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 瑋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我園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挖掘地方自然、社會、人文資源,將鎮江景、鎮江音、鎮江味等生活資源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重組,融合于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中,引導幼兒走進生活、親身感受、快樂成長。本文以《鎮江情》融合性課程建構為例,淺談生活教育理念下園本課程的建構策略。
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在大自然和大社會里辦的,不能常到大自然去,還能算是生活教育嗎?”在幼兒的眼里,大自然是鳥語花香、萬物靈動的;在幼兒的心里,大自然是神奇、有趣且充滿著許多未知的秘密的。我園創設了豐富的、多區域的戶外生活空間,有山洞式的創意木工坊、有大口灶的農家生活坊、有融入野戰的玩沙區、有蕩漾著烏篷船的戲水池,還有涂鴉墻、山坡小屋、林間木房。每處都呈現了鎮江的水鄉特色和特有的生活氣息。幼兒在戶外生活場中嬉戲、體驗、自由活動、自主創意。
我園原來的《一日生活作息時間表》詳細安排了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每個時間段應該做的事情。由于受到各個環節時間的限制,許多活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無法真正踐行“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此,我園嘗試彈性化管理幼兒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特點,在課程實施時進行班本化調整,彈性安排區域游戲、集體活動和生活活動。
我園采用預約協商的方式,統籌戶外活動和專用活動室活動。各班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提前預約下周活動,協商確定作息時間。彈性化安排作息時間后,教師不再嚴格按照原來的作息安排開展活動,而是追隨幼兒,靈活生成課程,讓幼兒能更加專注于活動。
幼兒園一日生活是幼兒在園一天的全部經歷,是幼兒在參與、體驗與創造中,利用環境自我更新的歷程。我園結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大膽“解放幼兒的雙手和頭腦”,嘗試自主化管理生活環節,教師的包辦逐漸轉為幼兒的自我管理和為他人服務。
從自主簽到、自主餐點、自主午餐,到午睡、盥洗、離園的自主管理,幼兒并沒有出現“放手”后的混亂、無措,而是自主制定規則并互相督促,自己發現問題并共同商議,從而真正成為“生活小主人”。

我園積極組織和引導家長、幼兒,從景、音、味等方面共同收集《鎮江情》課程資源。基于共同收集的鎮江自然、社會及人文資源,我園進行匯總、梳理和審議,在幼兒自主選取、家長參與的基礎上,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選取幼兒喜歡的、能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鎮江情”課程資源。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會不斷產生經驗與思考痕跡,以圖片、視頻或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存放在電子資源庫。我園建立了“鎮江情”園本課程資源庫、觀察案例資源庫、作品分析資源庫等,教師可以自主選擇,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適當調整課程內容。
陶行知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走進自然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孩子獲得真實的感受。”鎮江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鎮江景、鎮江音、鎮江味”是《鎮江情》融合性課程的三大內容。起初,我園脫離原有的綜合活動課程,獨立建構《鎮江情》融合性課程,效果不盡人意。因此,通過專家的引領和剖析,我園對課程進行了調整,實施園本課程生活化、適宜性改造,將《鎮江情》課程資源與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在時間、內容上相融合,生成新的課程主題,從而有效踐行課程。

促進幼兒成長的幼兒園課程可以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首先,我園通過幼兒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家長群等途徑,讓家長了解什么是幼兒園課程,知道課程如何促進幼兒的成長,懂得課程建設中家園攜手的重要性;其次,我園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家長參與課程實施。例如,教師帶領幼兒“游覽鎮江美景”“品嘗鎮江美食”;家長走進幼兒園,和幼兒一起制作京江臍、大京果,激發家長積極參與的興趣,體驗課程建設給幼兒帶來的進步。
在以家鄉生活為內容的《鎮江情》融合性課程建構中,幼兒更加熱愛家鄉,發現更多美景、美好人物和美食。我園深深體會了只有將身邊那些最真實、最生動的家鄉文化融入課程,才能真正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