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麗娟 秦朱紅

美術活動是幼兒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體驗的一種方式。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實際呈現出來的作品,更要關注美術創作中幼兒的藝術思維過程、語言使用過程。針對一些幼兒在美術創作時自言自語、自主對話、自我陶醉等特點,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進行有效表達,激發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
美術是一門以觀察為基礎的視覺藝術。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會說“畫”,積極感知周圍的世界,探索發現有趣的現象,更形象地了解創作對象。
美術活動往往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幼兒照著教師的范畫,模仿出來即可,不用動腦;二是教師任由幼兒自由發揮,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幼兒缺乏思考的動力。那么,如何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有創作愿望并能與教師、同伴進行有效互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創作對象的結構特征,用語言進行自由表述。例如,在美術活動“金魚”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說出金魚在水里的外形特征與動態。當姿態各異的金魚展現在幼兒眼前時,幼兒會情不自禁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金魚的眼睛像兩顆彩色球,尾巴像一把扇子。”“金魚的尾巴擺來擺去好漂亮,像美麗的飄帶。”“金魚的眼睛是鼓出來的,像珍珠。”……接著,教師順勢引導幼兒學說疊詞或排比句,如“鼓鼓的眼睛”“圓圓的嘴兒”“胖胖的身子”“長長的尾巴”等。幼兒在念念叨叨地說“畫”時會觀察得更細致入微,創作時更注重細節。
美術活動中的色彩學習有利于提升幼兒對事物的感知力和創造力。這樣的觀察不僅有視覺參與,還有語言參與,能加深幼兒的觀察記憶。觀察事物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把觀察到的色彩描述出來。有的幼兒習慣用單一的顏色概念化地表現物象。例如,把樹涂成單一的綠色、天空涂成單一的藍色。樹、天空是不是只有一種顏色?為此,教師組織幼兒走進自然,仔細觀察。夏日暴雨來臨之際,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天空:“你們抬頭看一看,近處天空的顏色和遠處天空的顏色有什么不同,天空除了藍色還有什么顏色?”幼兒會說:“頭頂的天空很藍,顏色清新,遠處的天空有很多烏云,厚厚的、灰蒙蒙……”到了黃昏,幼兒驚訝地發現“天空有橙色,還有火紅色”“遠處還有一抹紫色”。通過細心觀察和描述,幼兒能夠更形象地感受色彩、構思畫面。
每個幼兒都有自我表達和表現的需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與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喜歡用聲音和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內心體驗。因此,在幼兒構思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幼兒說“畫”,說出他們的創作思路,說出他們的作品構圖,讓他們在說“畫”中進行美術創作。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的創作思路就是其創作時思維活動進展的軌跡。教師要在構思中給幼兒“說”的機會,讓幼兒有“說”的空間,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幼兒在“說”的過程中,逐漸理解活動主題,形成感性認識。例如,在《美麗的家鄉》長卷畫的構思中,幼兒興趣濃厚,眾說紛紜:“小區門前的河很美,河上的小橋彎彎的。”“路面變得很寬,是三車道,路邊還有很多美麗的花兒。”……在敘述中,幼兒知道應該畫什么、怎么畫,做到心中有數。
構圖就是根據題材和主題要求,把要表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協調、完整的畫面。在《美麗的小區》構圖時,教師引導幼兒圍繞“你最想畫小區的什么?打算畫在紙上的什么位置?”說一說想法。有的幼兒說:“我要畫小區大門旁的橋,先在畫紙中間畫上彎彎的橋;然后,在旁邊畫上高高的路燈,路燈下有行人;最后,在紙的最上面畫上小區里的房子。”說完后,這幅畫已經有了初步的構圖設計。因此,“說”可以幫助幼兒形成清晰的構圖思路。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經常一邊操作,一邊不自覺地發出一些聲音或自言自語或與他人對話。這些聲音大都與操作內容有關,十分有趣。教師應引導幼兒抓住此特點學習創作方法,幫助其豐富創作內涵。
美術創作需要操作技能的支撐。教師可以把操作過程編成兒歌,讓幼兒邊做邊說。例如,在學習泥塑蘋果時,幼兒可以根據兒歌內容操作:“搓搓搓,搓成一個小圓球,上下輕輕壓個坑,中間再插一根柄”。學畫小貓時,可以邊畫邊念兒歌:“有間小房子(頭),開著兩扇窗子(耳),掛有一個簾子(額),住著兩個孩子(眼),合用一口鍋子(嘴),每人一雙筷子(胡子),房下有個土墩(身體),旁邊有個鉤子(尾巴)。”這樣,幼兒在操作時會保持興趣,能夠較快掌握操作要領。
幼兒喜歡與別人討論自己畫什么或者向別人介紹自己已經畫了什么,還要畫什么。教師要允許幼兒自言自語或與別人對話,使他們在交流學會互相借鑒。不過,在交流時,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幼兒交流的內容。如果與創作無關,就要及時制止。例如,在泥塑活動“辦家家”中,A、B兩名幼兒進行對話。A對B說:“我要做蛇。”B說:“我也要做蛇,我要做蛇爸爸和蛇寶寶。”A又說:“我也要做兩條蛇,我的蛇是盤著的。”B接著說:“我的蛇是直的,他們在睡覺。”在對話中,兩名幼兒活躍各自的思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在交流中愉快地創作。這兩名幼兒的作品確實非常有趣:A畫了一大一小兩條蛇,旁邊放了兩只碗,里面盛滿了湯圓;B畫的兩條蛇則直直地躺在兩張床上,蓋好了被子。
語言具有感染性,一名幼兒的描述或交流可以帶動其他幼兒想象和創作。在美術活動中適當給予幼兒“說”的機會與空間,能使他們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評價可以幫助幼兒增強創作自信,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思維遷移中,不斷提高美術作品欣賞水平、創作水平,實現美術活動的教育目標。幼兒作品是他們動手動腦的結果,凝聚著智慧和汗水。教師應該鼓勵幼兒用學習和欣賞的態度,評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引導幼兒根據活動要求選取不同的角度思考。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創作出豐富多彩的作品,表達了各種各樣的情感,愿意與別人分享。教師可以在分享環節,鼓勵幼兒說“畫”。例如,在一次“畫娃娃”美術活動中,幼兒畫了各種各樣的娃娃,有跳舞的、唱歌的、做操的、笑的、哭的等。有的幼兒還給娃娃起了好聽的名字,編出有趣的故事。一名幼兒這樣介紹:“甜甜和麗麗在草地上跳舞,朵朵在一邊哭。原來,朵朵不會跳,她又不愿意跟著他倆學。”畫的內容源于他生活中的一些經驗,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場景。
生動的評價語言能把一些抽象的、模糊的藝術作品具體化、形象化。評價作品的優點能把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情感激發出來,提升幼兒在美術創作中的審美力。例如,面對大班繪畫作品《我喜歡的建筑》,幼兒評價:“這些方形的房子,很平穩,住在里面感覺安全。”這是從繪畫的基礎形象和自身感受欣賞作品;“這幅畫上的房子很多,但是看起來很整齊和舒服。”這是從構圖角度欣賞作品。
總之,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幫助幼兒正確表達,為幼兒提供“說畫”時機,讓他們在活動中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始終處于積極狀態,提升幼兒的美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