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琳
(江蘇理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繼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擘畫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圖景,明確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激發人才活力是關鍵,既要培育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更要匯聚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資源。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資源的生力軍,具有創新精神的返鄉大學生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
2022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要求培育一批飽含鄉土情懷、具有超前眼光、充滿創業激情、富有奉獻精神,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壯大農村創新創業人才隊伍,提升農村創新創業層次水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升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實踐路徑,促使“智力外流”轉向“智力循環”,有助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多內生動力。
作為研究人口流動問題的經典理論,推拉理論對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有較強的解釋力。19世紀80年代,拉文斯坦(E.Ravenstein)提出推拉理論雛形---遷移法則。后來,博格(D.J.Bogue)系統提出勞動力遷移推拉理論,即從運動學角度來看,勞動力的城鄉遷移決策是兩種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一種是促使勞動力城鄉遷移的力量,包括來自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另一種是阻礙人口城鄉遷移的力量,包括來自農村的拉力和城市的推力。大學生返鄉就業本質上是人口流動問題,其返鄉就業行為是城市排斥力與鄉村吸引力雙重驅動的結果。相對之前農村大學生不愿“回流”現象,近兩年返鄉就業大學生數量有所上升,就城市推力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這是中國年度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大關,由于疫情和城鄉二元分割的影響,城市崗位需求與人力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在城市中,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力較多的產業,中小企業是創造就業的引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人員流動和物流,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受到沖擊,房地產、教育培訓、互聯網等行業的崗位需求也有所縮減,其就業崗位“蓄水池”功能受到抑制,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一項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實證研究,2021年我國本科畢業生就業落實率為74.4%,低于2019年的78.2%。在這樣的背景下,數量龐大的大學生涌入城市就業市場,背負沉重的就業壓力,城市中“有業難就”和“有崗空聘”現象并存,“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勞動力供求結構不一致,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高校就業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社會融入是融入主體與融入客體(融入地、背景與作用因素)共同建構的社會事實。跨區域就業尤其是想在大城市扎根的農村大學生,盡管努力構建城市社會關系和支持系統,但鑒于城市對農村大學生支持系統尚不完善,與本地大學生相比,農村父母扎根于農村,沒有很多社會關系網絡,農村大學生在社會資源、信息渠道、晉升機會、群際互動等方面都不存在優勢,卻要承受更高生活成本和經濟負擔,容易產生不公平、被侵害以及不滿的心理狀態,即美國學者斯托夫提出的“相對剝奪感”。相比之下,城市家庭在社會資源占有量上要明顯高于農村家庭,所掌握的關系網絡和物質資源可以對子女就業或者晉升適當創造條件。在融入城市相對困難的境遇下,有著鄉土情結的大學生想擺脫“外地人”的標簽,選擇返鄉就業不失為明智之舉。
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就業流動擁有成本和收益兩種屬性,成本包括為實現流動花費的住宿費、交通費等,收益包括因流動而獲得優質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長期以來,城鄉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從根本上導致部分農村籍大學生在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方面也要弱于城市籍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相比缺乏一定的就業競爭力,卻要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對于尚無工作經驗的農村大學生而言,創業資金匱乏、社會資源稀缺、傳統觀念束縛以及鄉村發展局限都對其留在城市就業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一系列吸引大學生扎根基層利好政策的出臺,使得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成本更低壓力更小,收益超過為流動支付的成本,這樣他們到農村建功立業的意愿就更強烈。
推拉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勞動力的流動是理性的。農村籍大學生作為一個既不同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人的特殊群體,必然有著不同于兩者之間的理性思維,他們就業地點的選擇也是權衡自身利益后所做出的決定。就鄉村拉力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國家鼓勵青年到鄉村一線建功立業,要求“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通過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農村工作隊等形式筑牢基層黨組織”,出臺《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等政策,地方政府在稅費減免、貸款貼息、崗位補貼等方面提供保障,這使得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更強烈。與此同時,國家還實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鄉村振興”計劃等等基層就業項目,并通過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招錄考試加分、研究生考試加分等措施來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這些政策的支持,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產生了促進作用。
我國農村的就業市場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享經濟、平臺電商和大數據等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體現出門檻低、適應力強和方便快捷等優勢。現代化農業設備的推廣提升了農村科技化水平,解放了勞動力,釋放了消費力,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更迫切。返鄉就業大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發展特色種養、農村電子商務、生態農業等助力“三農”發展。隨著美麗鄉村、數字鄉村、智慧農業的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日趨完善,也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了土壤。此外,隨著城鄉融合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農村的就業環境得到了跨越式的優化,配套的就業資源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大學生返鄉就業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也呈持續上升的態勢,這些都是吸引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拉力。
農村大學生與當地村民有著深厚的“親緣關系”和“感情基礎”,心理上對鄉土文明、鄉風民情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愿意將振興鄉村作為自身價值取向和現實志向。對于返鄉大學生來說,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重構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宗親關系可以讓他們迅速融入返鄉就業的生活,了解當地的就業創業環境。心理學家馬斯洛構想的“高協同社會”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合作而不是對抗的關系。無論是生存型返鄉就業還是發展型返鄉就業的大學生,地緣和親緣的優勢都可以讓他們更好預判農村就業創業的優勢、前景與風險,都可以從鄉村振興中受益,鄉村也可以依靠個人進步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為大學生返鄉創業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物質及文化環境。從大學生就業實際走向來看,大批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成為就業的新動向。城市推力和農村拉力,是大學生返鄉就業的雙重驅動力,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應多方協同,多措并舉,加快構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長效機制和服務體系,真正讓大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
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依靠增加城市的就業機會,而應當通過發展農村,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從而需要并且吸引更多的外流人口返鄉就業。
近年來返鄉就業大學生增加,根本上是農村的生產力得到極大地發現,就業創業條件和環境得到改善和優化。但是相對大中城市,農村的數字技術、大數據等依舊較為薄弱,大學生在就業中得到農業、互聯網、管理、財務等知識和技術“充電”的機會和便捷度也不如大城市。要想增加大學生返鄉就業的意愿,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城鄉融合,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等,出臺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提升大學生返鄉就業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加大政策全程性支持的力度,政府往往比較關注大學生返鄉就業啟動階段,忽視過程和成效。政府可根據大學生返鄉就業的進程,視具體情況分階段、分類別提供職業培訓、風險評估、法律咨詢等方面支持,并在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為大學生開辟更多“綠色通道”。同時,鼓勵大學生通過知識入股和承包等方式,激活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活力,進一步促進農業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大學生返鄉創業可以等同于從“校園”課堂轉到了“社會”課堂。為使他們盡快地適應社會,高校應當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一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與農村的互動合作,開設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為導向的專業課程,并與生涯規劃教育、勞動教育相融合,為振興鄉村儲備高素質的人才。二是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融入鄉村振興的內容,根據學生不同的生涯準備狀態與大學階段的成長規律,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鄉村,合理確定職業目標,同時為人才培養提供方向指針。三是開設鄉村就業主題公開課,通過公開課對國家“鄉村振興”等基層計劃解讀,要把好就業“思想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長觀、職業觀、就業觀、價值觀”。四要對返鄉就業大學生建立長效跟蹤和反饋機制,定期形成大學生返鄉就業質量報告,用事實、數據、案例說明返鄉就業成效,宣傳返鄉就業大學生的勵志故事,鼓勵大學生返鄉成就一番事業。
大學生就業雖然受到社會、高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深層原因還是在大學生自身,部分大學生在擇業觀上存在“眼高手低”的思想,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準,能力不足,理想與現實脫節。新時代大學生返鄉創就業,回歸農村實際上選擇的是一種職業認同,即以“農業”為職業。無論這種職業選擇是被動或主動,均是發生于“鄉村振興”這個大的戰略背景下,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以增強就業競爭力才是根本。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能力的培育,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于返鄉就業大學生來說,既要注重專業建設,精進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長,也要積極參加學校有關農業技術推廣、市場營銷、網絡運營等應用型較強的選修或者輔修課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此外,大學生要深入農村實習實踐,在實踐中了解崗位需求和發展前景,增強運用和分析政策的能力,加速適應農村,農業生產、經營環境的節奏,以發展的眼界調整職業價值觀,最大化呈現個人價值,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自覺將個人成長與祖國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