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恒 鄭丹丹 余貞凱
峨山彝族自治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李俊恒1鄭丹丹2余貞凱1
(1.玉溪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第二職業高級中學,云南 玉溪 653100)
峨山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形式多樣,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彝族人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技能,也是村寨民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傳遞情感的重要內容。因此,對其建設發展的現狀進行深入調查與分析,對于實現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的意義。
峨山彝族自治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建設
峨山彝族自治縣是中國彝族花鼓舞之鄉,其彝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一半以上,分聶蘇、山蘇、納蘇三個支系,雖然支系多且不同,但其所擁有的民族文化習俗既有相似又各有特色,現存有豐富多彩、獨特神秘的民俗文化活動。峨山縣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以彝族祖先文化、花鼓文化、火文化三大文化品牌為主的區域民族品牌,充滿神奇傳說和盡顯古樸豪放彝族風情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有影響的民俗活動;另外,彝族村寨的祭大童、吃花酒、開新街等也是村寨重要的民俗活動。近十多年來,峨山縣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給予高度重視,安排專項資金和專職人員對其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性的挖掘、整理、宣傳、申遺、保護體系與機制,經過各方配合、努力地工作,現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截至2017年5月,峨山縣共有各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3項,其中非遺項目42項(省級項目5項,市級項目20項,縣級項目17項),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傳承人6人,市級傳承人13人,縣級傳承人22人),并在各街道鄉鎮建立省級非遺項目“彝族花鼓舞”傳承點14個,以確保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對峨山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對于實現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的意義。
峨山彝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據峨山縣彝族民間體育藝人柳學光(柳學光,彝族,峨山縣岔河鄉清河村人,省級花鼓舞傳承人,1982年開始學習跳花鼓舞,從2000年開始承擔著峨山縣各村寨、社區及學校的花鼓舞技術技能的傳藝工作。)及岔河鄉文化站工作人員介紹:“峨山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有花鼓舞、舞龍、打陀螺、煙盒舞、武藝、花棍舞、彝刀、棍術、射箭、射弩、摔跤、蕩磨秋、撾鑼、跳花腰、耍板凳龍、耍獅子、跳樂、雜耍、頂頭、角力、吹槍、高蹺競速、追羊、打雞毛球、抵肩、大娛樂、阿乖樂等項目?!?/p>
但是在村寨調查中發現,其中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例如舞龍、打陀螺、射箭、射弩、摔跤、蕩磨秋、頂頭、角力、吹槍、高蹺競速等,并非彝族村寨特有。就目前而言,現在彝族村寨生活中開展著的傳統體育項目大致有20項。其村寨體育文化的種類分別有:花鼓舞、舞龍、打陀螺、煙盒舞、射弩、摔跤、蕩磨秋、跳花腰、耍板凳龍、耍獅子、跳樂、雜耍、抵肩、大娛樂等項目。
峨山縣寶山村擺依寨的舞龍隊隊長柏家會介紹說:“峨山縣共有舞龍隊50~60支,其中富良棚鄉最多,基本每個彝族村寨都有1~2個舞龍隊,在開新街節時全鄉舞龍隊匯集在集市,屆時會有30多個舞龍隊集中表演?!彼诘臄[依寨2014年3月組建了一個女子舞龍隊,村寨支付了6600元錢購買舞龍器械等,服裝費為隊員們自籌,請富良棚鄉舞龍教練傳授舞龍技術。
峨山縣非遺辦公室工作人員、峨山縣文化館的張飛斐(彝族)介紹說:“花鼓舞是峨山最具代表性、全民性的民間體育舞蹈,所有彝族村寨均有數量不等的花鼓隊,全縣現共有花鼓舞隊757支10245人,除文明、大白邑兩個回族村委會外,各行政村都有常年堅持活動的花鼓隊,受眾率達97%?!?/p>
隨著彝族村寨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雖然有些傳統體育項目已很難在村寨中看到其蹤影。但是,作為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和中國彝族花鼓舞之鄉的峨山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其現存狀態和內容依然呈現多樣性特征,與彝族村寨的生產生活、宗教祭祀或直接的健身游戲、休閑娛樂等緊密聯系。
在彝族村寨的日常生活中會針對不同祭祀對象而舉行種類繁多的祭獻活動,這已成為彝族村寨人們需要定期完成的特殊任務,在族群的心里根深蒂固。而且,祭祀活動往往是在能夠連通人、鬼、神三界的彝族畢魔主持下進行,畢魔在祭祀的過程中,總是借助刀、劍、棍、槍等器械,再伴隨著一系列歌唱舞蹈的活動來表達感情。村寨中的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其最初的淵源就是彝族村寨宗教及其祭祀活動。就現在的彝族村寨而言,受其固有的宗教祭祀活動影響仍較深遠,一些祭祀表演類的傳統體育文化仍然活躍在村寨的各種祭祀儀式里,并且以特色文化成為活動的重要內容得以延續。例如,我們現在熟悉的花鼓舞、板鼓舞、煙盒舞、舞龍、刀術、棍術、跳花腰等就屬于彝族村寨的祭祀表演類傳統體育項目。
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有很多項目同樣也表現著競技與交流的特征,它能夠超越民族語言、民族村寨以及民族社會等因素的障礙,以一種既激烈、精彩又和諧、快樂、優美的感覺緊緊地維護著人們彼此之間的良好關系,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情感和交朋擇偶構建了機遇與平臺。例如峨山縣舉行的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的花鼓舞、彝族火把節的腳斗士及舞龍、塔甸鎮花鼓協會舉行的“龍師火祖”花鼓舞大賽、彝族開新街的舞龍等競賽活動;另外,還有村寨的打陀螺、射箭、射弩、摔跤、頂頭、角力、吹槍、抵肩、爬山等就屬于競技交流類體育項目。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是一項群眾性的社會文化娛樂活動,他們的存在滿足了村寨社會的體育文化需求,對促進交流交往、民族團結、樹立民族自信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競技交流性也為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動力,推動峨山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峨山彝族人大多數居住于山區和高寒山區,村寨多選在地勢險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陽坡地而建。由于地處偏僻,生存條件困難,進一步加劇了村寨的閉塞程度,使得民族村寨處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暢的狀態,導致村寨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彝族村寨山區居住特征和社會發育程度低的現狀,構成阻礙村民與外界交往交流的天然屏障,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而現實中村寨人們在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必要物質條件外,也需要一些文化活動來娛樂與安慰人們的精神。因此,出于滿足村寨人們的身心、情感愿望、精神文化、價值取向以及人們參與活動、獲得休閑娛樂的欲望需要,一些具有休閑、娛樂和健身功能的村寨文體活動就此產生了。例如彝族村寨的武藝、蕩磨秋、跳花腰、跳樂、花棍舞、耍板凳龍、耍獅子、撾鑼、大娛樂、阿乖樂等均屬于休閑娛樂健身類項目。
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民族節慶活動中具有深厚基礎且開展得最為廣泛、影響力最強的內容。如:趕新街、祭山神、咪嘎哈、火把節等主要節目,也有與漢族相同的春節、中秋節等,而其中更以火把節、趕新街節慶活動傳統體育項目開展最為普遍。充滿神奇傳說的彝族火把節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舉行,以縣城彝族火把節、塔甸鎮大西山村火把節最為熱鬧且規模最大。火把節是峨山眾多民族節日中最隆重、影響面最廣的民族節日,是彝族各支系的共同節日,主要的彝族文藝活動也在這兩天進行。從1987年開始,全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可根據各自情況放假一天。屆時,彝族及周邊民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相聚于一年一度的彝族狂歡節中,人們手拉手圍成圈、肩并肩、擊鼓盡情歡歌跳躍通宵達旦?;顒映松礁鑼Τ?、商品交易等活動外,還有彝族村寨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花鼓舞、舞龍、煙盒舞、跳花腰、大娛樂、阿乖樂、掰手腕、腳斗士、斗雞、斗牛等項目與火把節活動融合展演,盡展古樸豪放的彝族風情。另外,趕新街活動也是眾多村寨舞龍隊得以交流技藝、相互學習和一展風采的好時機。據峨山縣旅游局辦公室周其平主任介紹:“彝族趕新街節是過完新年(春節)后的第一個趕集日。以富良棚鄉為例,趕新街節當天有30多個村寨舞龍隊匯集在一起,然后展開熱鬧非凡的表演活動?!?/p>
由此可見,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與民族節慶活動融合建設的現狀是喜人的。節慶活動使得傳統體育項目更具觀賞性與參與性,同時也增添了節日的色彩和氛圍,擴展了節日的內涵和影響,已成為了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發揚和傳承的重要基地。不難發現,兩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目標與任務。
峨山縣彝族村寨宗教祭祀活動主要有火把節圣火取火儀式、咪嘎哈、德培好、祭祖節、喪葬祭儀等。彝族信仰萬物有靈,崇拜神靈、祖先、圖騰的原始宗教觀。因此,彝族村民認為世間成物均有各種神鬼在冥冥之中主宰著,為獲得幸福安定的生活,就需定期用禮物向神靈祈禱或敬奉取悅神靈,讓神鬼滿意快樂,祈求鬼神的保佑,人們的生產生活才會風調雨順。據峨山縣彝族風俗禮儀傳承人龍祥旺(龍祥旺,55歲,彝族,峨山縣小街棚租村委會,彝族風俗禮儀市級傳承人)介紹:“峨山彝族村寨宗教祭祀活動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祭祀儀式是在彝族宗教的祭司畢魔主持下進行而且儀式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的說、唱、跳、舞蹈以及游戲等活動。全縣彝族畢摩17人,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天神派來的祭司,他神通廣大,學識淵博,掌管著神權,并且司通神鬼,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在村寨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p>
不難看到,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與民族的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活動的淵源較深。例如峨山塔甸村彝族納蘇人每年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的傳統“咪嘎哈”(漢語為祭龍)祭祀儀式。村寨殺豬宰羊在“神樹”下舉行祭祀活動,祈禱龍王爺,保佑全村風調雨順、吉祥如意。祭祀儀式結束后,人們伴隨著鼓聲、歌聲以及歡笑聲跳起歡樂的左腳舞、撾啰一直延續到深夜。又如塔甸鎮大西火把節圣火取火儀式,畢魔在祭祀的過程中,人們圍繞著取火塔唱歌舞蹈,這時以花鼓舞為主。再如彝族逢十二年一輪的馬年、馬月、馬日舉行的祭大龍儀式,彝語叫“德培好”節。拜祭以后就把龍接回村寨,然后是多個舞龍隊進村走寨表演。
村寨的喪葬祭祀活動,其彝族的花鼓舞和板鼓文化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彝族畢摩李萬忠(李萬忠,35歲,彝族,峨山縣雙江街道富泉白泥村,彝族畢摩,從十歲開始學習畢摩知識,系第五代歷史功德端正仁義為事,是年輕有才學的畢摩)介紹:“彝族村民在辦喪事時,主人家的親戚們會相繼邀請本村或周邊村寨的花鼓舞、板鼓隊參加祭祀活動,邀請的鼓隊越多就越顯家族的強大和光彩。活動中一般有6~10個花鼓隊,每隊由15~16個人組成;板鼓隊一般有6~10個隊,每隊約由8個人組成;他所見過村民在辦喪事時邀請最多的花鼓隊有20多個、板鼓隊有30個的強大陣容?!?/p>
峨山是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其優勢之一是具有深厚豐富的村寨傳統文化資源。而彝族村寨傳統文化既是峨山的,又是世界的??v觀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歷程,其形成、建設及發展就是與周邊各民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過程。綜上所述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對外交流活動舉措,一定程度上找準了傳統文化建設發展的切入點,拉近了彝族人民和外界的心靈距離,促進了文化相互借鑒,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參與面,實現了文化新跨越。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對外交流活動適應當今世界文化發展新趨勢,能夠有效地把峨山彝族村寨傳統文化宣傳出去,營造一種縣域的彝族民族文化的氛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傳統文化對外交流合作活動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工程,加之彝族村寨的地理環境相對封閉、交通設施落后和活動經費的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與外界各民族文化間進一步的相互交流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傳統文化環境是村寨體育文化生存、建設和發展的土壤,原始古樸的生產生活、風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習俗能夠營造民族文化的傳播環境,是保存、延續和建設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民族村寨經濟社會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然而,這種發展的背后卻導致了傳統文化建設環境的缺失,造成了民族文化生存空間的相對狹窄,主要聚集于廣大村寨之中的眾多傳統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卻由此受到了沖擊。調查組在峨山縣彝族村寨進行的田野調查研究以及與峨山縣文化館倪文旺館長的訪談也印證了此現象,無疑,由于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沖擊,峨山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建設傳承環境呈現出衰微和缺失的態勢。
為獲悉峨山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教育建設融合的現狀,課題組于2015年9月1-5日逐一走訪了峨山縣職業高級中學、錦屏中學、塔甸中學、小街中學、岔河中學、富良鵬中學、塔甸中心小學、小街中心小學、岔河中心小學和富良鵬中心小學,與上述學校的部分體育教師及學生進行了訪談,獲得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我們發現,當前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教育建設融合呈現出喜憂參半的狀態特征。首先是喜的一面:在文化局和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由彝族煙盒舞、花鼓舞、樂作舞融合編排而成的一套特別的課間操于2013年在全縣各中小學推廣應用;峨山縣職業高級中學被選取為花鼓舞傳承基地;2015年峨山縣省級“非遺”項目進校園,推動彝文化的活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其次是憂的一面:除了以上所述學校開展的一些傳承活動外,我們發現,在學校起到最重要、最有效的建設傳承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的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竟然沒有民族體育項目的蹤影,而在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各學校每年一度的運動會上也難尋其身影。
總體看來,峨山縣村寨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建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特別是由彝族三種舞蹈融合編排而成并在全縣中小學推廣應用課間操活動,實屬是有效的創舉,值得稱贊和借鑒。但是,作為擁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村寨傳統體育項目來說,目前兩者融合建設中面臨缺失的困境,其現狀是不盡人意的,仍有較大的空間需要補充。特別是前面所說的學校體育課堂教學、運動會和課外體育活動等理應成為村寨傳統體育文化(例如:花鼓舞、打陀螺、煙盒舞、棍術、摔跤、跳花腰、跳樂、高蹺競速、舞龍、抵肩、腳斗士等)建設傳承的主要場所。
峨山縣彝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形式多樣,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彝族人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技能,也是村寨民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傳遞情感的重要內容。為此,一是要以峨山當下加強彝族傳統文化和節日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為契機,打造區域民族文化品牌,將傳統文化納入到民俗節目活動中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進區域經濟社會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共生發展。二是隨著國家對農村學校教育重視以及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將彝族村寨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納入到鄉鎮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是千載難逢的發展好機遇,通過營造良好的傳承環境,加上學校靈活多樣的教育傳承活動從而有效加大青年學生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識,激發新時期文化自覺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培養出一批有能力、懂民族文化知識的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教者和延續者,民族特點才不會消失,這是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文化進程中發展的重要路徑。三是要在區域加快民族特色村寨以及新農村建設中,對于積極的民族文化應采取弘揚的態度,使彝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及空間。四是在加強彝族村寨傳統文化的對外交流中,能夠接觸到各民族社會創造的眾多優秀文化,在與不同文化交流融合與碰撞中相互尊重、相互促進,提升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五是在峨山縣積極推進做好“彝家山寨”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建設中,積極挖掘、創新村寨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營造民族特色文化氛圍,為傳統文化建設發展尋找新模式。
[1]陳玉民.少數民族村寨體育文化的變遷與現代建構:以彝族畢摩文化為例[J].四川戲劇,2017(4):15-18.
[2]魏麗,孫德朝.社會學視角下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6,32(3):97-100.
[3]余貞凱.彝族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性體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69-71.
[4]相金星,王進國,郭振華.“境遇”抑或“反思”: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9):13-20.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E’shan Yi Autonomous County Villages of Yi People
LI Junheng, etal.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西南多民族聚居區體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路徑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8BTY106)階段性成果;云南省高等學??萍紕撔聢F隊建設項目《云南省高校少數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團隊》的階段性成果。
李俊恒(1980—),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