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祁 娟

我園是一所新辦幼兒園,創建于2020年10月。近兩年來,教師隊伍逐年擴大,從最初6名專任教師發展到現在19名專任教師。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為此,我園成立教師發展中心,針對新辦園教師特點,開展教師專業成長園本教研,初步形成園本教研策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教研內容的確定,既要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真實需求,又要順應當前幼兒教育的發展方向。只有找準方向,才能確定適宜的內容、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方面,我園每年都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園本教研調查。第一年調查內容主要是教師對“一日生活皆課程”以及“課程游戲化”的理解,第二年調查內容側重于課程研究;另一方面,我園定期組織活動觀摩、入職培訓、年級組和班級組研討活動,了解教師已有能力,提升專業發展水平。我園還通過讀書分享、案例分析、專題教研等形式,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觀,助推教師提升課程建設能力。
一是個體化教研。每個教師的專業水平都有所不同,發展需求也不一樣。我園利用日常工作中的文本資料檢查、常規視導、工作交談等機會,為每位教師“把脈”。同時,針對具體情況給予指導,幫助教師不斷突破個人發展瓶頸。我園還建立個性化的教研機制,由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興趣和特長申報教研主持人,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滿足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
二是專題式教研。為了使教研活動更加深入,我園每學期會根據園本教研調查問卷中教師反饋的共性問題和幼兒園層面對教師的發展認知,設置教研專題,如“戶外游戲中的材料優化與教師支持”“晨鍛中幼兒的發展”“項目課程實施”等。在專題研討中,教師圍繞相關主題共同學習研討,共同反思分享,既促進了教師深度學習,又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
三是分層式教研。近兩年來,我園由于不斷增加教師,其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為此,我園組織分層教研,以滿足他們不同的發展需要。比如,第一年,我園成立了觀察評價教研組,引領有經驗的教師走向更專業的發展道路;第二年,我園又成立了語言領域教研組,為年輕教師搭建學習平臺。
四是混合式教研。在培訓形式方面,我園采用教研與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對教師而言,單一的培訓方式無疑是枯燥的。我園通過實地參觀、小組研討、自學反思、案例分析、親身操作等方式,引導教師主動學習,在必要時提供有效支持。
五是滾動式教研。如何讓教師的專業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如何縮小新、老教師之間專業水平的差距,是我園的教研工作重點。我園嘗試開展滾動式教研,取得了預期效果。比如,面對“一日生活皆課程”“課程游戲化”等教育理念,不同教師在不同階段的認識往往不一樣。我園以滾動式教研的方式,不斷強化理念認同感。

一是實施“青藍工程”。為了全面提升保教水平,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每學年初,我園都舉辦“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組織新入職教師、年輕教師分別與在園老教師、優秀教師簽訂結對協議。一方面,讓新入職教師、年輕教師更快、更好地融入幼兒園;另一方面,促進新入職教師、年輕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是組織環境觀摩。我園每學期都組織環境觀摩活動,提高教師的環境創設水平。在環境觀摩活動開展前,我園發放評價標準,讓教師提前了解標準從而學習標準。同時,管理層不定期到每個班級,特別是新入職教師任教的班級,進行環境視導,給予指導。在環境觀摩活動中,每個班級的教師會針對所在班級的環境進行介紹、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新入職教師的環創能力顯著提高,縮小了與原有教師之間的差距。同時,新入職教師的有益經驗也為幼兒園環境創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是開展半日視導。半日視導活動是我園常規教研活動之一。作為一所新辦幼兒園,盡管我園擁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但是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幼兒園,難免出現“水土不服”等情況。為此,開園第一年,我園就組織半日視導活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每次視導結束,我園就反饋視導情況,組織教師交流,共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比如,晨間鍛煉時,幼兒對部分材料不感興趣。對此,有的教師往往無動于衷。視導交流后,教師能夠根據晨間鍛煉的活動內容和幼兒的需求,及時調整、更換材料,不斷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四是建立交流機制。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讓教師能夠相互學習,交流意見,我園建立了交流互鑒機制。比如,每學期末,我園組織教師進行成長冊制作觀摩交流活動。有的成長冊因加入小標題小條理更加清晰,有的成長冊中的幼兒作品形式豐富,有的成長冊中包含較多數量的觀察記錄等。通過觀摩、交流,教師拓展了班級成長冊制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