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玉 才立梅 劉 京 屠艷輝 劉 釗 何靖蕊
1.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北唐山 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院中醫科,河北唐山 063000;3.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手術室,河北唐山 063000
肺部占位性病變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能夠通過給予早期明確診斷為疾病的治療提供可靠依據[1]。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對肺部病變的性質及病灶表現給予檢查診斷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活檢方法,在臨床工作中因診斷準確性較高、不容易對機體造成創傷等優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但本身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屬于有創手術操作,術后仍然存在著并發癥發生風險,并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3]。因此,對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并制訂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以降低術后并發癥對患者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
1.1.1 患者來源 回顧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8 年5 月至2021 年10 月收治的且在我院行臨床癥狀及體征、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后確診的196 例肺部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部患者均實施了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用于對疾病的診斷。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20180411)。
1.1.2 樣本量估算 通過下列公式計算確定樣本量為198 例。

1.1.3 納入標準 存在明顯的肺部結節及腫塊,但經痰脫落細胞學、細菌學、纖維支氣管鏡及腫瘤標志物等檢查,經過纖支鏡、影像學、血清肺癌標志物等結果均無法明確病灶性質,影像學提示存在肺占位病變;穿刺部位在左肺上葉及右側肺上葉;病灶直徑在0.5~10.0 cm;具備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指征;精神狀態及認知功能正常;生命體征平穩。
1.1.4 排除標準 無法控制的咳嗽及無法配合進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本身肺功能較差者或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血管畸形或者動脈瘤;所檢病灶可能是肺包蟲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者血液性疾病;依從性較差,臨床資料缺失。
1.1.5 分組方法 將全部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作為并發癥組(42 例)及非并發癥組(154 例)。
在穿刺檢查之前,首先對患者的肺部CT 進行平掃或者增強掃描,以此明確肺部病灶的大小、形態、部位、病灶周圍血管等[4]。結合患者術前的情況幫助其擺放合適的體位,并在患者的體表表面放置標尺。經過CT 掃描后,確定好穿刺位點,選擇合適大小的穿刺層面、穿刺點、調整進針角度及深度,穿刺時需要在患者的體表標記好穿刺點,消毒鋪巾后,2%的利多卡因行局部穿刺至胸膜,囑咐患者深吸氣后屏氣,之后快速進針至預定的位置。在CT 平掃的作用下判斷穿刺針是否進入到腫塊內(全部患者采用同一個型號的CT及穿刺針),快速取材之后,重復進行3~4 次,對穿刺組織固定之后送入我院病理科檢查。待穿刺結束之后,行胸部CT 平掃觀察是否出現并發癥,在穿刺術后囑咐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監測[5]。
觀察患者的穿刺活檢成功率、并發癥類型,比較兩組術后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采用單因素分析出現明顯差異性的因素,探討影響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高危因素。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進行危險因素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納入患者共196 例,一次性的穿刺活檢成功率為98.98%(194/196),剩余2 例進行了2 次穿刺才成功取出活檢標本,占1.02%(2/196)。
納入患者中42 例發生了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42/196),分別包括氣胸26 例(61.90%),出血10 例(23.81%),體溫升高4 例(9.52%),胸膜反應2 例(4.76%)。
兩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灶直徑、病灶距胸壁距離、穿刺針停留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影響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例)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指標納入到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中,其賦值情況見表2。

表2 logistic 回歸賦值情況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灶直徑、病灶距胸壁距離、穿刺針停留時間是影響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高危因素(OR >1,P <0.05)。見表3。

表3 影響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
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作為一種需要通過在CT 掃描定位及引導下進行穿刺進針的相關操作,以此完成病理診斷,其診斷價值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然而作為一種有創性的操作方法,在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風險[5-6]。因此,本研究開始就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以此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7-8]。
本研究中患者一次性的穿刺活檢成功率為98.98%,提示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可具有較高的穿刺成功率,同時可準確判斷病變類型[9-10]。另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灶直徑、病灶距胸壁距離、穿刺針停留時間可作為影響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P <0.05)。可知,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非常容易對患者的呼吸造成影響,同時若病灶的直徑越小,所處位置越深,不僅會對取材成功率造成影響,也會導致穿刺次數的增加,增加氣胸及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9]。另外,病灶距胸壁距離越遠,穿刺針經過肺組織的損傷也相對越大,穿刺針在患者體內停留時間也會相對延長,氣胸及出血的發病率也會升高[10-11]。分析原因:①若實施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的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胸悶、呼吸困難以及氣促等癥狀及體征,加之在對胸膜穿刺時容易導致大量的空氣進入到胸膜腔內,由此增加了氣胸的發生風險[12-13]。因此,對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實施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時盡可能地避免對胸膜造成損傷,避免空氣進入其中。②若病灶直徑較小(<2.5 cm),則容易對病變部位的定位過程造成影響,由此增加穿刺上的難度,甚至對切割組織造成一定的困難,甚至可能增加穿刺的次數或導致穿刺針進入到病變病位,并對周圍組織及血管造成損傷,由此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14-15]。因此,對于病灶直徑較小的患者,在操作期間需要結合患者的個體病變情況及臨床資料進行科學評價,精確定位操作,避免在穿刺時對周圍組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16-17]。③若病灶距胸壁的距離較遠,穿刺路徑也會相對的延長,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進針的難度及深度,甚至對肺組織及血管造成不良損傷,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這就需要臨床醫師不斷的完善相應的操作,提升操作技能,以此減少在術中對機體造成的不良損傷[18-19]。④研究報道指出,穿刺針停留的時間越長,患者在呼吸時穿刺針通過胸膜穿刺點的范圍也會相應擴大,此時對周圍組織及血管的損傷風險也會相應的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會增多[20-21]。這就要求臨床工作者在不斷提高操作經驗的同時,盡可能地縮短穿刺針的停留時間,并對上述危險因素引起足夠的重視。
針對常見的并發癥及發生原因,還需要輔助進行以下干預對策。①在術前對患者的全身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對咳嗽嚴重的患者按照醫囑為患者服用止咳鎮痛類藥物,并配合吸氧。術后囑咐患者側臥位,同時配合吸氧及止咳類藥物[22]。期間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等各項指標的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則需要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并進行X 線檢查[23]。②對患者的各項基礎指標進行觀察,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負面情緒,必要時給予小劑量的鎮靜劑[24]。③加強對患者疼痛性質進行評估,指導患者正確地說明疼痛原因,分散其注意力,由此轉移患者對疼痛的關注,對存在劇烈疼痛的患者,結合其個體情況適當使用鎮痛類藥物[25]。
綜上所述,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操作期間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影響CT 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后并發癥的高危因素包括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灶直徑、病灶距胸壁距離、穿刺針停留時間;對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并制訂有效的干預對策有望降低術后并發癥對患者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