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貴,譚 華,王 平△
(1.湖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4;2.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漢市第一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4)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各類原因引起以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性病變為特點的腦部病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所有致死疾病中排名第二,與缺血性心臟病合計約占所有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的85.1%以上,其致殘率以及復發率普遍高于其他系統疾病,已成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3]。在中醫學中,本病屬于“中風病”范疇,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為主要癥狀特點,根據有無神智昏蒙可診斷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其中中經絡包括風痰阻絡證、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肝腎虧虛證五大證型,中臟腑可分為痰濕蒙神證、痰熱內閉證、元氣敗脫證三大主要證型[4]。歷代醫家對于肝腎陰虛型中風的治療,多以益氣活血祛瘀、補肝益腎為主。李德隆教授從事教學、臨床六十余載,熟讀《黃帝內經》,精通醫理,勤于臨床,認為心為一身之本,統領全身血液循環,主血液的運行以及生成,通過運用滋養心陰法,調和心臟陰陽,加強心主血脈功能,對于治療肝腎虧虛型中風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診,受益良多,現將其治療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1 年老體衰是基礎 李老認為,年老體衰是中風的發病基礎,正如《內經》云:“女子六七,三陽脈衰于上……,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男子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首先,年到古稀,精虧神少,元氣不充,腦竅失養,致腦部供血障礙,引發中風;其次,五臟六腑隨年齡的增長,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伴隨著現今人類壓力的劇增,或飲食無度、或勞逸失調、或濫用藥物,致使其功能失調,藏泄失司,氣血逆亂,終致中風的發生。
1.2 肝腎虧虛是關鍵 中風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病因主要為肝腎陰虛、氣血耗損[5-6]。李老認為,肝臟陰虛,肝失調達,陰陽失調,或統血無力,血不循經,或藏血失衡,血不養經,致精血無法充養腦竅及四肢血脈;另一方面,腎臟為“先天之本”,儲藏機體一生之精,腎精亦是血液生成的來源之一,腎臟虧虛,腎精失養,后天之精生成受阻,出現氣血匱乏,成為本病發生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2.1 補肝益腎為先 腎藏先天之精,寓真陰、涵真陽,主骨生髓育于腦;肝為罷極之本,主疏泄,通暢氣機,協調出入升降,統帥血液運行[7]。李老認為,中風患者多為年老體衰,肝腎乏源,精不養血,髓海不充,以半身不遂,四肢乏力,言語不利,舌淡紅,脈沉細等一派“陰虛”之癥為主。在臨床上常用左歸丸加減,以滋肝腎陰,填精益髓。方中重用地黃為君,滋陰填精,大補肝腎之陰;山茱萸滋肝腎之陰,山藥補脾益腎固精,烏梅酸甘化陰、固澀陰津,石斛滋陰益胃,取“陰中求陽”之義,四者共為臣;佐以枸杞、菟絲子、川牛膝補肝益腎填精,適當加用葛根、伸筋草、桑枝等通經活絡之藥以攜藥流通上下,諸藥合用,使腦竅得養,髓海得充,達到治療目的。
2.2 滋養心陰為要 《黃帝內經》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笔紫龋闹餍醒?,統領全身氣血運行,使食物水谷之精微輸至五臟六腑、四肢及腦竅,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再者,心主生血,和五谷之精微“奉心化赤”生成血液,《靈樞·邪客》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此充分濡養五臟六腑以及四肢。李老認為,肝腎虧虛型中風所表現的癥狀主要以陰虛為主,臨床上單以補肝益腎往往收效欠佳,在此前提下,通過應用生脈散,以味甘之人參大補心氣,以入心肺胃經之麥冬滋陰生津養心,以味酸之五味子進一步加強心陰的補充,3藥共用,使心臟陰陽得和,也加強心的生血以及行血的功能,并進一步補充肝腎之陰,達到氣血而和,腦竅為之而通,疾病因之則愈。
李某,男,74歲,2018年7月31日初診。主訴:雙下肢乏力8年?;颊咦允?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乏力,無頭暈頭痛,無口角流涎,無視物旋轉,予以湖南省中醫附一就診,CT提示:腔隙性腦梗死,予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欠佳。慕名求助李老,刻診:患者形體消瘦,面色少華,雙下肢肢體乏力,行走欠穩,視物模糊,納寐欠佳,二便可。舌紅苔薄白,舌上可見裂紋,伴瘀點。脈細。西醫診斷:腦梗死后遺癥期,中醫診斷:中風病。辨證:肝腎陰虛型。治療予以補肝益腎,配合滋養心陰法等對癥支持治療。藥用:西洋參、茯苓、麥冬、五味子、桑枝、石斛、天花粉、生地黃、北沙參、葛根、烏梅各10 g,黃芪15 g,甘草5 g,7劑,日1劑,分早晚2次水煎溫服,囑其補充睡眠,飲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油膩之品。
二診(2018年8月7日):患者述雙下肢乏力感較前好轉,感麻木,余未見明顯不適,于上方加僵蠶、木瓜、川牛膝各10 g以加強通經活絡之效。繼續7劑水煎溫服。
三診(2018年8月14日):患者述雙下肢乏力感較前明顯減輕,行走可,納寐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舌上裂紋變淡,瘀點減少,脈細。繼續予以上方加減調理。
按:本案中,患者雙下肢乏力8年,CT示:腔隙性腦梗死,屬于中風后遺癥期范疇。患者年老體衰,肝腎功能衰退,以致陰精不能充分滋潤腦竅,氣血得不到充分的補充,出現腦部神經功能受損,從而引起雙下肢肢體不能得到充分的濡養,呈現出雙下肢乏力,行走欠穩等癥狀;另體陰陽失調,陰液的相對匱乏,面部血管以及肌肉失于滋養,以致面色少華及全身消瘦;舌紅苔薄、裂紋舌、脈細亦是肝腎虧虛之癥。多數醫家遇此常投以滋補肝腎之品,然收效欠佳,李老創新性認為,心是人體的一身根本所在,對待肝腎陰虛型中風患者單從肝腎入手難以取得滿意療效,在此基礎上極力加強心陰的補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方中以生地黃、北沙參、烏梅大量滋陰藥補充肝腎虧損之陰,輔之以石斛、天花粉以益脾胃之陰,黃芪、茯苓健脾胃之氣,補后天以助先天,收效更佳;配合生脈散之西洋參、麥冬、五味子三味滋養心陰,既補充虧損之陰液又加強心臟之功能;以桑枝、葛根舒經活絡,使藥效上至頭顱,下達下肢;最后佐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用,使陰液得補,陰陽平和,腦竅得通,下肢得養。二診患者自述雙下肢乏力癥狀較前好轉,伴有麻木,表明此方療效可觀,然病程日久,下肢頑疾,藥力難以速下,遂加強通經活絡之效,加用僵蠶、木瓜通經活絡,且加川牛膝補肝腎,引藥下行。三診時患者癥狀較前明顯好轉,未訴行走欠穩,舌上瘀點逐漸減退,故繼續以上方鞏固治療。
現代醫學將腦梗死按照發病時間分為腦梗死急性期、腦梗死恢復期、腦梗死后遺癥期三個階段,對于腦梗死治療上主要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護腦等為主,以改善腦循環、腦缺血損害,恢復腦神經功能、防止復發以及減少并發癥。在中醫方面,從古至今困擾無數醫家,李老推陳出新,提出滋養心陰法的應用,將心與腦融為一體,護腦的同時不忘強心,強心的同時鞏固護腦,以共奏治療之效。李老認為,中風所出現的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甚至昏撲等癥狀,中醫可歸納為神機失用的表現,心主神明,《靈樞。·本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思謂之意……”,充分表明心臟統領五臟六腑;腦主精神意識,調控全身的意識活動,為“元神之府”,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開創性提出“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發于心”之說,即“心腦共主神明”[8]。心統領一身之氣血運行,腦指導五臟六腑的意志表現,心腦共用,心腦共治。以補肝益腎法為主,常加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為主的生脈散[9],共奏滋陰養血、護腦養心之效。若頭暈甚者,加天麻、鉤藤止眩;若失眠多夢者,加百合、夜交藤、合歡花清心安神;若病程日久,肢體偏癱更甚者,常用僵蠶、蜈蚣、水蛭等蟲類藥搜風通絡。另李老尤其強調養生之法,倡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叮囑患者加強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中國傳統功法的使用,現代多項研究[10-11]證明,健身功法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神經及心血管系統的調節功能,也利于血液循環以及組織肌肉的恢復。但李老強調在練習功法之時需調息平心,配合呼吸,否則難以達到成效。
中風病機繁多,病癥諸多。對于肝腎虧虛型中風,李老遵循詢證論治,謹遵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在補肝益腎的前提下通過運用滋養心陰法,既加強心臟功能,使之主血行血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也有效的補充了肝腎虧虛之陰,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也符合中醫陰陽理論。不過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研究人群較為局限,臨床樣本數量不多,后期會進行多樣本臨床數據分析以及動物模型試驗,以進一步明確其作用機制,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