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圓圓

家庭是幼兒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環境。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至關重要。如果園所失去家長的配合,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難以實現。
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教育不是幼兒園或者家庭能夠單獨完成的,雙方應該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教育最大的效果,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家長資源,拓展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空間,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對剛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小班幼兒來說,家園合作能夠讓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優勢互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對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基于研究者自身的工作情況,本研究選擇的是南京市S幼兒園小(四)班的24名幼兒。調查結果顯示,小(四)班幼兒主要在穿脫、整理衣物方面欠缺一定的能力。歸其原因,研究者認為,影響幼兒發展生活能力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兩方面,即教師和家長層面。
在調查訪談中,很多家長反映:“幼兒年齡還小,需要幫助。”“怎么教都教不會,就先等等。”“幼兒速度太慢了,不幫忙的話會來不及做接下來的事情。”,等等。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家長普遍存在對幼兒過度溺愛、放縱心理,認為“樹大自然直”,從而采用了包辦的辦法教育幼兒。有的家庭還采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但未取得預期效果且家長沒有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久而久之,幼兒對自我服務產生“功利化”傾向,其依賴心理越來越嚴重,難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從日常觀察中可以發現,教師在開展生活活動中,往往采用“高結構”的方式,具體表現為:一是生活活動的規則多以成人制定、示范講解為主。例如,午睡前要將衣物擺放在固定位置,疊褲子、穿脫衣服要有固定順序。二是指令方式多為直接命令,師幼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幼兒始終處于被“控”狀態。三是評價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時隨意性較強,缺乏針對性,采用的強化手段多以獎勵貼紙、口頭表揚為主,未能真正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內驅力。由此看出,教師不能有效挖掘生活活動中的教育價值,忽視了幼兒參與自我服務的主觀能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然而,在生活活動中,教師采用的溝通方式多是對個別能力較弱幼兒的單向反饋,以建議的形式引導家長調整教養方式,未能有效挖掘課程資源,設計適宜家園共同開展的活動內容。同時,教師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或缺失對幼兒自我服務的監管。由于家長對培養幼兒生活服務能力不夠重視,對教師安排的相關活動被動應付,沒有將幼兒在家中的實際情況反饋給教師,導致家園雙方難以“步調一致”。
為了滿足幼兒不斷成長的需要,研究者在小班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教育活動,以幼兒的小柜子為切入點,引導幼兒學習整理并有序擺放衣物等方法,提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提供有利于幼兒生活自理的條件。”在小班階段,幼兒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脫衣服、將物品放回到原處等。教師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在適宜的范圍內引導幼兒為班集體和他人服務,才能讓幼兒更加自信、愉快地適應集體生活。在家園合作中,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為家長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家長在家園合作中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例如,在《整理小衣柜》的活動中,教師從幼兒每天使用的小衣柜為切入點,增強幼兒整理衣物的意識,從而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學前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奠基階段,勞動教育理應得到幼兒園高度重視。
教師要挖掘幼兒階段需要進行的勞動活動內容,引導家長積極參與,讓家庭成為勞動教育的起錨地,讓家長成為幼兒勞動啟蒙的主導者。例如,在“我和家人比一比”活動中,家長既是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導幼兒自覺參加勞動,學會自我服務的各項技能,以此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要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拓寬家園合作渠道。教師可以運用網絡平臺,定期向家長展示和反饋幼兒在園生活自理情況或推送適宜的網絡教育資源,鼓勵幼兒在家中學習,引導家長及時反饋幼兒在家情況。例如,在“整理小衣柜”活動中,教師將幼兒討論的問題和收拾小柜子的內容,拍攝成照片和視頻,發送在班級群中。家長回家后會和幼兒一起尋找整理衣物的小工具,學習整理衣物的小妙招。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我和家人比一比”線上打卡、“我和同伴比一比”班級活動,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幼兒提供更多支持。
教師、家長要科學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例如,在“整理小衣柜”主題活動中,教師不僅隨時與幼兒討論“哪個柜子最整潔”,給予幼兒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還通過給每個幼兒兩顆五角星的方式,引導幼兒將五角星貼在自己認為“最整潔的柜子”上。幼兒在評價他人的同時,能夠學會觀察、審視自己,不斷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另外,有效的強化方式也有助于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活動中,教師采用正強化的方式為幼兒頒發獎牌、獎狀,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積分銀行”的方式,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能夠激發幼兒自我管理的主動性,不斷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