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近年來,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快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黨的二十大對“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在北京,該群體僅日活躍量就達到25萬人。如何把他們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設城市?北京市堅持出實招、出新招,積極探索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
新就業群體的就業方式靈活、工作平臺化、流動性強,開展該群體的黨建工作,首要的問題便是,黨組織該怎么建?
北京市的破題思路是:搭建陣地,找準觸及新就業群體的“線下節點”。
以快遞為例,跳出一個個流動的快遞員看全局,它已然發展成為一個行業。2021年7月,北京市郵政管理局牽頭成立快遞行業黨委,郵政管理部門負責同志、快遞行業協會負責人和7家品牌快遞企業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行業黨委委員。
“行業黨委立足功能性黨委定位,重點從頂層設計上定向明責。”北京市快遞行業黨委副書記黃立群介紹,行業黨委制定了企業黨組織政治把關清單,管住企業發展方向;制定企業黨組織負責人責任清單,壓實主體責任;制定年度培訓清單,強化思想引領。“一年多來,我們還通過黨企聯席會、民主懇談會機制,收集意見建議,了解共性問題,開展項目攻關,讓快遞員隊伍見變化、得實惠,更加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快遞員所屬的平臺企業,是黨組織建設的另一個切入點。2020年10月,北京順豐速運公司黨委成立,下設4個正式黨支部,同時依托各區各分部,成立8個流動黨員黨支部,建立點對點聯系制度,打通與快遞員溝通的“最后一公里”。
為了把組織體系織得更密更牢,北京市還根據快遞員的業務片區劃分特點,推動黨組織建在網點上、站點上。新街口街道快遞分揀中心黨支部就是其中之一。
分揀中心有5家公司、約400名快遞員。去年,中心5名黨員組建黨支部。他們亮身份,時時處處作表率,帶動同事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定規矩,堅持早晚巡查,確保充電、交通等方面安全無虞。
從行業、企業,到網點、站點,黨組織觸角得以層層延伸。目前,北京市13家品牌快遞企業總部共建立黨組織22個,全市各區建立100余個流動黨員黨支部,越來越多的快遞員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
在新就業群體中,不同職業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相比于快遞員,網約車司機滿城接單,工作地點更具有不確定性。對于他們,組織建設又該如何抓?
一直以來,網約車平臺企業普遍依托租賃公司等合作企業,通過組建司機車隊、定期安全培訓等,加強線下管理。位于豐臺區南苑街道的惠時達安公司是滴滴公司的一家合作企業,管理4800余名司機,其中黨員司機有50名。2021年10月,網約車司機黨建試點工作在這里啟動。第一步,由南苑街道黨工委會同滴滴公司指導惠時達安公司成立黨支部;第二步,按照公司的專車、快車、優享3條業務線,建立3個流動黨員黨支部;第三步,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活動,讓黨員從業者“流動不流失”。
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亟須激發平臺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也離不開屬地責任的落地落實。如今,很多流動黨員黨支部都是在區委兩新工委、街道黨工委指導下成立和開展工作的;在新就業群體數量較少的區域,街道、社區兜底,采取“屬地聯建”的辦法。
組織體系要建好,組織生活更要抓實。然而,新就業群體流動性強,人在組織關系不在、人不在組織關系在的情況時有發生,黨員管理難度大;日常工作的靈活性也強,時間難統籌協調,“三會一課”制度難免落實不到位。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大興區著力構建線上線下聯動的支部活動開展機制。線上打造“指尖上的課堂”,將學習資料發送至黨員從業者的手機,確保“流動不流學”;線下依托快遞網點、小哥驛站等,建設“流動中的陣地”,確保“隨處可以學”。
為進一步激發黨員從業者參加黨組織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海淀區依托“車騎先鋒”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建立積分賦權機制,將他們的參與情況以積分量化,定期向快遞行業黨委、平臺企業推送,作為企業內部評價、獎勵的重要參考。
黨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關鍵是讓該群體感受到黨的溫暖。
走進海淀區八里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大屏上幾行字“真實需求、有效服務;真切感受、有機融入”引人注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宋昭說,這是他們從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
去年剛著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時,街道黨工委想的是“給快遞員、外賣送餐員送點紀念品、慰問品”,結果被當面說“我們不需要”。
工作究竟怎樣開展?街道黨工委把快遞員、外賣送餐員“請進來”,面對面聽取他們的需求和意見。逐漸地,工作有的放矢,推出優惠服務、應急服務等八大類服務事項,讓人感到貼心溫暖。
心貼心才能聚人心,暖人心才能筑同心。如今,北京市各區、各部門以及美團、順豐等平臺企業,充分結合新就業群體實際,創新組織生活方式,把理論學習、黨日活動與行業實踐深度融合起來,把政治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緊密結合起來。
可以說,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推動實現了多贏局面。

快遞小哥王玉淼在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小哥服務驛站”食用售價10元的工作餐。圖:邰思聰/新華社
快遞員趙奇說,有了黨支部就有了“主心骨”,訴求有地兒說了,困難有人幫了,工作各方面條件得到改善了,“我想在這長期干下去”。
人員流動性降低,平臺企業受益了。北京順豐速運公司黨委書記盧萍說:“黨建抓實了,隊伍穩定了,經營更有保障了。同時,借助行業黨委、黨建聯盟,人員管理的很多難題都得到了解決,員工得到了更多服務保障。”
對于城市社區治理而言,新就業群體也已成為一支重要力量。西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陳丹紅說:“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結合他們‘走街串巷、登門入戶’的工作特點,引導他們積極發揮突發情況預警員、城市管理監督員、困難群體服務員、文明安全宣傳員等方面的作用,切實推動他們從‘管理變量’成為‘治理增量’。”
多贏局面還有很多更豐富、更深層次的體現。大興區黃村鎮劉一村的變化,便是一個有力印證。劉一村位于城鄉接合部,距離大興新城較近,很多快遞員、外賣送餐員散租在這里。租客與房主、外來人員與本地村民的矛盾一度非常多,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不少。怎么辦?
去年,黃村鎮以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為契機,提出“社區化、組織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鎮、村集中收房,集中改造,并交由專業公司負責出租和物業,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一個更舒適的“小哥之家”。在此基礎上,鎮、村干部以房屋為“節點”,加強與新就業群體的日常聯系,推動成立流動黨員黨支部,增進他們對“家”的感情。鎮、村還聚焦新就業群體的日常所需,發展相關產業,推動他們在這里長期住、生活好,最終實現從“租客”到“新居民”的轉變。
在黃村鎮黨委書記莎紅高看來,黨建引領,一舉多得。一方面,村民收益有更穩定的保障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推動了鄉村振興;另一方面,新就業群體的歸屬感、獲得感提升了,維護村莊和諧有序的自覺性、責任感也增強了。兩者結合,矛盾自然少了,基層治理也更高效了。外賣送餐員牛虎說:“在這里生活很舒服,不想再挪窩了,希望長期扎根下去。”
實踐證明,把黨建做實了就是戰斗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做強了就是創造力。北京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推動該群體長效化融入城市治理,讓他們不僅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更是享有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