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燕蘭

我園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為引領,以幼兒園課程資源為載體,深入挖掘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源,努力構建動態、開放、多元的微課程體系,助推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構。基于資源開發與運用的微課程是一種研究型生成課程,從幼兒的經驗出發,實現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融合,賦予幼兒個體自主學習的權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因此,資源開發要聯結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幼兒感興趣、有利于幼兒經驗生長與能力提升的資源。提升,要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圍繞課程資源進行系統性建構,保持整個過程的開放性與整合性。多彩的生活無疑是學習生成的重要來源。教師只有關注幼兒周圍的“活動資源”,才能夠引發幼兒的學習和游戲。我園通過篩選適合幼兒發展的資源,積極關注幼兒在活動探究中的自然成長,積極幫助幼兒在多元實踐中充實經驗。
我園遵循“課程就在身邊、教育就在身邊、學習就在身邊”的課程觀,充分挖掘、篩選身邊的優秀自然素材,利用資源庫里的人文、環境、事件、實物、社區等可能性資源,結合幼兒的經驗、興趣和需要,組織開展適宜性主題活動,讓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例如,在中班《我是小小快遞員》微課程中,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和知識了解快遞員,體驗送快遞,獲得游戲性體驗,豐富生活閱歷。其實,教師只要走到幼兒身邊就會發現很多“微型主題”的生成方向,只要合理把握,隨機生成,有效融合,就能演繹更多教育故事。
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幼兒發展思維和理解能力的基礎。在微課程主題探究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生發課程,不斷拓展活動材料、游戲的空間與時間,促進幼兒自主互動,增加新的經驗。例如,蘇南碩放機場起飛降落的飛機每天都在幼兒園上空掠過。于是,教師生成了《飛機那些事兒》微課程。
師幼均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互生共長的。在與資源的互動中,教師要提供適宜的支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空間去體驗、探索、交往、表達,更好地突顯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實施過程中,我園始終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追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不斷調整充實活動內容,讓每個幼兒都獲得多元化發展。
在微課程研究和實踐中,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參觀、討論、操作、展示等活動,推動幼兒獲得最近發展區的未知經驗。不同的活動形式契合幼兒的真正需要和興趣,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讓幼兒獲得直接經驗、豐富體驗。教師認真觀察與研究幼兒,關注他們的興趣點,在了解幼兒經驗生成原理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陪伴幼兒編制經驗之網,陪伴他們探索和收獲。例如,中班教師分享了關于“霧”的故事,這是一個由幼兒的興趣引發的微課程活動。
每個幼兒都以自己特有的學習方式,在不同的場合、時間或群體中,呈現他們的認知經驗、內心訴求和發展需要。微課程要為幼兒創設一種情境,給他們提供獲取意義的機會。在實施微課程過程中,幼兒都是通過表征的方式記錄、獲得知識。例如,在中班《遨游太空》微課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用繪畫的表達方式,直觀表達自己對太空的想象。
在微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促進者、支持者”。因此,教師要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鼓勵幼兒在自主探究、操作以及與同班參與者的互動中獲得成長,讓經驗積累成為幼兒提升學習能力的支架。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園關注課程實施的細節,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發現課程實施中的問題焦點和矛盾沖突,在把握幼兒的學習特點、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努力更新微課程理念,優化和調整實施策略。在此基礎上,教師以點帶面,發揮輻射作用。例如,有的年級組統一生成性課程內容,由各個班級進行個性化的實踐;有的根據本班幼兒的需求和教師的專長,追尋適宜性的生成課程內容。
隨著微課程故事的撰寫,教師不斷提高課程實施和反思能力。我園組織教師開展主題為“微課程——因師幼共同構建而靈動”的課程故事交流分享活動,更加關注幼兒的想法和行為,看到了教師在課程實施背后的支持和思考。這些都較好地體現了教師逐步增強課程意識,其教育觀、兒童觀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
在微課程建構中,教師視幼兒為課程的開發者,師幼在與自然、生活的對話中一起觀察、聚焦資源、對話互動、探究實踐。教師在提升基于幼兒經驗的班本微課程建構能力的同時,推動了師幼在課程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