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淼琳

“童樹林”戶外游戲活動是我園基于課程游戲化視角,依托幼兒園環境資源開設的特色游戲活動。旨在讓幼兒融入園內自然環境中,以親歷、實踐等方式實現對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編織,形成新舊經驗之間的轉化與遷移,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
在組織“童樹林”戶外游戲時,我園起初只是簡單地讓幼兒自主活動,忽略了自然優勢,導致幼兒活動積極性不高,制約了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為此,我園采取“挖掘游戲資源——調整游戲材料——促進深度學習”三段進階式策略,引導幼兒充分融入自然,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資源是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的總稱。在“童樹林”戶外游戲活動中,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都需要被挖掘。但是,我園以往更多以教師為主體,收集與挖掘游戲資源。缺乏站在兒童立場上思考、挖掘的意識。
兒童立場就是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兒童的耳朵聽世界,用兒童的鼻子去聞世界。兒童在與大自然的互動和探索中,認為萬物都是游戲資源。“童樹林”里的一根小樹枝可以是一把劍、一根指揮棒;一片樹葉可以是一把扇子。在思考游戲資源的選擇與利用時,教師一定要站在兒童立場。兒童需要的游戲資源一定是與兒童的真實生活相連的,能夠促使兒童進行創造與再生。
在“童樹林”戶外游戲活動場域,自然環境是重要的游戲資源。我園對園內自然資源進行調查,通過數量統計、測量、科普等方法,將園內一些自然植物等有形的自然資源整理分類;我園通過日照驗證、溫度和濕度等測量數據,將園內各角落日常氣溫等自然資源進行統計與調查。除了這些有形的資源,教師基于觀察,從兒童立場出發,系統挖掘和利用無形的資源。例如,在“童樹林”混齡游戲中,哥哥姐姐與弟弟妹妹之間的情感交流、各類植物的生命成長等資源,都屬于無形的資源。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完成資源的再創造。
通過前期的調查與篩選,“童樹林”游戲的可用資源較為豐富。教師對每處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標注、整合,形成“童樹林”游戲資源表。例如,“童樹林”樹屋游戲資源表中,標注屋子、天橋、長廊等地,記錄著不同時間段的日照與溫度以及在不同天氣的不同游戲方法。晴天,幼兒可以利用光影進行游戲;雨天,幼兒可以進行野戰游戲。“童樹林”裝扮游戲資源表中,記錄著每次游戲時用到的游戲材料,如樹葉、樹枝、果子、帽子等。
資源選擇與整合到位后,游戲材料的適宜投放就是影響游戲質量的關鍵。豐富和適宜的材料是自主游戲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保障。
在調整游戲材料之前,我園首先明晰幼兒自主游戲的路徑,自主游戲可包括自主制訂計劃、自主尋找游戲材料、自主進行游戲以及自主評價回顧四個環節。首先是自主制訂游戲計劃。由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與需求不同,每個教研組的組織方式也不同。小班以教師為主,中班以教師指導為主,大班以幼兒為主。例如,在“童樹林”戶外游戲活動中,小班教師以班級閱讀區的繪本《地下100層的房子》為引子,引導幼兒發現“童樹林”里的各種洞,與幼兒共同制定游戲計劃;中班幼兒一起商議游戲計劃,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大班幼兒自由分組,分別制定計劃,開展田間尋寶、花藝印染等游戲。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制定好計劃后,自主尋找游戲材料。這時,整個幼兒園成了一個特大資源庫,幼兒結合游戲資源表與經驗,在園內尋找自己需要的游戲材料,實施游戲計劃。
在“童樹林”戶外游戲中,教師只有不斷觀察,才能做好游戲材料的替換與調整。我園以游戲觀察表為支架,以持續性的觀察方式,記錄幼兒在游戲中與材料的互動次數、材料使用情況,進行階段性判斷。例如,在“童樹林——我們去野炊”游戲中,教師針對游戲材料進行觀察,統計幼兒使用材料的次數與頻率。游戲中,幼兒擺弄樹葉、樹枝、石子等物品的次數較多,其次是小推車、籃子、炊具、娃娃、帳篷,而一些制作好的仿真食物、海洋球等材料使用次數很少。這樣有目的、持續性的觀察是教師投放材料的有效依據。通過觀察,教師能夠判斷哪些材料更適合幼兒游戲,結合游戲活動進行調整、重組和遷移。
幼兒往往因為自身游戲的需求,不斷尋找新的游戲材料。教師會在觀察過程中,默默添加一些支持性材料。這樣,整個游戲材料就會特別豐富且適宜。在動態調整材料的過程中,“童樹林”戶外游戲活動能有效開展。例如,在“童樹林”戶外游戲中,幼兒正在進行舞會前的裝扮活動。教師觀察時發現,有的幼兒在自我裝扮時因看不到自己的樣子而無從下手。有的幼兒能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與同伴合作,相互進行裝扮。于是,教師悄悄將鏡子放在材料桌上,以便幼兒自主選取。有的幼兒在材料庫中選取了蝴蝶翅膀作為角色裝扮,有的幼兒選擇利用自然物自制翅膀。這個時候,蜜蜂翅膀有了,翼龍翅膀有了,老鷹翅膀也有了。教師將現成的翅膀默默撤走,給予幼兒充分創造的機會。
“童樹林”戶外游戲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自然天性,還能促進幼兒在與自然相互親近的過程中體驗、探索,促進深度學習。
“童樹林”戶外游戲探索是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游戲是一項具有創造性、思維性的活動,幼兒在自主的游戲環境中顯現出了“真”問題,教師要沿著“真”問題的線索,促進幼兒深度學習。例如,中班幼兒游戲準備搭建一個木樁舞臺,在搭建時遇到了“真”問題:木樁很少,不夠搭建,而且木樁容易滾動。怎樣才能搭建一個有穩定又大的舞臺呢?這個問題激發了幼兒的思維,大家都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深度學習的過程。

有了“真”問題的出現,教師要適當引導幼兒解決。這個時候,教師必須挖“深”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度探索,幫助幼兒喚起前期經驗并與新的經驗相結合。面對幼兒提出的“真”問題,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身份進入游戲,與幼兒共同討論,引導幼兒深層思考,如木樁怎么擺放和排列才會不容易滾動、木樁舞臺是否可以使用其他輔助材料搭建等。有了幾個“深”問題的追問,幼兒開始考慮木樁的方向、大小、長短等因素,嘗試不同的排列方案,積極尋找輪胎等輔助材料固定木樁。
有了前期“真”問題和“深”問題的出現,幼兒在體驗與探索中發生了學習,教師在后續的游戲中,要善于培養幼兒不斷產生“新”問題的能力,以問題串的方式讓幼兒的學習得以延續。
幼兒在木樁舞臺搭建中,有的按照木樁的大小平鋪,有的按照木樁的高低排列,有的幼兒在實際情境中提出了“新”問題。“新”問題的出現讓幼兒有了新的思考,對于如何搭建一個既穩固又美觀的木樁舞臺,幼兒有了新的創意。深度學習是從問題開始,從淺層問題出發,逐漸走向深層思考。幼兒在大自然游戲情境中,以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以“問題”為中心,建立新舊經驗之間的聯系,逐步將獲得的新經驗內化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
“童樹林”戶外游戲對幼兒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只有站在兒童立場上,才能發現“真”資源;教師只有借助日常游戲時的持續觀察,才能找到“真”材料;教師只有聚焦游戲中的“真”問題,才能看到“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