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姣
作業設計的目的在于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相關的知識并將其靈活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并非以題海戰術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答題能力和應試能力。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較為顯著,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呈現出了不同層次的分級,單一的作業設計方法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成長需求。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具體成長狀況,實施多元化作業設計就成了數學教學的必然。
1. 低年級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在低年級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1.1 ?作業設計過度追求數量,忽視了質量
部分數學教師認為作業應當數量越多越好,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效地鞏固課堂教學成果。雖然題海戰術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應試能力,但不利于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尤其是低年級階段小學生正處于性格未定、專注力不高的年齡,面對數量龐大的數學作業無疑產生抵觸和厭惡的情緒,久而久之這種情緒也會變為對數學這一學科的抵觸。因此過度追求數量而輕視質量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數學作業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作用的發揮,還會打消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這一問題需要及時得到校正。
1.2 作業設計形式過于單一且缺少革新
低年級階段的小學數學知識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意識和基礎數學計算能力為主,可以清晰地辨認數字并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促使小學生形成初步的數學意識,為今后復雜數學知識的學習打牢基礎。因此在具體的數學作業設計當中,存在著作業設計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數量龐大的基礎計算題是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加減法計算題無疑會增加學生的視覺疲勞以及對數學知識的抵觸情緒。同時缺少革新的作業設計也會影響到學生數學自主積極性的提升,不利于高質量數學課堂的構建。因此需要及時革新數學作業設計形式,多元化的作業設計滿足小學生的個性需求,繼而促使小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當中。
1.3 作業設計實踐性比重偏低
當前低年級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作業實踐性比重偏低的問題,絕大多數的數學作業以習題訓練的形式呈現,教師根據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了許多計算題和大量的書面作業,實踐探究作業的比重極低,小學生可以做的只有完成各種類型的數學計算題。這樣的作業設計導致了小學生“高分低能”的狀況,應試能力和計算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實踐操作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極低,導致小學生數學各項能力發展不均衡,不利于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1.4 ?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不足,缺少吸引力
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好玩好動的年齡階段,游戲和充滿趣味性的事物永遠是小學生最喜愛的,但枯燥和抽象的數學知識無疑是他們發自內心所抵觸的事物。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著趣味性和新引力不足等問題,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十分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因此過度依靠單一的數學計算題來鞏固數學課堂教學成果,面對大量枯燥的數學文字作業,學生會逐漸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枯燥和陌生,進而發自內心地抵觸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缺少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作業設計不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
2. 低年級小學數學多元化作業的設計原則
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數學思維意識形成和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性格特點都呈現出了多元化態勢,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應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在具體的作業設計過程中嚴格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2.1 ?數學作業設計的個性化原則
低年級階段小學生的個性十分鮮明,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和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面對同一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表現出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率區別十分明顯。數學作業設計更是如此,同樣的數學作業對學生的成長效果是不同的,在今后的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個性化原則,圍繞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個性發展制定數學作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和思維意識等因素進行多方面考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針對性的作業設計方案,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保持樂觀的成長心態。
2.2 ?數學作業設計的整體性原則
數學作業設計的目的在于提升整體學生的數學水平,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根據教學效果進行作業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全體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達到構建高質量數學課堂的目標。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十分脆弱、敏感,如果周圍同學的學習進步幅度過大,小學生就會感受到巨大的落差,進而產生自卑等消極心理,逐漸喪失學習自信心,自尊心也會受到巨大的打擊。特別是在數學作業的設計實踐中,教師應當充分保護每一名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全體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2.3 數學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原則
低年級小學生對數學游戲和充滿趣味的數學作業無疑缺少抵抗力,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會保持專注的學習狀態,這也是小學生真實的性格特點,在今后的低年級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應當遵循趣味性原則,結合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設置合理且充滿趣味性的數學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行和魅力,并促使自己逐漸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意識。這樣的作業設計會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的數學探究熱情和自主積極性,因此在今后的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4 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性原則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會作用于生活,在低年級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應當重視作業中生活化比重的提升,強化數學作業的實踐應用性,加深小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價值的理解,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生活化思維意識。盡管題海戰術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和計算能力,但這樣的作業設計模式無疑是在壓榨學生的潛力,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健康長遠發展。故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地增加生活元素比重,布置實踐性作業和任務,來強化學生的數學實踐解題能力。
3. 低年級小學數學多元化作業的設計方法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數學作業設計,要綜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數學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確保數學作業的多樣性、趣味性、實踐性和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這才是數學作業設計的根本目的。
3.1 進行充滿趣味性的作業設計,讓學生保持專注學習狀態
興趣永遠是支持小學生不斷前進和學習的主要動力源泉,也是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是一個周期較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將趣味性原則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環節更是如此。教師應當確保作業設計的趣味性,以多元化的形式開展數學作業設計活動,無論是數學游戲還是數學玩教具的應用,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保持高昂的學習狀態。可以將趣味性的數學作業分為游戲類作業和動手類作業兩種,其中游戲類作業是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完成相應的作業,實現游戲和數學作業之間的相互轉化;而動手類作業則是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感受。以“認識鐘表”為例,在游戲作業的設計過程中可以與學生進行鐘表問答的游戲,在了解鐘表的基本結構以及各個指針所代表的含義后,教師隨意將鐘表的指針進行位置擺放,由學生進行時間的認讀,或者由學生進行指針的重置,由教師進行認讀,在互動游戲過程中增強學生對鐘表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動手操作的作業設計過程中,則是為學生布置“鐘表”制作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家中的廢氣材料制作鐘表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2 進行充滿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強化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諸多數學知識都來源于實踐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實踐。在低年級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時,教師應當進行充滿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加強生活元素和數學作業之間的聯系,強化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以“認識人民幣”為例,借助人民幣模型和硬幣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正確辨認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五角、1角、5分和1分等面額的人民幣,并為學生布置人民幣的轉化這一生活化作業:“小明需要購買一些文具,至少要買3支筆、3個本子和2塊橡皮。其中一支筆2元錢,一個本子5元錢,一塊橡皮1元錢。小明共有50元錢,請問他最多可以購買多少文具?文具的數量是多少?”這樣的生活化數學作業,需要學生進行情境演練,甚至于進行實際購買,為學生提供數量充足的道具,讓學生進行自主分析。這樣的作業無疑可以增加學生對人民幣相關知識的認知,同時強化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3.3 進行合理的分層次作業設計,提高整體學生的數學水平
數學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的重要途徑,也是強化學生數學思維意識的主要手段,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知識,結合已知條件進行問題的解答,嚴謹的數學解題流程和反復的驗算可以確保作業完成度。但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進行合理的分層次作業設計,在分層過程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私下完成學生的分層,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作業設計。其中第一個層次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較強,均衡發展且無明顯的缺點,可以快速掌握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類型的作業;第二個層次學生的個別方面突出,整體水平較為均衡,但存在明顯的短板,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會遇到些許問題;第三個層次學生的整體數學水平并不理想,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難題,缺少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以“100以內的加法”為例,第一層次的學生作業設計應當以強化學生正確的計算能力和數學思維為主,采用混合運算為主的作業,而第二層次的學生作業設計則是以規范化計算為主,確保作業的完成度;第三層次的學生作業設計則是以規范化運算技能的掌握為主,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數學計算思維意識,養成良好的數學作業完成習慣。
3.4 進行合作探究數學作業設計,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
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它發揮著鞏固課堂教學成果以及啟迪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數學作業看成是課堂的拓展和延伸,實現作業與課堂之間的有機結合,是構建高質量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低年級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合作探究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強化自身的合作學習能力,開拓自身的數學思維意識。以“克和千克”的作業設計為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超市進行重量單位的驗證,測量不同商品的重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擴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強化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低年級小學生的個性特征明顯,思維模式呈多元化發展態勢,這也需要對數學作業的設計方法進行調整,遵循個性化原則、整體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以及實踐性原則,加深生活元素和作業之間的聯系,開展數學實踐探究活動以及數學游戲,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熱情,鞏固數學課堂教學成果,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學到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