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佳蘊

5月,居家生活一個月的幼兒終于回到幼兒園。此時,防護成了日常生活的重點工作之一。晨間新聞發布會中,諾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爸爸媽媽接我們回家的時候,有的不按照兩米線排隊。”這一“新聞”引發大家的興趣。西西說:“大門口的家長排隊沒有我們排得好。”嘟嘟說:“為什么家長不知道在哪里排隊呢?”
基于幼兒的關注和幼兒園的實際需要,教師嘗試邀請幼兒共同參與解決這一難題。課程開展前,我園借助“一張圖”,聚焦“可發展的價值”“可親歷的事情”“可利用的資源”三大板塊,進行前期課程審議。
1.采訪準備時
有了問題之后,幼兒成立“采訪項目隊”。什么是采訪?采訪時可以說什么?怎么說別人才會愿意接受采訪?幼兒通過團隊討論,了解采訪的基本流程,用繪畫記錄采訪的問題,嘗試制作采訪工具,讓采訪更有儀式感……一切準備就緒,小小調查員出動了!
2.采訪進行時
一切準確就緒后,項目小組開始正式采訪,有提問、有記錄,甚至有陪伴。大家自由結伴,分工合作,頗有“小記者”風范。
3.采訪匯報時
瞧!這是幼兒的匯報總結,他們將所有的記錄情況進行匯總,內容包括兩米到底有多長、隊伍太長怎么辦、我的位置在哪里,等等。反思:每個幼兒擅長的內容都不一樣。有些幼兒性格外向,能夠擔當采訪的任務;有些幼兒較為內向,擅長做一些幕后工作。因此,在整個采訪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一起為采訪活動貢獻力量。
1.兩米到底有多長
幼兒進行實地探尋,通過測量發現,大門口的兩條紅線距離為一米。垚垚說:“兩米就是兩個一米這么長。”如此一來,幼兒確定兩米為一條間隔一條。那么,兩米在生活中是多長一段距離呢?除了用米尺測量外,教室里還有什么物品可以表示“兩米”距離?幼兒在區角中尋找各種替代物,如洞洞積木、椅子、繩子等。同時,幼兒進行實地測量,如教室的門、鋼琴等。通過實地探索,幼兒對兩米的距離有了親身感受。


2.隊伍太長怎么辦
隊伍太長了,如何縮短隊伍?諾諾說:“我們可以排成兩排,像散步的時候一樣。”“如何控制第一排與第二排的距離呢?”我將問題拋給了幼兒。大家又一次進行實地考察,感受兩排的橫向距離。隨后,幼兒在教室里嘗試定點,通過一次次擺放,一次次嘗試,發現前后左右都是兩米距離就圍成了一個正方形,排成兩排能夠縮短隊伍。
3.我的位置在哪里
標記實驗。如何確定家長站在哪一根線上?幼兒想到了與之相對應的學號,通過繪制學號來確定家長站在相對應的兩米線上。究竟用什么材料來繪制標記呢?幼兒通過標記實驗的方式來確定。找材料、裁剪、塑封……大家都在準備著自己的標記實驗,迫不及待地來到大門口,粘貼、繪畫,看著自己的標記學號,默默祈禱自己的標記能經得住風吹雨淋。
確定材料。經過一周的考驗,幼兒發現油畫棒、塑封紙等材料,經風吹日曬后磨損嚴重,而油漆相對牢固。如何確保安全性呢?諾諾的爸爸從事裝潢工作,他為幼兒提供了環保油漆。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幼兒的現場實操了。瞧,大家有序排隊,戴上手套,穿上圍裙,拿上繪畫材料找到自己的點,繪制屬于他們的數字標記。
反思:在數字繪畫中,幼兒利用顏料進行書寫練習,不斷嘗試發現和解決問題。
1.創意:讓美點亮生活
如何讓這些紅線和數字更加漂亮呢?幼兒觀看了有關兩米線的視頻,如詩詞兩米線、音樂兩米線等。他們想到用借形想象,讓數字與美術結合在一起。看,有小狐貍、小猴子、蘿卜……有趣且可愛“數字寶寶”紛紛亮相。
2.宣講:讓人人行動起來
標記的完成能否解決排隊問題?幼兒化身宣講員,告知家長排隊事項,在園門口張貼了倡議書,呼吁大家行動起來。
3.拓展:讓愛無處不在
由于年齡小,小班的弟弟妹妹不能遵守“兩米線規則”。如何讓他們嚴格遵守,做好防護呢?幼兒利用足球游戲材料進行分隔,布置了新的“兩米線”,讓核酸檢測地的“兩米線”變得整齊且漂亮。幼兒還想到了線軸,線軸既可以玩又可以坐。這樣讓小班的弟弟妹妹坐在線軸上,等著做核酸,依次有序往前。
4.繪本:讓故事延續
如何將“兩米線”的故事記錄下來?幼兒想到了繪本故事,用圖畫記錄“兩米線”的故事,呈現在區角中,讓大家一起看。幼兒自主尋找材料,繪制故事,裝訂成冊,邀請弟弟妹妹觀看,講述“兩米線”的故事。
反思:幼兒能夠用數學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多個問題,不斷探索、不斷收獲,將一個人的行動變成一群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