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鵬

英語教師劉萍為學員講述黨史故事
在濰坊市老年大學英語初級班教室里,英語教師劉萍利用課前10分鐘為學員講述《媽媽的入黨志愿書伴我長大》的黨史故事,贏得滿堂掌聲。
“1947年,母親李秀云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擔任部隊衛生員的她多次冒著槍林彈雨,搶救下多名受傷的戰士。經過了一年的戰爭考驗,母親于194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南下參加渡江戰役。就在隨軍過江之前,母親把入黨志愿書縫在了衣服領子下面的夾層里,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劉萍老師充滿感情的講述,讓在場學員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這是濰坊市老年大學微黨史課的一個鏡頭。自2021年以來,學校創新開展微黨史課,把完整、龐大、系統的黨史課程分解、細化、濃縮,以學員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形式,用身邊人講身邊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使學員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黨史學習。
近年來,濰坊市老年大學堅持政治立校,實施“塑形鑄魂賦能”工程,突出黨建引領,深化拓展“支部建在班上”學員黨建模式,以建強班級支部為切入點,推進學員黨建與老年大學教育深度融合,激發老年學員奉獻社會的積極性,通過班級“小支部”匯聚起學員“大能量”,真正實現了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
支部建在班上。健全組織體系,構建“校建黨委、系建總支、班建支部”三級組織體系,實現學員黨組織100%全覆蓋。通過單建、聯建方式建立班級黨支部,實行支部書記、班長一人兼。目前,黨委下設8個黨總支,106個黨支部,服務管理黨員學員3900余人。“小支部帶動大黨建”獲評“市直機關優質服務項目”。
工作中,濰坊市老年大學重點采取以下措施:建強工作隊伍。選配黨性強、威信高、經驗豐富、樂于奉獻、相對年輕的學員黨員擔任支部書記。支部書記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領黨員學員組織開展各類黨組織活動,實現班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建立黨建聯絡員隊伍。學校全體在職黨員干部作為黨建聯絡員,下沉班級參加黨建活動、掌握教學動態,確保學員黨建與機關黨建同頻共振、相輔相成。完善保障措施。制定《濰坊市老年大學班級黨支部工作制度》,做到黨建工作有章可循。實行述職評議制度,年底開展黨總支書記和班級黨支部書記述職評議,將支部工作經費和書記工作補助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有力保障各班級黨支部開展工作。提供學習活動場所,設置共享式黨員活動室,滿足各班級黨支部學習活動需求。
思政融入課堂。立足建強班級小支部,以支部為單位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政教育。根據學員特點,創新實施“四課一周”學習制度,即“開學第一課、課前微黨課、課后微視課、黨性實踐課、學習活動周”。開學第一課定為思政課,邀請有關領導、專家對學員開展時政教育。課前十分鐘開展微黨課,形式靈活多樣,以小故事講述大道理,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融入日常。課后微視課通過身邊黨員講身邊故事,由學員錄制微視頻,通過黨建微信群下發學習,引發學員共鳴,起到典型帶動作用。上好黨性教育實踐課,通過黨性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到黨性教育實踐基地參觀學習,接受紅色教育;到幫扶村開展黨建共建活動,扶貧濟困;到社區開展智能手機培訓,助老跨越“數字鴻溝”。堅持一月一主題,一月一特色,固定每月10號所在一周為“學習活動周”,圍繞政府重點工作以及重大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主題黨日,做到“日子好記、活動方便、效果明顯”。
匯聚長者力量。堅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立足班級小支部,探索“黨建+志愿服務”形式,實行“一支部一團隊一志愿服務”。搭建平臺載體,結合黨委、政府所需所盼和老同志所能所愿,根據老年學員的專業特長,設置17支“長者先鋒”志愿服務隊,涵蓋文明創建、社區微治理、關心下一代等領域。加強統籌指導,成立老年大學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對17支志愿服務隊統籌安排,堅持需求導向,融入全市志愿服務大格局,豐富志愿服務項目“菜單”,推行“群眾點單、中心下單、服務隊接單”的志愿服務模式,開展有組織精準化志愿服務。打造志愿服務品牌,重點培樹“長者先鋒”志愿服務品牌,引導老同志立足家庭、社區、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他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擔當社會治安“聯防員”、政策法規“宣傳員”、綜合治理“巡視員”、社情民意“信息員”、鄰里關系“調解員”,在社區微治理、紅色基因傳承、關心下一代等領域發光發熱,助力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在老年大學志愿者中,涌現出一個個先進典型,有“我是共產黨員”劉曉霞、“難不倒的譚師傅”譚銘遠、“化解矛盾”張少勤、“持之以恒”高成文……其中,文明創建志愿服務隊隊長高成文到博物館義務講解達280場次,被評為“全市最美志愿者”和“全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他們以奉獻社會為榮,傳遞正能量,彰顯了新時代老年人的新風貌,為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化品質城市貢獻長者力量。

課前十分鐘微黨課,讓思政教育融入日常