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敘事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文化傳播>
——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

2022-12-26 13:28:54
未來傳播 2022年5期
關鍵詞:建構文化

王 強

(1.閩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2.閩南師范大學兩岸傳播研究中心,福建漳州 363000)

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更需要讀懂中國。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成為新聞宣傳戰線的重要使命。在“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中,主流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不斷創新敘述策略,持續提升國家敘事能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傳播的創新性探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對流行文化的“穿越敘事”策略進行形式重構和風格校正,運用古今對話的“跨層敘述”設計彰顯中華古籍的當代價值, 以大眾文化的敘述編碼方式激活了中華經典古籍。節目整體的沉浸式敘述方式建構了“文化中國”昂揚向上的宏大境界,通過人物故事的生動講述展現了中華古籍的獨特魅力,創新了中華文化的敘事傳播路徑,為當下“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增添了新的樣板。通過大眾傳媒促進中華古籍的傳播,其重要現實意義在于:一方面,為電視文藝更好地發揮知識傳播與文化教化功能探索了敘事傳播的新路;另一方面,則將中華古籍轉化為敘事認同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文化“敘事共同體”建構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故事里的典籍:傳統文化的敘事傳播

(一)小眾化與大眾化:知識與文化傳播的兩種路徑

傳統典籍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但是,因為距今時間久遠,歷史語境迥然不同,再加上晦澀深奧的表達方式,使得傳統典籍與現代人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文化連接。如何激活傳統文化,讓典籍在電視熒屏上獲得鮮活的生命力,這是電視文藝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事實上,以中華古籍為代表的書面文化或者高雅文化的大眾傳播,本來就是一個具有悖論性的難題。致力于知識與文化傳播的電視工作者可以選擇的路徑,概括起來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路徑是小眾化傳播,將目標受眾定位為具有相當知識儲備的文化精英,按照他們的審美趣味和接受心理對文本進行文化編碼,忠實地還原文本的本來面目。一些嚴肅的讀書類電視節目可以劃歸此類。第二種路徑是大眾化傳播,將目標受眾定位為普通大眾,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高雅文化進行重構,通過寓教于樂的途徑擴大受眾覆蓋面。當下,《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諸多文化類電視節目皆是如此。小眾化傳播模式帶有明顯的精英主義色彩,其最大缺陷在于影響力囿于同質化的小圈子,高雅文化傳播無法“出圈”,進而難以觸及更廣大的普通受眾,難以最大化地體現知識與文化傳播的價值。“消費文化語境下,雅正藝術偏居一隅、黯然失色,大眾文化攻城拔寨、大行其道,人們對美感與快感體驗的追求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1]對于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來說,采用通俗化的文化編碼方式是必然的選擇。從正面效果來看,高雅文化與大眾媒介的結合有效促進了文化民主化的進程,提升了高雅文化的可及性和覆蓋面。當然,精英主義立場的憂慮和批判也并非無的放矢,大眾文化的商業邏輯對文化生產場的消極影響確實存在。

歸結起來,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文化傳承與大眾審美之間取得平衡。近年來,一些成功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就是基于這種考量進行突破和創新的。換言之,優秀的電視文化節目既要接地氣,又要彰顯文化品格。河南衛視推出《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和《中秋奇妙游》等一系列爆款節目,借鑒網劇、網綜的敘事手法,既具備濃郁的時代氣息,又不失厚重的文化底蘊,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追捧,成為電視文化節目創意敘事的標桿。而《典籍里的中國》主創也具有這種兼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自覺,節目藝術總監、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最難的還是如何在生動的故事中突出典籍的思想性,還要保留好‘雙手奉上’的儀式感。”而這正是電視文化節目成功“出圈”的關鍵。

(二)講故事:通俗文化的情節編碼

歸結起來,中華傳統典籍之所以“高懸在象牙塔,塵封在藏書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缺乏通俗文化的編碼特性,難以契合當代普通大眾的接受心理。在借鑒《故事里的中國》敘述模式的基礎上,《典籍里的中國》以沉浸式的戲劇敘事重構文化經典,以敘事傳播的途徑在傳統典籍與當代觀眾之間建立有效的情感聯結。《典籍里的中國》主體部分沒有將冷冰冰的古典文獻作為客觀記錄的對象,而是選取和古代典籍密切相關的歷史人物展開敘述,建構典籍所處的具體生動的故事情境。按照“一部典籍、一個人物、一個主題”的設計,節目建構了清晰的敘事主線。第一集《尚書》以伏生護“書”、傳“書”的感人故事為主,串聯講述《尚書》記載的大禹和周武王等歷史人物的故事。節目主體部分的沉浸式戲劇敘事打通典籍內外,主線和副線相互交織,將《尚書》的思想價值、歷史地位以及主要內容等信息傳達給電視觀眾。這樣就讓《尚書》這種普通觀眾感到隔膜的古代典籍獲得了生命的溫度,在觀眾心里重新“活”了起來,并且變得“愉悅可親”。關于《天工開物》和《本草綱目》的講述,則以作者成書的故事為主線,為“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宋應星和“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李時珍樹碑立傳,讓觀眾走近這兩部并未記述人物故事的科技和醫藥學典籍。在《論語》一集,節目以孔子及其弟子之間的故事為線索,講述貫穿《論語》始終的“仁”的思想,讓觀眾聚焦典籍重點,浸入故事情境,形成深度認知。在《孫子兵法》一集,節目則濃墨重彩地展現了孫武與伍子胥之間高山流水的生死情誼,讓觀眾深受感動,潸然淚下。在《徐霞客游記》一集,節目主創抽取了徐霞客探尋長江源頭的情節主線,以彰顯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精神追求以及“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的文化寓意。《典籍里的中國》讓伏生、老子、孔子、孫武、屈原、司馬遷、宋應星、李時珍和徐霞客等傳承典籍、成就典籍的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戲劇舞臺和電視熒屏上,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節目沒有宣講空洞枯燥的文化理念,而是通過講述具體生動的個體故事為文化典籍灌注生氣,從而讓當代受眾愿意親近典籍,走近傳統文化。套用一個形象的說法來概括,《典籍里的中國》實質上是在講述“典籍里的中國人”的故事。

(三)從“陳述”到“敘述”:文化傳播的話語變革

敘事傳播的特質和優勢在于彰顯人的主體性和人文情懷,在故事文本和接受者之間建立情感互動的密切關聯,進而使受眾產生審美愉悅的體驗。總體而言,“受眾對于媒體文本的需求存在兩個向度:獲取信息與審美愉悅。……在某種程度上,‘陳述’與‘敘述’也可以對應于這樣的區分,推而廣之,媒體文本可以大致劃分為‘信息文本’與‘審美文本’。”[2]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將焦點從食材加工、風味描述等部分轉移到講述人與食物的故事上,將信息文本轉化為審美文本,從而產生了“淚水與口水齊飛”的傳播效果。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大眾媒體非常擅長運用情節化與戲劇化的敘事來吸引受眾的關注,這也為文化傳播的話語變革提供了一條可取的路徑。

知識與文化傳播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但是只提供知識信息的媒介文本往往又難以獲得普通受眾的青睞。因此知識與文化傳播需要一個重構和轉譯的過程,而從信息“陳述”轉化為故事“敘述”則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策略。《典籍里的中國》總導演兼總編劇左興表示:“我們看到了講故事的可能性,在進一步的探討中,我們想到了將書的思想‘人格化’,把典籍變成有情感的、有溫度的。”講故事要求呈現卷入人物的情節變化,“人格化”是由“陳述”轉化為“敘述”的關鍵。作為“國家敘事”的典型文本,《典籍里的中國》的隱含作者可以視為整個民族國家,但是在文化與藝術領域,“國家敘事”需要落實為具體可感的意象符號與情節架構。通過講述“有情感的、有溫度的”故事,《典籍里的中國》感動了眾多電視觀眾,并催生了一批忠實的“典迷”。如果對應于“信息文本”與“審美文本”的分類方式,《典籍里的中國》也潛在地具有“陳述”和“敘述”兩種話語可能性,而像目前這樣選擇以敘述為主的話語策略顯然更勝一籌。

二、敘述跨層:“穿越敘事”的重構與創新

(一)本體性“跨層”:敘述越界與古今對話

需要指出的是,《典籍里的中國》的創新探索并未僅僅停留在從“陳述”到“敘述”這一話語變革的層面,更值得探究的是其古今穿越的“跨層敘事”設計。在敘事學研究中,瑪麗—勞爾·瑞安(Marie-Laure Ryan)總結了“修辭性”和“本體性”兩種敘述跨層(越界)的類型,并用“窗戶(window)”和“通道(passage)”的形象比喻對二者加以區分。在她看來,修辭性跨層只是“開啟了一扇小窗,對各個層次匆匆一瞥,但幾個語句之后就關閉窗戶,這一運作以重申邊界的存在而告終。”而本體性跨層“則在層次之間打開了一個通道,使他們相互貫通,或相互污染。”[3]在《典籍里的中國》中,“本體性”的敘述跨層貫穿舞臺戲劇敘事全過程,由撒貝寧扮演的當代讀書人穿越到典籍所處的歷史情境,將整體敘事塑造成一個打破時空界限的跨層架構。

《典籍里的中國》沿著古今時間軸線建構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與歷史世界,后者是故事和想象的世界。與之相對應,在空間維度上則可以區分為兩個區域:戲劇舞臺外部和內部。節目延續了《故事里的中國》的多空間演劇方式,在舞臺內部又設置了由甬道聯通的不同時空的故事場景,為跨層敘述提供了便利。總體來看,《典籍里的中國》的時間線表現為一個由現實世界向歷史世界、由舞臺外部向舞臺內部過渡的進程。在節目開場戲部分,擔負“當代讀書人”角色的撒貝寧介紹典籍的時候,相關的故事情境就會穿插出現在同一舞臺上,敘述跨層的痕跡開始顯現。而主創團隊的“典讀會”則將以往難得一見的幕后情境敞開,為觀眾展現了戲劇故事腳本設計以及演員準備的過程。在后臺服裝間,演員醞釀和調整情緒,和鏡像中穿著戲服的“自己”不期而遇,成為一個精巧的敘述跨層設計:演員和角色透過鏡像在現實與想象之間來回越界。這些結構設計營造了懸念,為即將展開的戲劇敘事做了鋪墊。

總體來看,《典籍里的中國》在現實與歷史這兩個不同的時空情境中,都上演了古今對話的故事情節。在進入戲劇敘事之前,節目通過“典讀會”及幕后場景的呈現,已經為觀眾建構了一個古今對話的故事情境。在演員與角色相遇作為敘述主線的故事中,演員直面挑戰,全身心投入戲劇情境當中,在錘煉演技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靈魂得到凈化,在精神上與先賢達到高度契合。在《論語》一集,孔子扮演者王繪春和當代讀書人撒貝寧情緒完全投入,與扮演的角色深度交融,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他們淚灑現場的精彩演繹,讓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如此建構的真實故事,以及由之產生的移情效果,讓觀眾充分領略到傳統典籍的偉大品格和先賢的人格魅力。

相比而言,本體性跨層對于敘述文本來說意義更加重要,因為故事世界“層次混淆”(tangled hierarchy)的表現是非自然的,顛覆了現實的邏輯。對于紀實敘述來說,“跨層”是不可能的:“跨層意味著敘述世界的空間—時間邊界被同時打破。……時間觀念不得不嚴格的歷史和新聞,可能分層,但是幾乎不可能跨層。”[4]作為一檔嚴謹的知識與文化傳播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講述的歷史故事皆有所本,因此本體性敘述跨層是非常具有突破性的設計。作為一種本體性跨層敘述,古今穿越的戲碼在當下的影視劇中司空見慣,也受到年輕受眾的追捧。《典籍里的中國》選擇“穿越”這種流行文化的經典敘述策略,契合了年輕受眾的接受心理,提升了節目“出圈”的可能性:“晦澀難懂的許多典籍,通過時尚新穎的電視節目,讓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頭腦碰撞,用當代的方式與歷史握手,讓人感覺到愉悅可親,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喜聞樂見,讓‘典籍活起來’。”[5]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古今穿越的跨層敘述凸顯了傳統典籍的當代價值,充分表明典籍蘊含的中國智慧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在講述《楚辭》故事的一集,屈原與“天眼之父”南仁東一起仰望蒼穹,發出了跨越兩千多年的“天問”,展現了中國人賡續不絕的上下求索的精神,充分彰顯了《楚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及其現實意義。在《典籍里的中國》中,當代中國人回眸歷史,古代先賢眺望未來,古今連通,雙向穿越,文化精神貫穿整個歷史軸線,彰顯出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偉大力量。

(二)風格校正:“穿越敘事”的重構

通常來說,敘述跨層文本的風格往往并不莊重嚴肅:“跨層實際上不是風格上‘中立’的,而是奇幻的,怪異的,譏嘲的,那些追求‘現實主義’效果,或是有‘古典主義’嚴謹態度的作品,不宜用跨層。”[4]以《典籍里的中國》的風格定位來看,本來并不適宜采用跨層敘述的設計,但節目整體之所以并未因此產生喜劇的和怪異的敘事效果,很大程度上與主創團隊牢牢把握追慕先賢、致敬經典的情感總基調有關。雖然在一些細節刻畫的過程中,節目也并不回避由時空穿越所帶來的喜劇效果。比如在李時珍修本草的情節中提到了玉蜀黍,撒貝寧解說道:“先生說的玉蜀黍,我們后世人也非常熟悉,但我們那會管它叫玉米。”這一對古雅與俗白的命名具有鮮明反差,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李時珍記述道:“玉蜀黍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撒貝寧則笑著插話:“這種說法我們也有,叫爆米花。”如此接地氣的講解,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氣氛。但是整體來看,這樣的細節刻畫僅僅是一種點綴,節目并未刻意渲染古今穿越所帶來的怪誕之感。在此,古今對話被賦予更神圣和宏大的使命,成為文脈傳承、繼往開來的象征。

在節目中,看似荒誕的情景一再上演:撒貝寧給伏生看手機以及為徐霞客展示電子書,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司馬遷向魯迅喊話,子貢置身于現代書屋,孔夫子與伏爾泰和萊布尼茨不期而遇,孫武與后世的韓非子和曹操邂逅,屈原與劉向和李白擦肩而過,徐霞客來到三江源并喝下長江源頭之水,伏羲、周文王與孔子展開跨時空對談……如此設計的跨層敘述不僅沒有消解節目的崇高意義,反而為節目生成了一個個情感的爆點,觀眾胸中激蕩的是崇敬熱烈的情懷。正如節目總編劇張昆鵬所說的:“回到過去,是求問古人;帶到現代,是告慰先賢。雖然穿越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能見如斯盛世,先賢一定無比欣慰。我們通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方式,也是圓了他們的一個夢。”這種經由雙向穿越和雙重視角建構的故事情境,具有顯著的陌生化效果,成為節目創意的主要體現。事實證明,《典籍里的中國》的敘述跨層設計有效地傳達了節目嚴肅的主題,拓展了歷史穿越這種敘述策略的應用場景,是對時下流行的“穿越敘事”的一種重構與創新。需要指出的是,敘述形式革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推動內容傳播,在激活傳統文化方面,《典籍里的中國》通過跨層敘述設計做出了有益嘗試。

三、敘事共同體:“文化中國”的建構與認同

(一)“觀看中國”:“文化中國”的流行敘事

當下,傳統文化文本屢屢“出圈”,受到普通大眾的熱烈追捧,成為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張頤武指出:“傳統文化進入大眾文化的領域,成為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要素,是近年來大眾文化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趨勢。”[6]這是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代表的電視文化節目流行的時代背景: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不再是兩條互不相干的平行線。有了大眾的熱情參與和廣泛支持,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換言之,傳統文化之所以成為當下文化傳播的重要資源,關鍵在于它滿足了普通大眾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概括而言,這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文化教化的過程,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文化消費驅動的實踐。

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是當下中國文化自信的突出表征。這種文化自信是中國經濟崛起以及由此帶來的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的反映。在分析新世紀以來的文化現象時,賀桂梅指出:“中國故事”的流行折射出“某種全球性‘觀看中國’的熱情”。[7]從對外傳播的視角看,這是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表現。近年來,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到李子柒的古風短視頻,以中國故事為賣點的文化產品不僅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而且行銷國外,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典型代表。西方一些媒體機構也聚焦中國文化,BBC制作的紀錄片《美麗中國》《中華的故事》以及《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等都受到廣泛好評。總結起來,在“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中,具有最廣泛影響力的可能就是“文化中國”敘事。“文化中國”縱橫上下五千年,蘊藏著豐厚的敘事資源,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寶貴財富。

當“觀看中國”成為一種普遍需求的時候,文化傳播機構如何應對這種機遇與挑戰,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滿足這種“觀看中國”需求的最佳方式,不是枯燥的說教,而要符合大眾文化的通俗編碼邏輯。這也正是當下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結合的緣由。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作為一種訴諸人的情感的審美活動,敘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文化傳播策略。《典籍里的中國》創新傳統文化的敘事傳播路徑,通過大眾文化的編碼方式激活了傳統經典。不過,節目并未放棄對文化品格的堅守,這同樣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這種文化自信建立在準確把握當下受眾文化需求與審美趣味深刻變化的基礎之上。《典籍里的中國》為傳統文化傳播樹立了新的樣板,關鍵在于它處理好了文化傳播與普通大眾的關系:面向大眾,尊重大眾,又引領大眾。

(二)敘事共同體:民族認同腳本的搬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一方面為了知識傳遞和文化傳承,另一方面則為了凝聚民族認同。而在國族塑造與建構過程中,敘事可以發揮獨特作用。“‘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理論將敘事、認同與行動聯系起來,認為敘事在個體自我建構、社群關系、社會秩序、族群認同與政治進程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8]概而言之,個體或族群通過講故事激發情感反應,強化情感連結,進而建構自我或“我群”,由敘事所產生的深沉與持久的情感認同促進了“敘事共同體”的建構,對于現實政治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在《認同倫理學》一書中,政治哲學家奎邁·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展現了敘事在社會認同過程中的運作機制:“身份認同通常具有很強的敘事維度。通過我的認同,我使自己的人生故事符合某種模式,……對全世界的人們來說,重要的是他們能夠講述一種融入更大敘事的人生故事。這可能包括進入成年禮;或者是一種將個人生活融入更大故事的民族認同感。”[9](68)個體無法脫離社會而生存,個體故事要符合社會角色期待,并融入社會和集體設定的敘事框架中。阿皮亞形象地將現實世界描述為一個提供敘事腳本的“社會腳本室”(the social scriptorium),身處其間的個體按照集體認同的劇目(scripts)展開自己的故事。[9](20-23)這種關于社會認同的敘事劇目種類豐富多樣,涵蓋多重維度,而更加宏大的敘事腳本可以上升到民族國家認同的層次。

在民族國家認同的維度上,由傳統文化積淀的原型經驗、敘事母題和情節框架,為國民提供了族群認同的經典敘事腳本,在后世不斷演繹和重構,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典籍里的中國》通過激活歷史腳本,重構先賢故事,鉤沉典籍里的中國精神之源,將中華民族的風骨品格通過個體故事鮮活生動地刻畫出來,為當代中國人樹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楷模。《典籍里的中國》一方面有效激活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另一方面則通過重構歷史情境來搬演民族精神的劇目,為當代人提供了可以效仿的“人格類型”(kinds of person),促進了民族文化認同,為構建共享腳本的中華民族“敘事共同體”做出了貢獻。

(三)國家敘事:文化領導權與國際話語權的建構

“國家敘事”是一種群體本位的敘事觀念與實踐,其獨特優勢在于從情感維度推進民族國家共同體的建構,為文化領導權的建構創造條件。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強調,統治者在使用國家暴力之外,尤其要取得精神文化的領導權,讓被統治者產生自覺的意識形態認同。文化領導權的建構雖然具備意識形態屬性,但是在意識形態教化的過程中,采取柔化的手段更加必要。“事實上,必須把國家看作是‘教育者’,因為國家的目標就是建立新型的文明或達到新的文明水平。”[10]從文化領導權培育與建構的角度來看,“國家敘事”是人類在文明時代凝聚族群、施行統治、維護秩序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典籍里的中國》這樣的文本就是從“低政治敏感性”(low political sensitivity)的敘事入手,形塑“文化中國”的想象共同體,其本質上屬于一種柔性的“國家敘事”,因而具備輻射港澳臺及海外的文化影響力。如果使用形象的描述,那么“文化中國”的敘事構成了一個由中心向邊緣擴散的同心圓傳播結構。在滿足國內受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這種“國家敘事”所產生的溢出效應同樣值得關注。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過程中,柔性迂回的“國家敘事”不可或缺。當下,在海峽兩岸政治對立并未有效解除的情況下,可以先從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的敘事著手,借重兩岸共享的中華文化傳統與道德倫理,形成認同敘述的“偏好閱讀”(preferred reading),建構以“文化中國”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圈,為促進祖國統一做出貢獻。近年來,雖然兩岸關系跌入低谷,但以《甄嬛傳》《延禧攻略》等為代表的大陸古裝電視劇卻在臺灣地區多次重播、熱度不減,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大陸古裝劇將中華文化經由歷史記憶與集體想象具象化,便于在華語市場流通,使兩岸進一步認同中華傳統文化,引起兩岸觀眾心理感知上的共鳴。”[11]取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眾敘事文本,成為溝通兩岸同胞情感的有效資源。這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提供了有益啟示。和虛構的影視劇不同,《典籍里的中國》彰顯出莊嚴厚重的文化格調,其推進民族文化認同的意味更加濃厚。在以人物故事為主導的創意設計下,《典籍里的中國》具備了大眾文化的特質,因而可以在臺灣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2021年10月,央視新媒體節目《看臺海》專門采訪臺灣青年蔣成圃,探討《典籍里的中國》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典范意義。蔣成圃在贊不絕口之余,還把《典籍里的中國》推介給臺灣的親戚朋友,也得到了熱烈的反響。這充分表明,“文化中國”的創意敘事大有可為。伴隨著大陸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更多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流行文化產品,將在跨圈層和跨地域的傳播實踐中為兩岸同胞提供共享的感性文化經驗,推進海峽兩岸中華文化“敘事共同體”的建構。

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領導權與國際話語權密切相關。從敘事認同的視角看,領導權的生成往往伴隨著“敘事競爭”的過程。當代著名敘事學家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認為敘事之間的競爭構成了敘事的本質特征。“敘事競爭”的現象在各種故事講述的場景中都存在,實質上可以視為話語權與影響力爭奪的表現,其結果是塑造了敘述主體在特定共同體中的領導權與話語權。透過更宏大的國際政治視野來看,當下國際話語權的競爭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軟實力”的競爭。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化》一書中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為國際話語權建構提供了新的闡釋框架。“政治已經成了具有競爭性的可信度比賽。在傳統的強權政治中,最典型的問題是:誰在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上占據優勢?然而到了信息時代,政治競爭‘可能成了誰的故事最終能打動人’。”[12]2020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布報告《誰的故事會贏:精神圈、心靈政治和信息時代的治國之道》,提出要以精心設計的敘事來贏得國家之間軟實力的競爭。當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戰略層面推進“國家敘事”能力建設,并將之作為國際話語權建構的重要途徑。比如,近年來韓國政府在國家層面設立“創造故事支持中心”和“大韓民國神話創造項目”等國家敘事機構和工程,意圖推動韓國文化領導力的建構,增強韓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達成“文化立國”的目的。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庫。充分挖掘、有效利用這些敘事資源,可以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推動人類多元文明繁榮發展。事實上,《典籍里的中國》剛一播出,就引發了海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在海外掀起了一波“典籍熱”。《華爾街日報》《香港文匯報》《自由日報》以及法國歐洲華語廣播電臺等媒體紛紛刊發報道給予節目高度評價。《華爾街日報》在文章《中國正摸索如何制作必看宣傳電視節目》中報道:“自3月上傳至YouTube以來,央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已被觀看2.5億次。”[13]而取得這一收視成績只用了短短幾十天時間。《香港文匯報》在多個海(境)外版發表文章,分析節目的文化敘事之道:“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故事,講述我們的歷史,每部典籍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心血。……《典籍里的中國》以《本草綱目》為切口聚焦中華醫學典籍,正是希望發揮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增進大眾對中華傳統醫學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13]當下,在互聯網崛起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實踐越來越頻繁,內宣和外宣的邊界消弭殆盡。這對“國家敘事”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立足本土文化,又要具備國際視野;要選取溝通中外的敘事策略,將國家的宏大敘事與個體故事的微觀表達融合起來,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進而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輿論引導力。

四、結 語

在“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中,《典籍里的中國》為中華文化傳播做出了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首先,通過故事講述以及敘述設計,《典籍里的中國》有效對接了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提升了敘事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彰顯了敘述形式變革在內容傳播中的重要性,為大眾傳媒更好地發揮知識和文化傳播功能提供了啟示。其次,《典籍里的中國》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展現了傳統經典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成為“文化中國”建構的典范。在凝聚國家認同的基礎上,其影響必將擴散至海外華人社群,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中華文化“敘事共同體”的建構。再次,《典籍里的中國》的策劃與創意體現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自覺。在《我們為什么要策劃〈典籍里的中國〉》一文中,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指出:“中華傳統典籍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資源。”[5]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了讓大眾致敬先賢,增廣見聞,更要將中華傳統經典轉化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腳本素材。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整個節目因此立意更高,格局更大,氣象更新。

國家主流媒體是推進“國家敘事”實踐的主體,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在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發布以來,國家廣電總局從2019年起深入實施“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央和地方廣播電視媒體不斷推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優秀節目,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持續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2022年央視綜合頻道在制播《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的基礎上,推出諸如《古韻新聲》《國家藝術檔案》《遇見中國》等一批重點創新節目,致力于在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敘事變革上取得新突破。作為“國家敘事”的典型文本,這些優秀的電視文本在“敘事競爭”的文化政治實踐中,有效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推進了國家文化領導權和國際話語權的建構,值得學界持續關注和深入解讀。

猜你喜歡
建構文化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誰遠誰近?
建構游戲玩不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91在线|日本|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97se综合|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导航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AV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青青草91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微拍| 欧美成人一级| 先锋资源久久|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欧美午夜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www.狠狠| 欧美第一页在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