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桂紅,邵 靜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室性期前收縮指異位起搏點發出過早沖動引發的心臟搏動,在臨床較為常見[1]。各類器質性心臟病均可引發室性期前收縮,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較為常見[2],輕者表現為輕微胸悶、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不適,重者則表現為心動過速性心肌病,更甚者可引發惡性心律失常或猝死[3]。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運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主要目的是減慢傳導和延長不應期[4],療效良好,但長期服用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易引起心律失常[5-6]。非藥物治療嚴格的適應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臨床應用,同時手術治療的費用及有創性也增加患者的經濟及心理負擔。中醫藥具有不良反應少、多途徑等優勢,通過調理人體氣血陰陽,一方面發揮抗心律失常作用,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室性期前收縮復發或達到治愈室性期前收縮的目的[7]。邵靜教授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治療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臨床經驗豐富且見解獨到,認為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多以氣虛血瘀證常見,常以益氣活血法治之。本文綜述近年來臨床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的研究現況。
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歸屬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是現代醫學分類的一種病名,依據發病特征,可將其歸屬于中醫“胸痹”“心悸”“怔忡”“心動悸”等疾病范疇。目前,中醫將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命名為“胸痹心悸”[8]。該病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多為本虛標實,以正虛為本,心氣血陰陽虧虛,導致血液運行無力,心失所養,以致君主不安;以邪實為標,氣滯、血瘀、火熱、痰濁、寒凝、水飲等痹阻心脈,侵擾心神,引起胸痛、胸悶、心慌、氣短等癥[9-11]。該病病位在心,與肺、脾、肝、腎等相關。肺為華蓋,參與宗氣的生成,宗氣有助心行血之功,若肺氣虧虛,則宗氣生成不足,無力助心行血,心血瘀阻發為胸痹心悸;脾為后天之本,脾胃虛弱,生化健運功能不足,氣血虧虛無以養心,心神失養、脈管不充而發為心悸。心主血脈,肝主一身氣機調暢,肝氣不疏,則氣機郁滯,氣不行則血瘀,血瘀則心神失養、脈道不暢,可發為心悸;心藏神,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若肝腎陰虛,精不化血,心腎不交可發為心悸。可見,該病以氣血陰陽虧虛為本,血瘀痹阻心脈為標。明·張景岳謂:“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鼻濉ね跚迦巍夺t林改錯》提出瘀血痹阻心脈導致胸痹、心悸:“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顏德馨教授提出從氣血論治的觀點,認為“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氣血失衡是心悸的基本病機[12]。史載祥教授及張文高教授均認為,心悸病機總屬虛實兩個方面,虛以氣虛為主,實則多見于血瘀證[13-14]。曹傳明等[15]認為,室性期前收縮多因年老或久病體虛導致心氣虛而心脈痹阻。鄧鐵濤教授總結多年實踐經驗發現臨床血瘀證最為多見,其次為氣虛型[16]。林謙教授認為室性期前收縮的常見證型為氣虛血瘀、痰瘀互阻證,并提出益氣復脈法為其主要治法[17]。
邵靜教授認為,該病的病機本質為氣虛血瘀,以心氣虧虛為主,血脈瘀阻為標,兼心神不安。一則心主血脈。外邪侵襲、飲食勞倦、情志內傷、他病失治等均可造成心氣虧虛,臨床常表現為心悸不安、面白少華、脈微細或弱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心氣虧虛則運血無力,血行遲滯,停而為瘀,瘀血閉阻脈絡可導致該病發生。心血不足,脈道不充,血脈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故常表現為胸悶痛感、脈澀或結代,甚至口唇青紫等。二則心藏神。心氣血虧虛導致心失所養,故神明無所主,易致心悸、頭暈、乏力等。三則心主血脈與心藏神相互影響?!端貑枴ち澆叵笳摗费裕骸靶恼呱?神之變也……其充在脈?!毙纳癜矊?則心可正常發揮其主血脈功能,心搏脈率適中、節律規整,血脈通暢,從而濡養心神;反之,“煩則心下鼓”(《素問·痹論》),心神不安,心主血脈功能紊亂,心搏脈率紊亂、節律不規整,血脈運行不暢,不能濡養心神。因此,該病病機以氣虛血瘀、心神不寧為主,治療采用益氣活血、寧心安神之法,標本兼顧。
2.1 單味中藥的運用 在中醫藥治療室性期前收縮中藥藥效及頻次分析中,補氣藥物使用頻次較高的有甘草、黨參、黃芪[18]。炙甘草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之功,可改善心動悸、脈結代、氣短、乏力等不適,其在中醫藥治療室性期前收縮的中藥頻次分析中居首位[18]。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炙甘草能有效治療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19]。黃芪具有抑制心肌重構、強心、抗心律失常等作用[20]。黃芪多糖能改善大鼠的心肌缺血情況,降低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增加過氧化氫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21]。黨參具有調節糖脂代謝,改善心肌組織缺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22]。黨參有效成分總皂苷能降低高脂血癥大鼠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23]。活血化瘀藥使用頻次較高的有丹參、三七。丹參主要活性成分為丹參素,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24-27]。丹參酮類物質還可抑制血小板中的磷酸二酯酶,從而發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8],其在中醫藥治療室性期前收縮中藥頻次分析中僅次于甘草[18]。三七可活血化瘀,使瘀祛而新生,心脈得寧[29]。在治療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氣虛血瘀證中,通用補氣藥與活血藥,可補氣活血、祛瘀通絡。
2.2 復方中藥制劑的運用 王麗華等[30]探討運用加減桃核承氣湯防治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癥狀改善療效及24 h動態心電圖有效率等明顯優于對照組。歐莉君等[31]觀察益氣活血定悸法對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臨床癥狀的改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及治療后室性期前收縮總次數明顯優于對照組。李水剛[32]運用通冠復脈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結果顯示,兩藥合用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缺血心肌組織再灌注,減少室性期前收縮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諸多研究表明,復方中藥制劑在治療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方面療效可觀,為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提供臨床依據。
邵靜教授參考古人經驗并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及現代藥理學研究,總結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以心氣虧虛為本,瘀血閉阻心脈為標,提出益氣活血、寧心安神的治法,自擬益氣養心方。該方由紅參、丹參、柏子仁、酸棗仁、苦參、珍珠母、龍骨、牡蠣、甘松、甘草等組成。方中紅參為君藥,可益氣攝血、鎮靜安神,氣血通暢,瘀血則化,心脈得通,心神則寧?,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參可抗心肌缺血[33]、抗心律失常[34]、抗血栓[35]。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治胸痹心痛,為臣藥。丹參有效成分丹參酮ⅡA能削減心肌細胞因能量代謝屏障誘發的氧自由基異常擴充,緩和鈣、鈉離子泵效力,促進鉀離子內流,彌補缺血后縫隙連接蛋白的表達,從而減少復極離散度,縮短QT間期,抑制折返和傳導阻滯,對心肌缺血或心梗后誘發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6]。臣藥活血助君行氣,氣行則血行,同時增加其活血化瘀功效。柏子仁、酸棗仁、珍珠母、龍骨、牡蠣寧心安神,為佐藥。柏子仁歸心、腎經,《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驚悸,安五臟”。酸棗仁寧心、安神,《木草匯言》言:“酸棗仁均補五臟,如心氣不足,驚悸怔忡,神明失守……得酸棗仁之酸甘而溫,安平血氣,斂而能運者也?!彼釛椚手饕行С煞炙釛椚士傇碥誂能治療大鼠缺血再灌注損傷引發的心律失常[37]。珍珠母乃古今治療陰虛陽浮、心神不守、心悸不寧之佳品,龍骨、牡蠣具有重鎮安神、收斂心氣、潛納浮陽功能,是治療驚悸虛煩的主要藥物,三者配伍可用于治療心悸、失眠、心神不寧等臨床不適。研究表明,珍珠母可通過抑制骨骼肌與神經興奮,發揮寧心安神等功效[38]。龍骨、牡蠣重鎮安神定心[39],作用于神經系統,具有定心安神與抗驚厥作用??鄥?、甘松、甘草助君行氣,調和諸藥,為使藥。苦參性苦、寒,能清熱燥濕,制約補益藥滋膩太過;甘松助君行氣,解郁止痛,滋補肝腎,可行氣理氣,解諸臟之郁;甘松主要的揮發性成分為萜類化合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細胞、抗驚厥、抗焦慮等作用[40]。甘草益中和藥,止痛。諸藥合用,補益氣血以治其本,寧心安神以治其標,兼疏理溫運使氣血和暢,重鎮收斂使心神歸舍。臨床應用時,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隨癥加減。
專家團隊通過研究益氣養心方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對內源性孤啡肽、趨化因子水平的影響,進一步證實了益氣養心方在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減弱竇性心律震蕩影響、拮抗內源性孤啡肽及調控趨化因子等方面的作用[41]。運用關聯規則挖掘方法得到常用藥對組合中,活血-補氣藥對組合最為常見,反映在氣虛血瘀證的治療過程中,活血補氣藥物的重要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進一步證實了胸痹心悸氣虛血瘀證宜用益氣活血的治法[42-43]。
中醫藥益氣活血法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可通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調整機體陰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精神狀態,減輕癥狀,起到良好的預后作用,在臨床治療中具有積極的意義。當前,多數研究仍以小樣本臨床療效評定為主,缺乏前瞻性且樣本量較大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因此,應將中醫學與西醫學科學結合,取長補短,發揮中、西醫的優勢,不斷深入對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的認識,提高診療水平,為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