的衍生綜藝節目,就以小體量、微視頻和高頻率伴隨原劇集一同播出,該綜藝以原生劇情的熱門話題及其男女主角的高度游戲互動來滿足觀眾的需求。很顯然,這樣一個完全衍生于電視劇本身以及為“劇粉”謀福利的衍生綜藝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消費水平、文化內容產出以及高強度的需求狀態下,粉絲群體的存在對于劇方來講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劇方根據受眾需求產出所需內容,而受眾接收內容并反饋于劇方,這樣便形成了電視劇衍生綜藝的內容產出閉環。這些都表明了粉絲作為一部電視劇作品的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影視劇集平臺是否制作衍生綜藝。
粉絲經濟是基于“粉絲文化”的獨特商業模式。粉絲是獨特的消費人群,他們是主動的、積極的消費者。因此,“粉絲文化”所帶來的“粉絲經濟”在平臺與劇集制作商看來有巨大的商業價值。滿足消費者本身的需求在粉絲文化的不斷演變中已不再是核心,在消費文化的大環境下,粉絲需求轉換為劇方與粉絲雙方共贏的模式,形成產出至消費至反饋再至產出的閉環重中之重。同時,粉絲文化與消費文化相互聯系,使其逐漸成為一種產業化行為。在這種消費與反饋的模式下,粉絲尋求的是投資方、劇方甚至是演員的交互,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單方向的接受者。所以,電視劇市場的受眾因素使得電視劇行業必須首先聚焦于粉絲與大眾,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具有的衍生屬性使得其成因與受眾都跟粉絲這一群體息息相關。
例如《冰糖燉雪梨》播出衍生版綜藝和大結局時,采用了推出僅付費會員可看到的內容來吊足粉絲的胃口。這些用來吸引劇集關注的宣傳手段,雖然成了變相的消費品,但對粉絲們來說,消費是對自己身份的確認,通過消費可以在粉絲群體中構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因此他們不僅接受度良好,甚至樂在其中,成為劇方與粉絲雙方“共贏”的互動消費模式。
在綜藝《青春有你》的衍生綜藝《青春有個局》中,通常以選手的未播素材、談話以及游戲為主導,中間穿插花絮片段使觀眾從不同角度去了解嘉賓與選手。由此可見,衍生網絡綜藝與傳統電視綜藝在模式與內容上相去甚遠,雖然與衍生網絡綜藝的衍生屬性、會員制播放等方面存在相似度,但其在創作模式、時長以及播放模式等方面具有獨特之處。尤其中國本土的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通常是以短微視頻的形式出現,內容則是在保留原有劇集IP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作。
電視劇衍生綜藝的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以游戲互動為主的電視劇衍生綜藝,例如《冰糖燉雪梨·愛豆天團》中,節目內容大多以冰上運動和滑雪的科普為主,主演們伴隨游戲關卡的設置進行游戲與自我挑戰,滿足了粉絲能夠看到主演同框的追劇夙愿。第二類是以沉浸式體驗的真人秀形式的衍生綜藝節目,《熱血少年》的劇集衍生綜藝《救命啊!我要上班了》是以主演劉宇寧為主要嘉賓,節目設定其為愛奇藝的普通上班族,每日以宣傳劇集為主要工作來對該劇進行宣推,這樣的節目形式使得劇中角色定位帶入真人秀中,形成劇集與綜藝的互聯性。第三類是以慢綜藝為主的觀察類真人秀,例如韓國電視劇《頂樓》的衍生綜藝節目《不會傷害你》是將劇中的“反派”主演安排到靜謐的鄉村中休假,并完成邀請朋友們做客、打掃房間購置生活必需品、做一些美味的飯菜等任務,在這樣慢節奏綜藝中的形象與劇中的反派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勾起觀眾的觀看興趣與熱議。
衍生節目的創作與原劇集IP本身的關聯度十分緊密。首先,體現在節目名字上,如《機智的醫生生活》的衍生綜藝《機智的露營生活》,從節目名稱上就契合原劇,進行呼應。其次,體現在節目內容上,節目內容和形式與主題劇集相關。衍生節目作為原劇IP的內容開發的策略之一,對原劇IP的內容開發有促進作用,能夠延續IP熱度,通過衍生節目的播出,促生原劇集的相關話題與討論度,在受眾意猶未盡時,通過多維的形式內容來滿足受眾需求,豐富節目內容。如國內首部講述“冰上競技”短道速滑的青春題材電視劇《冰糖燉雪梨》,其衍生綜藝《冰糖燉雪梨·愛豆天團》在節目內容與形式上便以短道速滑、冰上運動為核心,并且邀請到國內知名的短道速滑運動員參與其中,體現出節目的科普性與專業性。電視劇衍生綜藝通過原劇集的主題衍生出強相關優質內容,在節目的設定上也滿足劇中的演員特點或劇情特點,使得節目既具有沉浸式的觀感又擁有原劇集所不具備的綜藝特性。
1.節目形式同質化
目前,許多劇衍綜藝在節目形式上的類型化、同質化情況嚴重,節目形式創新與發展乏善可陳。比方說電視劇《冰糖燉雪梨》的衍生綜藝《冰糖燉雪梨·愛豆天團》與電視劇《陳情令》的衍生綜藝《少年聽學中》都采用了做游戲過關卡的節目形式,通過主演及嘉賓的游戲互動交流來突出電視劇中的人物關系,形成劇綜聯動。同樣的游戲設置與相似的綜藝模式代表著劇衍綜藝的模仿潮,越來越多的模式化綜藝使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對電視劇本身也產生了“棄劇”的想法。
2.節目內容娛樂化
該類節目在內容上過度娛樂化,欠缺內容深度與人文關懷。由于電視劇衍生綜藝的內容開發與原劇本身具有強相關性,其大多節目僅限于劇粉圈層內部流行,因此電視劇衍生綜藝逐漸成為小范圍劇粉的狂歡。為了迎合劇粉的需求,劇方在內容的產出管制上顯得較為松散,許多時候只為博觀眾一笑,往往呈現出過娛狀態。
娛樂性是影視文化產業的固有屬性,適當的娛樂可以釋放壓力、調節心情,而過度娛樂化則會導致在場意義的消失,解構娛樂本身的意義。對于電視綜藝節目而言,過度娛樂化是責任意識的缺失,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更應當注重文化內涵,在歡笑的背后引發觀眾的思考。
3.節目定位商業化
由于節目內容主要為原劇集做“售后”服務,劇衍綜藝目前的定位過于商業化,它注重粉絲經濟驅動效益,側重于粉絲的供給需求,忽略了節目的飽滿度與多層次多方位建構。例如在電視劇《冰糖燉雪梨》的衍生綜藝《冰糖燉雪梨·愛豆天團》中,在電視劇大結局播放前夕,優酷官方推出了充值VIP觀看衍生綜藝大結局福利的活動,以此來帶動劇粉的消費與追劇熱情。出現這樣的情況無可厚非,但是電視劇衍生綜藝絕不能淪為商業工具,商業價值也并非是一檔綜藝節目的唯一標尺。
而相較于國內的劇衍綜藝,韓國的劇衍綜藝就選擇弱化商業屬性,強化人文氣息。例如2016年的韓國綜藝《花樣青春·非洲篇》,它由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雙門洞兄弟”擔任固定嘉賓,拍攝四位演員的非洲之旅,是該劇的售后綜藝,也是最早出現的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該綜藝以四位主演說走就走的非洲之旅為主線,展現四人圍繞著“別樣的風景、真實的自己、親密的朋友和我們的花樣青春”所發生的故事。
1.創作個性化
劇衍綜藝只有突出自身優勢,才得以從眾多綜藝中脫穎而出。如何從原生劇集中跳脫出來,表達出新穎的內容與觀點,在原生劇集的精神內核基礎上進行內容與空間的升華延伸,都是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需要去思考的問題。針對節目同質化的問題,我們應當明確節目的主題與方向,利用創新思維在節目中加入新鮮元素。在這一點上,《鬢邊不是海棠紅》的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瑜你臺上見》就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優勢。該節目與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同步播出,請來京劇大家王珮瑜,根據電視劇劇情講述梨園行當內的歷史、流派和文化,同時也講述劇集拍攝時的幕后故事。它一方面對劇中的故事內容進行解讀,方便觀眾更好理解劇情;另一方面也抓住劇中京劇這一元素,引流劇粉提高綜藝熱度,聯動票友關注劇集,實現雙贏。[3]由此看來,真正優秀的電視劇衍生綜藝節目不是依存于電視劇本身的,拋去電視劇“光環”,僅觀看節目本身也覺得妙趣橫生的才是高品質的劇衍綜藝節目。
2.鼓勵多元化
在堅守價值底線、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大環境的創作優勢,在百花齊放中重構電視節目創作的主體意識與多元面向。[4]例如在播放模式上采用短視頻平臺、網絡端同步更新;在節目形式上拋去千篇一律的游戲設定,將真人秀、脫口秀、輕生活、喜劇等元素融入其中。這樣才能使電視節目創作不因資本綁架、審美匱乏而喪失鮮活的生命力,釋放出獨有價值與文化潛能,走上精品化發展之路。
電視劇衍生綜藝既不應該是單純的娛樂消遣,也不應該是過度的說教與價值觀的硬性輸出,而應該是更為符合當前受眾所需要的內容。現今受眾的教育層次、內容需求逐漸變化,他們不再是簡單的內容接收者,而是自主性地對節目內容做出思考。因此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以多元的話題和節目形式展示更具深度的價值觀,以綜藝節目為依托與電視劇的內核形成聯系,使得延續的不僅是流量明星的熱度,更是電視劇以及綜藝節目本身所傳遞的價值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