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講師 茍立偉
本課對象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時間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本課目的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本課的學習,充分認識和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時代內涵和重要來源,從而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光大延安精神,進而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揚斗爭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在這里,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培育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

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楊家嶺瞻仰中共七大會址。圖:燕雁/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延安精神的時代內涵,我們要全面把握、深刻理解。
一個政黨的政治方向,就是指這個政黨為之奮斗的目標,它集中反映著這個政黨所代表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延安時期,黨把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落實到拯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使命擔當上,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成功解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和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使得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
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其理想信念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現實聚焦,是理想信念與肩負使命的內在統一。延安時期,面對國民黨的反動方針和消極抗戰的態度,我們黨始終堅持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成為每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追求。不管是國民黨發動的“溶共”陰謀,還是有人提出要共產黨改名,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終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回答“在抗大應當學習什么”時指出,“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1939年在紀念抗大成立三周年時,毛澤東更是明確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為抗大首要的教育方針。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指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歷史反復證明,政治方向正確,革命就能大踏步前進;反之,革命就會遭受挫折。延安精神指引的正確政治方向,就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尤其是遵循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革命的獨特規律,走歷史必由之路。
毛澤東最早提出“實事求是”一詞,是在1938年10月所作的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他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此后,他在多個場合多次闡釋和論述“實事求是”問題。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第一次闡釋了什么是“實事求是”。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以這場報告為標志,延安整風運動正式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一場全黨范圍內普遍的馬列主義教育運動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這場整風運動中,毛澤東號召全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由此肅清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及其抗戰初期右傾錯誤的嚴重危害和影響,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從根源上把全黨從長期的教條主義束縛和對共產國際神圣化的迷信狀態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解放了全黨的思想,使全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延安整風運動用實踐充分闡釋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即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內在要求,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實踐也證明,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文獻中就有體現,它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展革命的邏輯起點。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全面闡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鄭重地把它上升為黨的宗旨。
1944年9月5日,戰士張思德在當時的陜北安塞縣(如今的安塞區)挖炭窯時因窯頂突發坍塌而犧牲。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備團1000多人在延安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張思德追悼會。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親筆題寫“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發表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在演講中,毛澤東闡述了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意義,對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給予了高度贊揚。他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中,全面論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他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鄭重地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了進去。從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被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所傳承、發揚和踐行。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突出特征。延安時期,為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解決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困難。1939年1月初,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講話時,提出了“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口號,號召邊區人民群眾和部隊、機關、學校全體人員開展必要的生產。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號召邊區黨政軍民學開展“偉大的經濟戰線上的斗爭”,以此來解決邊區全體人民的生活問題,并且“用實際行動作為全國的榜樣”。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要求各部隊“一面戰斗,一面生產,一面學習”,這標志著大生產運動的開始。1943年1月8日,中共中央召開了直屬機關和學校經濟工作人員會議,要求各機關、學校進一步開展生產運動。
在大生產運動中,黨中央領導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帶頭參加生產勞動。他們常常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菜,不僅積累了經濟建設經驗,更為根據地自己動手克服嚴重經濟困難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贏得了廣大老百姓的衷心擁護。毛澤東在自己窯洞下面開墾了一塊地,種上了菜;朱德組織一個生產小組,開墾菜地三畝;1943年,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舉行紡線比賽,任弼時奪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

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圖:鞠鵬/新華社
在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中,全黨上下齊動手,軍民齊動手,共同克服困難。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得到充分展現,他們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充分展現了共產黨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也鼓舞了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高超的斗爭本領,中國共產黨在各種困難條件下,不但沒有被困死,反而發展壯大起來,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支持敵后長期戰爭、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書寫了一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踐的壯麗史詩。
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實踐,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精神。從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年,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扭轉了中國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生活和戰斗的實踐中,鑄就了一種能實現歷史性轉折、符合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被中國共產黨人接受并成為指導思想,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前進方向和發展動力,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契合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提供給中國共產黨的不是解決中國問題的現成方案和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種立場、觀點和方法只有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真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是黨中央到延安以后實現的,這個結合的過程也正是延安精神形成和確立的過程。
當時,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眼于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強調黨的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著眼于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有的放矢,必須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從而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著眼于走群眾路線的實踐,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并將其上升為黨的根本宗旨、貫穿于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著眼于陜甘寧邊區面臨的嚴重財政經濟困難和中國抗日戰爭的艱難形勢,強調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形成了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和革命斗爭精神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既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實踐。
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各種古老文明形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思考國家前途命運的過程中,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中國語言闡釋革命理論,借用中國邏輯探尋革命新路。比如,為了反對教條主義,毛澤東用“有的放矢”這個詞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強調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之“的”;他用明朝解縉的對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來給教條主義者畫像。關于黨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用“實事求是”這個中國古代典籍中已有的詞匯來概括并作出新的解釋。在《為人民服務》這篇演講中,為了闡述一個人的死的意義有所不同,他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來加以說明。
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他們或借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語言、詞匯、故事來說明革命道理,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其新的意義。可以說,延安精神的形成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同時,延安精神也是升華了的民族精神。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民族大義放在首位。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不遺余力地推動黨的政權從工農民主專政政權向抗日民主政權轉變。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提出:“只要是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不問屬于何黨何派,都有參加這個政權的資格。”為此,黨中央于1940年3月6日發布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則,規定在政權機關人員配備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
由此可見,延安精神源自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追求。正是在這種追求下,中國共產黨不計前嫌、不遺余力地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給共產黨的生存帶來極大影響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抗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從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是黨在延安時期開展的一場直面黨內問題的大規模的整風運動。當時,中國共產黨直面黨內存在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定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深刻反思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相繼犯下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等一系列錯誤,深刻汲取教訓,要求全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避免犯主觀主義的錯誤。延安整風運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勇于反思自身錯誤、改正錯誤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此過程中,全黨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了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目的。
同時,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敢于接受黨外人士的批評和建議,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1940年至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對陜甘寧邊區實行包圍封鎖,陜甘寧邊區面臨極大困難。在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召開的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以無黨派人士身份當選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銘提出了“精兵簡政”的建議。1944年9月,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提到:“‘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正因為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只要有缺點,黨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充滿光榮和夢想。我們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
政治方向是信仰、是旗幟、是靈魂、是道路、是根本,政治方向蘊含了我們黨的理想信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性與顯著優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黨同志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堅定不移地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
1.始終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黨的基本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一系列成果,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黨的基本方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即“十四個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在我們黨帶領人民推進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新時代新征程上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關鍵在深化和落實。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要切實增強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定不移地朝著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
2.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我們黨來說,黨內的決策權在中央。黨中央的決策一旦作出,從中央到基層的各級黨組織都必須層層貫徹、層層落實,任何黨組織和黨員都決不允許公開發表同中央決定相違背的言論,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是我們干事創業的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是我們全部工作的總遵循總指導。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傳達到城市鄉村的各個基層單位,使黨中央決策部署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貫徹實施,是各級黨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熟悉政策法規,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升辦事效率,堅決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確立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思想路線,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從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
1.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要求我們既要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毫不動搖發展馬克思主義。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著眼解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二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
2.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清醒認識到我國基本國情和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風險、面臨的矛盾難題和外部環境以及黨自身狀況在不斷發生變化,使主觀認識更好符合客觀實際,從實際出發制定工作方針。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及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廣泛、多元、深層次的需要,及時回應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站穩人民立場,踐行黨的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各項工作之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指明了方向。

抗戰時期的延安。圖:新華社
1.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是黨的性質與宗旨的集中體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為群眾掌好權用好權,更加自覺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體黨員必須認識到,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3.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就是要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無論我們將來物質生活多么豐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丟,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我們必將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必須弘揚延安精神,依靠頑強斗爭開辟事業發展新局面。
1.始終堅持自力更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個基點是什么呢?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就明確指出:“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強調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從這些重要論述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要堅定不移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要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作出的重要戰略判斷,對于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行穩致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精神。我們黨生于憂患,一路走來遭遇過許多艱難險阻、生死考驗。但我們黨沒有被磨難壓倒,而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錘煉出不怕苦、能吃苦,敢于和善于在艱苦環境中奮斗、創造、開拓的精神品質。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是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途中,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越是發展越要奮斗,主動接過先輩艱苦奮斗的接力棒,傳承勤儉節約、白手起家的傳統美德,堅守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無私品格,永葆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斗韌勁,努力在攻堅克難中奮勇前進、開拓進取,不斷跨越新的“雪山”“草地”,攻克新的“婁山關”“臘子口”,不斷續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光輝篇章。
討論題:
1.如何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時代內涵?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