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娜
(西安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49)
黨的群眾組織力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漫長征途中,始終將動員、組織群眾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更是將做好群眾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內核。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黨的群眾組織力”這一重要概念,強調“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1]黨的群眾組織力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生動飽滿的實踐寫照。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共克時艱、抗擊疫情,中國戰疫的故事無疑是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生動詮釋。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黨的群眾組織力”重要命題為契機,國內學術界關注并圍繞這一命題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通過對這些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評析,為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問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有益參考。
在開展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課題研究時,關鍵環節就是明確“何為黨的群眾組織力”及“黨的群眾組織力有何意義”?全面把握黨的群眾組織力的基本內涵及其重大意義是研究該課題的邏輯起點。從詞源學的角度看,群眾組織力的核心關鍵詞是“組織力”,而組織力是與管理學中的“組織”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從西方管理學的視角看,組織力是組織高效協作以實現目標的一種能力或力量,指一個組織在設計和運行及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合力。準確理解管理學視角下組織力的基本概念,有助于為本研究提供更寬廣的研究視角和思路借鑒,并能更清晰地把握群眾組織力的基本內涵及其重大意義。
對黨的群眾組織力內涵的科學界定是開啟該研究大門的“鎖鑰”。從現有研究成果看,國內學者們對“黨的群眾組織力”基本內涵的解讀見仁見智,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四個偉大’說”“目標使命說”“社會實踐說”及“多維角度說”。學者們對其基本概念的多維度解讀,豐富了新時代黨的群眾組織力的科學內涵。
1.“‘四個偉大’說”。“四個偉大”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明確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研究者們在闡釋“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概念時,緊扣實現“四個偉大”宏偉目標的語境,認為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為實現“四個偉大”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支撐。黃清迎[2]59-67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群眾組織力是指中國共產黨依靠、組織和動員億萬群眾推進“四個偉大”的能力。楊華[3]認為,群眾組織力是指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發揮群眾力量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能力。李林寶[4]認為,作為黨執政興國、完成歷史使命的一項基礎性能力,群眾組織力就是黨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實現“四個偉大”的能力。
2.“目標使命說”。王梅枝[5]37-40認為,群眾組織力與黨的目標使命緊密關聯,是黨為了實現自身目標、完成歷史使命而凝聚群眾的能力。秦曉波等[6]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是把黨的意志變成群眾自覺行動,完成黨在各個階段目標和使命的核心能力。龔少情[7]101-107指出,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黨的群眾組織力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黨按照一定的目標要求,將一定范圍的群眾組織起來采取一致行動所展現出來的作用力。
3.“社會實踐說”。群眾組織力是一個理論命題,更是一個實踐命題,要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才能凸顯其價值內核。廖清成等[8]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概念,而是在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才能發揮其價值,是黨組織、動員和教育人民群眾進行社會實踐的能力。尹傳政[9]100-106認為,群眾組織力作為黨不可或缺的一項基礎能力,只有在組織和動員群眾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增強和提升。
4.“多維角度說”。黨的群眾組織力強弱是衡量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要標尺,其科學內涵體現在黨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因而,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審視“黨的群眾組織力”的基本內涵。陳翔[10]在深刻把握黨的群眾組織力命題基礎上,認為群眾組織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不可或缺,只有依靠、組織和團結群眾才能完成這項偉大事業。劉華超等[11]54-59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是對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新認識和新判斷,是有效推進治國理政并在此基礎上鞏固執政地位的能力。劉波[12]110-111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不是一個空洞概念,而是黨在深刻洞察國內外形勢基礎上依靠、動員和組織群眾進行偉大斗爭的能力。
在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的新時代,群眾在權利意識、權利訴求和權利期待等方面發生著重大變化,只有充分認識到群眾組織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防范化解風險挑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應有之義。黨的執政基礎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支持,只有發揮群眾組織力的強大作用,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紀中強[13]67-73認為,群眾組織力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法寶,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和鞏固黨的執政根基意義重大。龐瑞華[14]28-32認為,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有利于全面提高黨的執政本領,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無疑具有重大價值。祝靈君[15]24-26認為,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無論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或實踐邏輯看,都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必然結果,是建設世界上最強大政黨的必然要求。
2.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現實之需。當今世界變幻莫測、機遇和挑戰并存,要在世界潮流中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挑戰,黨的群眾組織力是最大戰略定力。薛萬博[16]指出,面對國際國內紛繁復雜的局勢,各種現實矛盾和挑戰日益凸出,我們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需要增強群眾組織力。王喆[17]認為,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重要階段,亟需通過組織群眾來凝聚力量,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張玉君[18]認為,群眾組織力作為我們黨的制勝法寶,能化解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永葆黨的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
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國家有效治理源自人民群眾的需要,將廣大人民群眾凝聚起來,有利于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翚婷[19]28-34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動力支撐。張弘弛[20]41-44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與國家治理緊密相關,強大的群眾組織力有利于提高黨的有效治理水平。王梅枝[5]37-40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為實現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注重通過群眾組織力來推進和保障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黨的群眾組織力始終貫穿其中,成為黨長期執政的重要根基。從歷史視野出發探尋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的發展脈絡,從中總結提煉出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為解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的現實困境提供重要遵循。
強大的群眾組織、動員能力是中國共產黨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的形成從萌芽、成熟到逐步發展、完善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學者們主要從時間劃分視角和群眾需要視角對其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煉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經驗。
1.時間劃分視角。翚婷[19]28-34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不斷發展壯大,與黨在各個時期重視發揮群眾組織力密切相關,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形成與群眾密切聯系的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重視與群眾全面依靠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黨重建與群眾利益實現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強化與群眾良性互動的關系。尹傳政[9]100-106立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三個歷史階段,系統梳理黨的群眾組織力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實踐探索,總結并揭示了群眾組織力是黨不斷走向勝利的制勝法寶。
2.群眾自身需要視角。王學儉等[21]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組織力主要由渴望滿足需要的群眾、目標明確的政黨和科學有效的組織手段三個要素構成,缺一不可。其中,群眾自身的需要是群眾組織力建設的關鍵環節,從黨的發展歷程看,群眾的需要經歷了階級斗爭自愿階段、階級斗爭強化階段、物質利益引導階段和全方位獲得感提升階段,正是在不斷滿足群眾自身需要的過程中,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規律和方法路徑才逐漸被發現和掌握。
3.立足宏觀視野提煉和總結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基本經驗。任愛芬等[22]認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以黨的先進形象感召引領群眾、始終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始終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這是黨在群眾組織力建設方面取得的寶貴經驗。紀中強[23]認為,要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必須樹立黨為民、務實、清廉的執政形象;必須不斷探索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規律和科學方法;必須不斷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必須不斷拓展聯系人民群眾的路徑;必須強化黨的利益整合功能。張士海等[24]認為,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突出群眾組織力的戰略地位,在堅持人民群眾根本立場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并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動員群眾,積累了關于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的豐富經驗。
新時代,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區,各方面矛盾逐漸顯現,部分黨員干部組織群眾的能力弱化、部分基層黨組織存在領導虛化和邊緣化問題、網絡新媒體對群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這些都為新時代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帶來嚴峻挑戰和考驗。
1.黨員領導干部是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的“領頭雁”,而少數黨員干部在思想作風等方面存在問題,嚴重影響和阻礙了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張弘弛[20]41-44認為,少數黨員干部群眾意識淡薄,面對群眾工作變化的新特點,不能及時做好群眾服務工作,嚴重阻礙黨的群眾組織力發揮。紀中強[13]67-73認為,新形勢下,群眾主體的變化使黨的群眾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嚴重影響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秦曉波等[6]認為,部分黨員干部面對權力和金錢誘惑,“四風”問題依然存在,群眾工作本領恐慌日漸凸顯。
2.部分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群眾服務意識淡化。龐瑞華[14]28-32認為,部分基層黨組織存在弱化、虛化和邊緣化問題,嚴重影響黨的群眾組織力發揮。劉華超等[11]54-59認為,部分黨的基層組織如同虛設,不能履行服務群眾的使命,導致二者之間的疏離感和冷漠感逐漸加大。李長學[25]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能力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蝕,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部分農村黨組織脫離群眾,服務群眾的意識淡化,對群眾的動員力、號召力和凝聚力明顯降低。
3.網絡新媒體異軍突起,群眾工作創新面臨困境。網絡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在為群眾組織力建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任思琪[26]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互聯網+”經濟大潮推動下,自媒體和微媒體蓬勃發展,在人人可發聲,事事可上網的背景下,給群眾組織力建設帶來巨大挑戰。祝靈君[15]24-26認為,當前受全球化、互聯網和新媒體影響,通過網絡發起群眾動員呈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特征,迫切要求我們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郭華等[27]219-227認為,在今天的網絡時代,面對廣播持續擴軍、電視無限增頻、網絡新媒體異軍突起,人民群眾擁有了一個開放的自我表達平臺,群眾的主體性不斷被強化,這為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帶來了全新挑戰。
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面對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調整變化,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也應與時俱進。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樹立正確的群眾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的根本立場。黃清迎[2]59-67認為,當前,提升群眾組織力要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彰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凸顯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于濤[28]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與群眾心連心、攜手并進,才能不斷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龐瑞華[14]28-32認為,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是群眾組織力建設的強大動力,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真正將人民群眾凝聚起來,實現黨的偉大使命。
2.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突出群眾組織力的政治功能。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必須以政治建設為引領,堅定政治信仰。尹傳政[9]100-106認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時代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必須以政治建設為引領,在貫徹群眾路線基礎上嚴密黨的組織體系,突出群眾組織力的政治功能。張弘弛[20]41-44認為,政治建設是強化黨的政治影響力的重要依托,新時代我們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基礎上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增強我們黨的群眾組織力。
3.創新群眾工作的體制機制,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群眾工作方法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推進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勢在必行。劉波[12]110-111認為,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依據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李輝衛[29]認為,新時代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抓住“關鍵少數”,重視引導群眾思想,努力解決群眾利益問題。郭忠廳[30]認為,新時代黨應圍繞“人民群眾堅定聽黨話、跟黨走”這個核心目標,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建立健全群眾工作的體制機制,全面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劉華超等[11]54-59認為,只有通過打造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不斷完善群眾工作的制度和方法,才能不斷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
4.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提高群眾凝聚力和向心力。網絡新媒體在新時代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龔少情[7]101-107認為,網絡傳媒技術必將成為新時代動員群眾的利器,應加強網絡社會的群眾動員研究,充分利用新媒體積極創新動員群眾的新方式、新方法。郭華等[27]219-227認為融合網絡多媒體,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度、時、效,掌握網絡輿論戰場的主動權對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尤為重要。紀中強[13]67-73認為,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需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并建立心連心的黨群關系共對未來。
1.主要成就。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不是一句簡單的政治口號,而是事關黨的領導力和執政力的大問題。當前,學術界在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可喜成果。
第一,在黨的群眾組織力基本內涵的研究中,從不同維度和視角探討黨的群眾組織力的科學內涵,充分體現新時代開展黨的群眾組織力研究的必要性,為我們深入認識和把握這一概念的精髓要義打開了思路,推動了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第二,在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重大意義研究上,分別從黨的執政、改革發展和國家治理等視角進行闡釋,突出黨的群眾組織力是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抓手,不僅關乎黨的執政基礎的穩固、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更關乎改革發展的穩定。因此,新時代加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研究勢在必行且十分緊迫。
第三,在黨的群眾組織力的歷史考察研究中,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歷史階段為劃分依據,從整體上把握這一理論研究的形成和發展邏輯,并在此基礎上提煉總結出寶貴的歷史經驗,為未來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為解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群眾組織力建設的現實困境提供了沃土和有益參考。
第四,在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困境及實踐路徑研究上,學者們從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出發,對群眾組織力的現實困境進行了多元探究,使群眾組織力的提升奠定在更為理性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群眾組織力的路徑建構進行深入挖掘,使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有了基本遵循,為新時代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和行動指南。
2.存在的問題。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第一,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內涵解讀不夠深入。學者們雖然從不同維度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基本內涵進行了闡釋,但對這一概念的界定仍停留在一般認知水平,即從外延界定的比較多,從內涵明確的比較少,缺乏更深層次的學理分析和闡釋。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研究涉及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隨著實踐和時代的發展,它還將受其他因素的多重影響。因此,如何科學準確界定黨的群眾組織力的核心內涵需要進一步思考。
第二,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重大意義探討不夠深化。學者們對群眾組織力的重大意義研究基本達成了共識,但多偏于理論化,尚需結合實踐的不斷發展加以深化。今后繼續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黨的群眾組織力的重要意義,對新時代群眾組織力建設十分緊迫。
第三,對黨的群眾組織力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總結不夠全面。黨的群眾組織力是理論和歷史相統一的結果,從現有研究看,較少有涉及對群眾組織力的理論挖掘和溯源,這為接下來黨的群眾組織力研究突破理論基礎層面打開了新的“窗戶”;同時,黨在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所取得的經驗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印記和局限性,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發生了巨大變化,只有將歷史經驗與現實問題相結合且融會貫通,才能真正助力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進而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宏偉目標。
第四,對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的困境及實踐路徑闡釋不夠系統化。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研究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宏大工程。因此,對其現實困境的研究應站在更高的理論層面上,而不僅是微觀視角的透視。與現實困境相對應的路徑建構研究也不能偏重某一層面或角度,而要堅持整體布局和系統設計,使黨的群眾組織力研究更加科學化和深入化。
基于以上研究概貌,今后為進一步完善黨的群眾組織力建設研究理路可將下述幾個方面作為研究的“生長點”。
1.重視對黨的群眾組織力核心概念的基本界定。黨的群眾組織力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不可從單一要素方面去理解。很多學者從“四個偉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界定,但伴隨社會的發展,這些層面的具體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借鑒和運用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厘清“群眾組織力”與“組織力”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探尋群眾組織力內涵中一些固定不變的內在屬性是未來研究群眾組織力基本內涵應該明確和繼續追尋的重中之重。
2.充分挖掘和運用黨的群眾組織力的理論資源。目前,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群眾理論挖掘不夠深入是黨的群眾組織力問題研究的短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群眾理論在黨的群眾工作研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繼續深化新時代群眾組織力問題的研究亟需回歸經典源頭,充分挖掘和深度耕犁經典著作中的理論,并將其有效運用到該研究中,不斷推進研究的創新性和前沿性。
3.全面總結和系統把握黨的群眾組織力的歷史探索。群眾組織力的研究不僅要有國內各個歷史階段的比較與總結,還應有國際視野的比較和審視。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深化研究黨的群眾組織力的歷史過程,研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不同階段群眾組織力的接續轉承和邏輯關系;另一方面,要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通過對歷史的總結梳理來服務于現實,增強論證觀點的力度和厚度。
4.強化研究方法論層面的綜合研究。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盡量避免零碎化、套路化和功利化,注重研究的整體性、創新性和長效性,使群眾組織力實踐有更深厚、更堅實和更有力的學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